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dnanceKnowledge技术进步使武器效能得以充分发挥在以机械瞄具为主要瞄具的时代,虽然步枪的基本发射原理和结构变化不大,但武器的最大有效射程往往超出了人眼对目标的辨识距离和士兵射击技能所能达到的距离,武器弹药的效能并没有真正得到充分的发挥。如美军5.56毫米口径步枪对点目标的最大有效射程为500米,7.62毫米武器为800米,这两个射程都远远超过了士兵射击技能的平均水平。随着光学器材和光电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借助光电瞄具和各种夜视器材增强人眼对目标的辨识能力,拓展人眼在各种条件下的观察能力,也自然成为当前外军提高武器效能的最快捷也最有效的途径。而高强度聚合物材料在武器部件上的大量应用,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使用光电器材而造成的系统重量增大的问题。如意大利的ARX160步枪枪身采用杜邦公司的两种复合材料——聚酰胺66和22,枪重约3千克,比现役70/90型步枪轻了30%。零件的表面及结构都经过精确的计算和设计,材料也进行了特殊处理,极大降低了润滑油在维护保养中的使用需求。新型光电器材和新材料技术能够充分发挥武器弹药的效能威力,而部分外军现役步枪在设计上的先天局限性,对这些新型器材的应用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如俄罗斯伊兹玛什公司放弃AK47设计而发展AK12的主要原因,就是AK47类武器与当前一些常用部件(如下挂榴弹发射器、光学瞄具等)不匹配,并且难以进行有效的改进。因此,采用新型武器来充分体现技术进步,也是外军进行步枪换装的重要原因。步兵在信息化战场上的地位作用显著提升手持火枪的步兵曾经终结了骑兵主宰地面战场的时代,并长期作为地面战斗的决定性兵种而存在。到了机械化战争时代,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坦克、飞机等重型武器装备的大规模对抗,步兵在战场上的地位和作用被极大削弱。但在未来的信息化战场上,制信息权将成为战争双方争夺的焦点。步兵作为战场上部署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网络节点和信息终端,将在制信息权的争夺中扮演重要角色。以美国陆军为代表的国外陆军建军方针,正在从冷战时期的以装甲突击力量为核心、步兵伴随协同的方式,向信息化时代的以步兵为核心、以高机动、高适应性和精确火力打击为特征的合成兵种部队转变。战斗力强、灵活分散、具有网络化通信及火力召唤能力的步兵班组和分队将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力量。此外,特种作战、反恐维稳、救灾维和等多样化任务的日益增多,也对步兵完成多种任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外军换装现役步枪来增强步兵的现代化作战能力,也是提升步兵在战场上地位和作用的必然趋势。下一代步枪在现实军事需求的牵引下,随着众多新型产品的陆续投产和装备部队,外军下一代制式步枪的主要特征正逐渐清晰,主要表现在模块化设计、人机工效、新材料新工艺和光学/光电瞄具的大量应用四个方面。强调模块化功能设计,突出多任务能力从各国换装的新型步枪可以看出,模块化设计将成为外军下一代步枪的重要特征,具体表现为:一种口径多种枪管,通过更换枪管模块来实现近程突击武器和中远距离精确射击武器的转换,满足步兵对城市近战、侦察巡逻和狙击压制等多种任务的作战需求;主要部件实现模块化设计,如整体式上机匣,即将上机匣、皮卡蒂尼导轨和护木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加工和制造,有助于提高部件的坚固耐用性、可靠性和射击精度。重视人机工效性,突出人性化特征这将是外军新一代步枪的一个重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抛壳口可设置到枪身任意一侧;快慢机、拉机柄等控制机构位置布局合理紧凑,且均可实现左右手操作;枪托长度、贴腮高度甚至握把粗细程度都可调。未来武器部件的人机工效特性将进一步优化,形成可量化的论证指标;针对加装各种光学、光电器材的情况对武器的外形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武器的使用舒适度和战术动作灵活性。大量应用新材料新工艺在各国换装的新步枪产品中,许多型号都增加了高强度聚合物等新材料在武器中的应用比例。同时,部分新型步枪还借助新工艺技术实现了部件的一体化设计加工,提高了武器的模块化程度。具体表现为:增加枪托、机匣等部件使用聚合物材料的比例,有效减轻武器重量;采用一整块金属或聚合物材料来制造整体式枪托和上机匣。未来将采用新材料新工艺进一步减轻武器重量,提高武器坚固耐用性,降低使用维护需求。光学为主,机械为辅随着皮卡蒂尼导轨成为各国新装备步枪的标准配置,光学瞄准镜已取代机械瞄具成为步枪的主用瞄具,皮卡蒂尼导轨将成为外军下一代步枪的最显著特征。