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做好服务群众工作的三个着力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是对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新定位和新要求,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根本目标的具体体现。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对群众,担负着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职责。因此,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提高新形势下做好服务群众工作的能力,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已成为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和根本价值取向。一、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必须着力于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社会转型期群众和党员队伍两个主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重大考验和严峻挑战。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群众工作中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使其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1、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和重要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时,就指明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即党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推动力量和领导者,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领导功能的阶级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作为党的最基层组织,要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尤为重要。一是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根本观点,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事业的力量源泉,能否树立群众观点,能否做到亲民、爱民、为民,对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不仅是思想境界和工作作风问题,而且是政治立场问题。党的基层组织要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一切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二是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在做出决策和制定政策时,必须广泛倾听民意,反映民愿,集中民智,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群众积极参与到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中来。三是要坚持群众标准。党的各项工作要以群众的评判和要求为标准,全力以赴地做好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情,坚决杜绝无益于人民群众的事情,严肃查处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坚持把广大群众是否受益作为各项决策的重要依据,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正确认识基层党组织的功能新定位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面临深度调整,迫切要求我们党在利益整合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正确定位自身功能,理顺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要求,核心是服务,关键在于把原来管理的功能定位转到服务上来,寓领导和管理于服务之中,使基层党组织的根本任务体现在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中。当前,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关怀、利益协调和利益整合及培育各类社会组织等方面;服务领域既包括广大群众劳动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治安等社会民生事项,也包括广大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公民权益保障等民主权利事项;服务对象更是复杂多样,既包括住区内户籍人口,也包括外来流动人口。这种范围广、内容层次多样、对象复杂的服务内涵,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实现群众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从原来的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从单一型转向多样型,从而实现高效的服务式管理。在工作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民主、平等、公平与效率等新观念,拓宽党员服务群众的载体与渠道,构建社会化的服务平台与组织机构,提高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把群众欢迎、群众受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这种群众工作的新型理念和方式,应成为实现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具体形态。二、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必须着力于构建多层次群众服务平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社会阶层发生了明显分化,利益结构也趋于多元化,群众利益也出现了异质化倾向。以“单位制”为主、“街居制”为辅的社会结构中封闭、单一的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群众利益异质化的需要,这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主动适应服务对象上的多元化特点,转变原有封闭式、单一型的服务方式,在居地群众中构建开放式、社会化的服务平台。1、加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载体建设基层党组织要真正承担起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有效地表达群众利益诉求、化解矛盾、协调各方利益,并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社会的支持,就应通过有效载体联系沟通群众,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起来,有效地实现资源和利益的整合,这样才能确保党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一方面要开展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主题实践活动。要根据党员的行业和岗位特点,通过“党员示范岗”、“党员结对帮扶”“党员责任制”等形式,不断增强党员服务群众的责任意识,把服务群众这个核心融入到各项活动中去。另一方面,要加强服务群众的“阵地建设”。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场所再造等方面进行重大变革。如,建立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事务受理中心等,以解决群众生活、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问题,帮群众处理好环保、建设、民政、劳动、工会、医保等方面事务,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对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创新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运行机制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各阶层的分化使党员与群众之间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也决定了党的群众工作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新变化,党员与群众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影响的过程和运行机制也必然随之改变。与新的党群关系和群众工作目标相适应,必须创新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工作的运行机制。一是党群沟通交流机制。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运行机制要克服以往党群沟通交流中单向度和僵硬化的沟通方式,努力建立党群间的平等交流关系。要建立民意搜集、回应机制,形成良好的党群沟通交流的新秩序。平等沟通交流必须借助于制度载体和实现形式,可以通过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等制度载体来实现党群的平等互动交流。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群众来信来访制度、领导接待制度以及公众参政议政制度、民情民意调查等方式和形式,形成党群沟通交流的有效运行机制。二是党群联动服务机制。一方面,以社区党组织为基础,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形成有效的基层党建运行机制,党建带群建,培育引导社会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使之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作用。另一方面,集聚党工共建和党团共建的合力效应,有效发挥群建的资源优势,打造党群联动服务队伍,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推优入党制度制度,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党群联动机制。三、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必须着力于构建多元化群众诉求表达渠道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层化和利益格局多元化的发展变化,人们因职业、行业、居住小区、户籍、年龄、经济收入的不同而拥有多样化利益诉求,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表达出现了不平衡性。吸纳并整合群众中多样、分散的利益诉求,基层党组织必须运用民主的方法,构建多元化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把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真正地落到实处。1、建立党群双向诉求表达渠道长期以来,了解民意的方法一般采取党组织下基层调查、下访、开座谈会等自上而下的单向运作方式。近年来,针对群体性事件不断涌现的问题,又制定了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大走访等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又特别强调要建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然而,在利益异质化的市场条件下,这种单向运作的方式必然会由于党员干部利益主体特性,难以摆脱个人偏好的束缚而进行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取舍。特别是一些形式还未形成有效的制度,在实践中出现了形式主义的现象。要解决这个问题,便是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党内与党外双向互动、互促的方式与渠道。把领导干部大下访与群众向代表随时反映自己的意愿结合起来,把下基层、开座谈会与网络问政、视频询问、面对面评估评议结合起来,保障群众的表达权。如,建立社情民意接待室,选取代表随时接待群众反映诉求;使群众通过网络、电话、邮件等各种途径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当然,要保证这些方式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一方面要畅通代表与党组织的通道,制定代表参与党委会议、询问会等保障措施,还要提高驾驭新媒体沟通、表达作用的能力,并建立公众运用新媒体有序参与政治的制度法规。2、建立群众监督评议党员制度群众监督评议党员制度,核心是发挥群众的作用,让群众有参与监督和表达意见的渠道。让群众监督评价、吸收群众参与、群众测评满意度、向群众公布、听取群众意见,是保证广大党员、群众各项权利的有效行使,确保党务公开工作各项措施全面落实的有效措施。所以,要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群众监督评议党员新机制。一是建立群众公开评议党员制度。通过建立群众公开评议党员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掌握对党员的评价权、监督权,从而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党员队伍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增进广大群众对党、对党员的认识和信任,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使党员看到自己在群众心目中的位置,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并不断加以改进,更好地做好服务群众工作。二是建立健全群众对党员的民主监督制度。党务公开的实质,就是让群众监督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为此,要制定群众举报制度、信访制度、定期与群众对话制度,对于群众在评议、举报、座谈对话中提出的意见,党组织要定期研究、认真归纳整理,对号入座,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并要把党组织处理群众意见的情况及时向群众反馈。通过群众监督制度的落实,规范和约束党组织和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行为,使党员和党组织少犯或不犯错误,更好发挥党员、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