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人物形象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怎样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记叙文是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记叙文的学习,人物分析又是最重要的一个内容。那么,怎样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呢?(一)通过分析事件,来体察人物特点,理解文章主题。人是要做事情的。写人的文章,离不开事件。通过分析事件来分析人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搭石》一文,围绕搭石,写了这样一些事:上了点年岁的人,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可简析为修搭石;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协调有序,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人影,像一幅美丽的画,可简析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过来,总要招手示意,等对方过了河,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可简析为让路;老人和年轻人共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过去,可简析为背老人过搭石。这四件事,表现了家乡人淳朴善良、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和亲善友好、和谐相处的人伦关系,构成了家乡的一道美丽风景。《去年的树》,更像是一篇优美凄婉的散文诗。作者写树和鸟这对好朋友,约好了明年春天,小鸟还回来给树木唱歌;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小鸟回来了,历尽辛苦,终于找到了树——它已经变成了火柴,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于是,鸟儿“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对人们乱砍滥伐树木的憎恨,也不难发现,小鸟和树木的友谊,是那么的深厚、真挚,那歌声,那灯火,经过老师沉痛的描述与分析,就那样深深地刻印在孩子们的记忆之中……童话类的文章,一般用的是复沓式结构,事件的排列很有特点,只少有三个重复的事例,比如《小木偶的故事》中,有三个误解,一是警察误解了小木偶,二是小兔子的误解,三是老婆婆的误解,这三个误解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小木偶只会笑。由此,一个主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揭示出来了: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二)通过分析环境、情景,来理解人物。人们做事,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或情景中做出的,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或情景,有助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主要写一个叫小钱的杭州青年,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唯有骨髓移植,才能挽救他的生命。在十万人中,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个台湾青年,他的骨髓正好适合小钱。文章描述台湾青年,在这样的情景中抽取骨髓的:首先,是台湾发生了7.3级大地震;其次,是台湾青年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他一点也不清楚;再次,是医生用针头向他的皮肤刺去的时候,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脱落,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的暂停的间隔,才抽取了骨髓。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中,台湾青年不顾自己和家人的安危,还有多次针扎的疼痛,心甘情愿为小钱捐献自己的骨髓,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品质啊!分析了这里的具体环境:地震,具体的情景:多次针头脱落,我们能不为台湾青年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所深深打动吗?(三)通过分析细节,来体会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莫不是具体、生动,真实感人的细节。这里的细节,笔者主要从几个方面分析。《爱的教育》中有一篇《卡罗纳》,写的是四年级学生卡罗纳的母亲因病去世,老师、同学和乡亲们,安慰、同情、帮助他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有几个细节,是这样的:(1)语言描写老师有两段话,一是向全体同学交待,对卡罗纳要庄重严肃,不要放声大笑,一是劝慰卡罗纳“要坚强!”这是老师对卡罗纳的爱。(2)外貌和心理描写作者描写卡罗纳“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好像大病了一场似的。”这样的外貌描写,足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内心巨大的痛苦。当卡罗纳的同桌看到了这个不幸的孩子时,“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同情和怜悯”,这同情和怜悯,是同桌对卡罗纳的爱。(3)神态描写卡罗纳来到学校,“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这样的神态描写,不但说明班上的同学听老师的话,更说明了,同学们也一样关心,一样爱护失去母亲的卡罗纳。(4)动作描写放学了,卡罗纳的同桌看见母亲在等自己,跑过去扑进她的怀抱,而“母亲把我推开了”,母亲推开“我”,一是担心卡罗纳看到此情此景,会想起自己刚刚去世的母亲而心里难过,二是让“我”陪陪卡罗纳。当“我”明白母亲这个意思的时候,就“挽起卡罗纳的手,和他一块回家去”,度过这段伤心的时光。这是卡罗纳的乡亲——同桌的母亲对卡罗纳的爱。这些描写,时时、处处体现了:大家对失去母亲的不幸的卡罗纳深深的同情和关爱。有一些细节描写,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夸张的意蕴,是小学生一看就忘不掉的,比如:《巨人的花园》有一个细节这样写:“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这样的饱含着奇思妙想的细节,对引发孩子的想象力大有好处,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触动了孩子们的灵感,获得了他们的喜爱。这样的细节,会让课堂具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和微妙的情趣。还有一些细节,是文章的关键处,节骨眼,没有它,人物的变化就难以解释,这种细节也是必须讲解的。还以《巨人的花园》为例,当巨人叱责孩子,叫他们滚出去的时候,小男孩“用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究竟会说什么样的话呢?巨人看到这样的眼神,为什么感到心头火辣辣的?“不知怎么”中的“怎么”,到底是什么呢?一个眼神,就可以改变一个人,这该是一种怎样巨大的孩子的力量啊!(四)和文章主旨结合起来理解人物。