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各诸侯国纷纷兴起。“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矛盾:皇权vs相权)“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vs地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概念:2、产生原因:(1)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巩固统一,维护秩序,维持社会生产。(2)政治: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起义。(3)思想:法家思想的影响。(3)特点:①权力高度集中(基本特征)②各级官吏相互配合,相互牵制,军国大权最终掌握在皇帝手里。③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情境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凤凰网》探究思考结合材料探究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答案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角度从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角度突破【示范4】秦朝倾国家之力,以70余万人历经几十年,建造了一座雄伟的陵墓——秦始皇陵。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一工程的直接原因是()A.小农经济的发展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军事民主制的作用D.法家思想的影响角度1从中央官制的主要内容角度突破【示范1】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存在监督D.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角度2从中央官制中皇帝制的特点角度突破【示范2】秦始皇统治时期,“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要表现在()①全国司法、立法、行政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②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③皇帝控制了全国的军队④攻伐征战由皇帝亲自带兵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相同点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历史影响血缘划分依据拥有封地和爵位官吏权利王位世袭官员产生不同点郡县制分封制比较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皇帝任免,不能世袭有俸禄,无封地地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产生过积极作用目的性质作用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是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关键点拨]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实质上是对分封制的否定,不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分封制下官位世袭,独立性强,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下官员由中央任命,听命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角度从郡县制的内容角度突破【示范3】秦朝的郡县制开辟了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先河,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郡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B.郡守县令是地方行政长官C.郡守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官位可以世袭D.是秦中央集权制的一部分,是中央和地方关系调整的体现2.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材料反映了秦朝实行哪一制度?有何积极作用?提示: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典例2】前不久,全国多个省份进行了“省直管县”试点,现在的省县制最早应追溯到古代的郡县制。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有()①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全国后最早开始实施的②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③郡的最高长官称郡守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秦始皇废分封,打破了官员依靠血缘关系世袭传统,行郡县,官员由皇帝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实现了“公天下”,故选D项。答案:D【考向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1、积极(1)直接: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确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2)深远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其中央与地方官职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2、消极专制权威容易形成暴政,造成阶级矛盾尖锐;不利于调动中央、地方等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解析: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故选D。答案:D【考向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写道:“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B.统一全国文字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统一国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情境材料一……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探究思考结合材料探究思考,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互动·探究区答案西周贵族之间以盟约维系和平;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情境材料二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探究思考材料中在任用地方管理人员上有何特点?互动·探究区答案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秦王……提出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以上材料均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封建论》(1)秦王对其称呼的选择事件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提示: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通过各种规定为皇权披上了“天命”的神秘色彩。(2)材料二所含的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提示: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同时也说明秦朝三公九卿制的存在。(3)结合材料三指出秦始皇为什么要推行郡县制?提示:①吸取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止的历史教训。②适应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需要。(4)你如何理解“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提示: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情境材料三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探究思考(1)阅读材料,概括顾炎武对两种政治制度的评价。互动·探究区答案顾炎武认为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权力过大和国家分裂;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历史进步,同时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大,影响地方的建设。(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答案管理制度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要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应该以中央集权和适当的地方分权相结合。[归纳总结]秦朝统治虽然短暂,但有着开基创业的地位:一是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祖国统一局面初步奠定,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二是开创了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互动·探究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的,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权力由皇帝一人掌控,实行个人独裁统治;中央集权:相对地方分权而言的。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2)这一制度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提示:①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之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需要。②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③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组织兴修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④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⑤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探究主题二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知识图表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三大区别项目分封制郡县制基础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打破血缘关系,以地域为基础权力被分封者的爵位和领地都是世袭的,有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威胁中央中央控制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互动·探究区自我·检测区(2)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优缺点。答案优点: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加强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文化等的交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一般能够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发展;遇有自然灾害,可以调动全国人力和物力救灾、减灾;能够迅速增强国力等。缺点:把全国的发展速度和方向掌握在一个人手中,一旦这个人认识失误或决策失误,将造成全国范围的大灾难,不利于调动中央、地方等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