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享“健康中国”教学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健康促进事业,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健康中国”蓝图越发清晰。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脉络和“健康中国”战略内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大健康观。课程内容:1.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历程和成就2.“健康中国”的意义3.“健康中国”什么样4.全民共建“健康中国”人人常把健康比作“1”,事业、家庭、名誉、财富等是“1”后面的“0”,人生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没有健康就难言幸福人生。对于国家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要求。”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的高度,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刻论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工作方针、重点任务。这是去全党全社会建设健康中国的行动指南,更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实践号令。随着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印发,我国正以切实可行的方式打造健康中国,探索以人民健康幸福为目的的发展道路,为人类更美好制度提供中国方案。一、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历程与成就“与50多年前出生的那一代人相比,今天出生的中国人可以预期多活30多年。而且,中国只用了富裕国家一半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2016年7月,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财政部、国家卫计委、人社部发布的医改研究报告如此描述。1949年时,中国人平均寿命仅35岁,婴儿死亡率高达四分之一!中国人再继续这种健康状况,将会出现亡国灭种之灾。危难之际,新中国成立了,中华民族迎来了重大历史转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毛泽东主席多次强调把人民健康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问题,将改善城乡卫生条件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上升为国家意志,将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作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象征。1952年,全国刚刚从战争废墟中恢复,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爱国卫生运动”,把卫生健康和爱国并提,足见对健康的重视。此后,一场以“除四害,讲卫生,消除疾病,振奋精神,移风易俗,改造国家”为目标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消灭了天花等疾病,基本消灭和控制了鼠疫、黑热病等疾病,大大减少了血吸虫病、疟疾和其他传染病。要知道,这些传染病在旧中国造成了数以万计的普通百姓的病死亡。为了巩固成效,以预防为主的基层卫生组织逐步在全国建立起来,医疗卫生条件有了根本改观,国民健康水平实现了大幅度跃升,人均预期寿命增加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68岁,30年时间接近实现了翻一番,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创造了世界奇迹。当时,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唯一典范”,并向世界推广。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综合国力快速提升,我国卫生和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公共卫生整体提高,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经过长期努力,我们不仅显著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而且开辟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建立全民医保体系,覆盖了95%以七人口.8亿人民群众看病的个人花销比例降至30%以下;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老百姓在社区、村里就能看病;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一些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得到严格控制,包括新型药品、诊疗器械、医疗技术等在内的各项医疗水平都快速迎头赶上,部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作为衡量医疗卫生水平最显著的指标足以说明成就——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6.34岁,我们只用了发达国家一半的时间,实现了全面健康水平的飞跃。目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总体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第一,深化医改全面推进,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为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难问题,党中央、国务院2009年启动了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一是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是人民幸福生活、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块“压舱石”。我国已经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2015年,城镇职工基本区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较2010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为了把这张网织得更细密、更结实,进一步增强保基本、防大病、兜底线能力。二是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向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主导力量(全国现有公立医院1.3万家、床位数412万张,分别占医院总数和总床位数的50%、83%)。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改的“重头戏”,关系整个医改的成效,涉及面广、难度大,人民关心、社会关注。目前,这项改革总体进展顺利。省级层面,我们确定江苏、福建、安徽、青海4省为综合改革试点省,将公立医院改革作为核心任务部署推进。三是大力推进社会办医和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社会办医,有利于增加医疗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同时可以发挥“鲶鱼效应”和“倒逼机制”,促使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第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一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截至2014年底,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超过98万个,医疗卫生人员总量超过1000万,各类医疗卫生人员数量均有所增加,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二是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中央投资重点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地市级以上医院儿科等方面建设,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县医院的目标。三是服务可及性进一步增强。2013年居民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医疗点的比例为84%,绝大多数城乡居民能够就近获得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居民就医方便程度提高。第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全面增强全民族健康素质的重大举措和具体行动。国家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从2010年的人均15元提高到2015年的40元,服务项目从最初的9类41项扩大到12类45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卫生监督协管,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基本覆盖了居民生命全过程。我国将预防接种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疫苗扩大至14种,可预防15种传染病,疫苗及接种服务都由政府免费提供,受益对象从儿童扩展到成人。通过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多数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尽管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成就辉煌,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加速,加之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仍然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在推进全民健康过程中还面对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第一,人民群众依然面临多重健康问题。一是重大传染病和重点寄生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新发传染病威胁不容忽视,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新发传染病防控难度加大。二是慢性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疾病负担日益沉重。我国现有慢性病确诊患者2.6亿人,占总人口的19.1%,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由1991年的73.8%上升至2011年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今后20年内中国慢性病的发病人数会增长2-3倍。三是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及食品药品安全、职业伤害、饮用水安全和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更加突出,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及社会安全事件对医疗卫生保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危险因素增多。经济发展、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仍存在不利于健康的诸多因素。在经济发展方面,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城市病”严重。同时,服务业发展滞后,高端、多元化健康服务供给短缺。在自然环境与生活行为方式方面,城市地区大气污染,农村地区水污染、土壤污染成为危害健康的主要源头。在社会环境方面,人口老龄化、新型城镇化、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要求医疗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可及。第三,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群众健康需求。从供需矛盾上来看,近十年,全国入院人数增长了近两倍,年诊疗人次也增长了近一倍,然而,同期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只增加了2/3左右,执业(助理)医师数仅增长了四成,看病难成为长期困扰人民群众的一大难题。从地区差距来看,落后地区的区疗卫生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地区,不仅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甚至还出现了看病危险的现象。面对推进全民健康的问题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健康中国”战略显得正当其时,尤为必要和重要。二、“健康中国”的意义在每个人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国家更加注重全民健康水平的今天,“健康中国”一经提出就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成为老百姓日常谈论的热点话题。“健康中国”战略,既着眼于应对我国目前面临的挑战,又着眼于前瞻性地为我国将来可能遇到的健康问题做好准备。概括起来,其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有利于走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现代化道路,探索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力、感召力。目前全球面临的危机,令全世界反思西方国家发展道路的缺陷,重新认识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政府的责任是什么,如何完善市场机制。如何在一个资源日益匮乏的世界寻求和平崛起是中国面临的难题。健康是永远值得依靠的资源,健康是人类永无止境的需求,四分之一世界人口的健康是无与伦比的国家竞争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健康已迅速成为一种“国际公共品”,健康领域的努力将为中国的和平崛起赢得更为广阔的国际空间。第二,有利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保障制度。当前,“以病为本”的现代医学模式,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沉重负担。以“高投入、高成本、高技术、低产出”为特征的、以晚期治疗为主的医疗模式,以及由医生等专业人员主导逐渐转为医药企业和相关营销人员主导的健康知识传播模式大行其道,和“预防为主”的方向背道而驰,严重浪费了资源,不具备可持续性。这些主流模式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作用有限,却大大加重了个人、企业、社会和政府的负担,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再走西方医疗模式道路,必须探索走出一条新型健康保障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初级卫生保健道踣,成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典范。我国几千年来发展的文化和传统医学具有不少先进的理念,如“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养生”传统文化等,很多是指导健康生活方式的朴素理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也是未来健康医学发展的方向。第三,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果,解决我国人民健康存在的紧迫问题。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要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但是更加根本的是建立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营造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生态环境,建立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体制机制。健康中国战略是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上,从更大范围、更高高度、从根本上维护人民健康的战略规划。第四,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任务,经济发展要由过度依赖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要由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拉动转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有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延续中国“经济奇迹”、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从依靠资源消耗和人力投入,逐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提高的轨道。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有利于稳定居民对未来风险的预期,减少为抵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