写人物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表达文章的主旨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和主旨结合起来理解文章中的人物,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给予是快乐的》一文,写的是保罗的哥哥,在圣诞节前一天,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保罗一辆新车。有一个男孩很是羡慕,当男孩坐着这辆新车来到自己的家,对腿有残疾的弟弟说,“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时,他的弟弟高兴极了。文章的结尾写道,保罗从内心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这最后一句,显然是文章的主旨。这里,“给予”是什么意思?在文章中分别是谁给予了谁?结合全文不难发现,是保罗的哥哥给了保罗一辆新车,保罗是快乐的,保罗的哥哥当然也快乐;是男孩“将来要送你(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是男孩爱弟弟的快乐,弟弟也很快乐;也是保罗让男孩和男孩的弟弟坐车兜风,他们三个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更是快乐。把主旨句条分缕析为全文的主要内容,具体指出了“快乐”的人和事,不但人物的内心感情可以揭示出来,主题的深刻含义也可以变成清晰的人物和事件,更容易通晓明白了。再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结尾写两岸同胞血脉亲情如同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是文章的主旨句。怎么理解两岸同胞血脉亲情呢?可以通过前文“大约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适合骨髓的人”,而台湾青年的骨髓正好适合小钱,这就足以说明两岸同胞血脉亲情了。正是这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才让台湾青年不顾危险献出骨髓挽救了小钱的生命,这是对台湾青年行为动机和原因的一个解释。人物这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都分析到了,主旨和人物也就双双把握住了。(五)对比喻句、以物喻人手法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物。比喻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所赖以形成的思维支柱是形象性和相似性,只要把握了这两点,比喻句的分析就容易多了。《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文有比喻句:“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作者把魏格纳比成牢笼中的困兽,牢笼在这里指的是医院,为什么成了医院里的困兽呢?原来是他性格豪放,天性好动,现在病了,不能像以前那样豪放了,好动了。从这个比喻句中,我们可以体察出魏格纳的性格特点:性格豪放,天性好动,但是在医院里住院,就像被软禁起来一样,颇受拘束,不自由,不自在,坐卧不安。《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中,也有一个很精彩的比喻,是这样的:“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在这个句子中,“即将凋零”的意思是快死了,和前文“严重”对应,说明严重到了怎样的程度。“含苞的花”和前文“刚满18岁”对应,是年纪轻,才称之为“含苞的花”。那么年轻,病又那么严重,情况又那么危险紧急便可想而知了。“以物喻人”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有人把以物喻人看成是全文的比喻,是比喻句扩大成全篇文章使然,这个提法很有道理。在小学教材中,以物喻人最典型的文章是《落花生》,其中的石榴、苹果等,比喻外表好看但没有用的华而不实的人,花生,被比喻成默默工作、朴实无华的人。在另一篇《梅花魂》中,梅花被比喻成“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有骨气的中国人,外祖父所珍藏的雪白的细亚麻布(手绢)上绣着的血色梅花,被比喻成华侨老人(外公)的一颗“眷恋祖国的心”,凡此等等,不一而足。也可以说,分析比喻句以及以物喻人,既是培养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他们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的有效方法。(六)对比——理解人物形象的又一个重要视角。对比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运用对比来理解人物形象,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印象就会比较具体,比较鲜明,感悟也会比较深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比,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视角。人是变化着的。在《巨人的花园》里,一开始,巨人不允许孩子们在他的花园里玩耍,他训斥孩子,并且砌起围墙,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当春天来临,而巨人的花园里依旧雪花飞舞,巨人冻得瑟瑟发抖,他不知道,这是上帝对他的惩罚;当他亲眼看到小男孩一伸手,他的桃树就开出了美丽的花朵的时候,他一下子明白了:自己把孩子们拒之门外,就是把春天拒之门外,“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于是,巨人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他生活在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幸福。巨人前后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不同表现,反映出巨人思想感情的变化,人物的塑造也正是通过这种变化来完成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变化着的。老舍先生的《母鸡》,写的就是这种变化。作者开笔就写他一向讨厌母鸡,然后列举了种种讨厌母鸡的理由,然而,当母鸡做了母亲,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鸡雏们吃的饱饱的,小肚子像个汤圆,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作者对母鸡不禁油然而生敬意,作者写道:“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不敢”中,表达的是对母鸡,不,是对母爱的一种崇敬和赞美之情!前面讨厌,后面崇敬,让学生体悟到这种变化,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比,不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吗?对比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作者所要描写的人物形象。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在回答魏校长的提问为什么而读书的答案中,作者列举了“为明理而读书”,“为做官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这些回答,都不及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凝练,深刻,伟大,一个非同一般、胸怀大志的周恩来的形象,通过这种对比而跃然纸上。怎样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笔者列举了六种,要说的当然还有很多,像通过分析文章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即文眼),来理解人物形象,抓住揭示人物特点的词语或句子来理解人物形象,等等,就不再一一写出来了。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