具体表现为:上机匣顶部设置全长型皮卡蒂尼导轨;前护木左右和下方设置皮卡蒂尼导轨;机械瞄具作为备用附件不再安装在枪身上,或通过设计改进将机械瞄具埋设进上机匣顶部,需要时即可使用。每枪将配备红点式瞄准镜和夜视瞄具;红点与十字线或柱状分划相结合,以满足不同距离上的射击需要。总而言之,外军的下一代制式步枪将会是模块化、适应性强的武器,能够通过更换配置来发射5.56毫米、7.62毫米或任何一种口径的弹药,使轻武器发展不再受困于敏感的口径问题。光电器材和新材料新工艺的普及应用,将使士兵可以更快地获取目标并实施精确有效的打击,同时大幅降低武器使用的训练难度,显著提升士兵的战斗力。[编辑/何懿]◎新材料、光电瞄具、皮卡蒂尼导轨成为下一代步枪的关键词56兵器知识2015年2期西方很早就有报道称,当航班在俄罗斯莫斯科北部的谢诺梅杰沃机场降落前,需要绕行一个环形区域,而这个神秘的环形区中心有个貌似金字塔的巨大建筑,这就是俄罗斯“顿河”(DON-2N)雷达站。该系统在俄罗斯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誉,多年来一直是俄战略反导的核心。现在,就让我们用“谷歌地球”工具来看一看这一神秘奇迹。首先让我们看看俄战略反导系统的发展与组成。俄“莫斯科反导系统”的发展俄罗斯第一代战略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代号为A-35,于1972年建成试用。在对A-35系统进行现代化的同时,俄“三角旗”科研生产中心加紧研制新一代莫斯科反导系统。该方面的科研工作由巴斯托夫领导。新系统的主要原则是建立双层防御,在莫斯科受单独和有限打击时进行反击。建立在大气层内的第二层防御进行拦截时能识别伪装目标。1969年12月,研制方在新系统的战术技术指标问题上,与防空军取得一致。1972年,反导条约签署后方案有所改动,以符合条约要求。1974年5月,政府决定在萨雷沙甘发射场建立新双层反导防御系统的试验样品。1978年,俄开始建立双层莫斯科反导防御系统,系统代号A-135。1979年,为建设A-135系统,将A-35M的发射系统拆除。1990年A-35退役。工程建设和试验于1987年结束,1989年国家试验结束。1994年,莫斯科第二代反导系统进行战备值班。A-135系统的核心是苏联科学院无线技术研究所在索洛基领导下研制的“顿河”多功能雷达站,另一个是在距莫从“谷歌地球”看俄“顿河”雷达阵地文/王继新◎“顿河”火控雷达,侧面的方形物为指令发射阵元组◎著名的莫斯科北部环形区域,右边的放大图中左下角为变配电区,大型雷达站都有这样的电力设施知识园地57OrdnanceKnowledge斯科30千米的索夫林诺城附近阵地上已经联成一体的指挥计算中心。该系统使用51T6大气层外拦截弹和53T6大气层内高空拦截弹打击目标。数十年来,该系统基本一直在参与作战值班,并一直处于改进状态。苏联从1980年代初开始进行第三代战略弹道导弹防御系统A-235的预研,项目代号为“飞机”M,部队代号PTU-181M,即原代号为PTU-181系统A-135的改进系统,也称为58P6系统。近年来,A-235系统的研制工作已取得进展。但由于改进基本沿袭了A-135的系统框架,因此用“谷歌地球”卫星照片看变化不大。“莫斯科反导系统”的组成A-135(PTU-181)系统主要部署在莫斯科周围。1971年完成系统方案设计,在距莫斯科约600~800千米范围内建设3个第一梯队高层反导火力系统“阿穆尔”和3个第二梯队C-225低层反导系统,系统核心为“顿河”2H多功能雷达和指挥控制系统。虽然目前第一梯队的32枚远程反导导弹51T6已经退役,但53T6低层拦截系统已经全面恢复,并按照A-235系统发展方案,将再次恢复51T6远程反导导弹,增加新的拦截梯队。从“谷歌地球”卫星照片来看,新系统主体仍沿用了A-135的设计框架。远程警戒雷达莫斯科反导系统担负远程警戒任务的为后向散射超视距雷达。目前俄罗斯共建造了4部这种超视距雷达,其中2部部署在远东尼古拉耶夫斯克和欧洲地区明斯克东南280千米处,直接瞄准美国的弹道导弹发射场。第三部部署在欧洲地区尼古拉耶夫附近,面向东南,主要监视中国的弹道导弹发射。第四部部署在海参威附近的纳霍德卡,用于监视美、日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活动,监视范围西起中国的东海岸,东至关岛。俄罗斯的后向散射超视距雷达的工作频率为4~27兆赫,发射功率为20~40兆瓦,探索距离达3000千米以上,主要监视各种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远程轰炸机,也能探测空中隐身目标。除此之外,俄还部署有大量的大型相控阵雷达站,配置西密东疏,可探测到从任何方向来袭的战略弹道导弹,特别是对来自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潜射弹道导弹进行准确探测,其重点是北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基本形成了以俄欧洲地区为防御重点、以莫斯科为防御中心的环形雷达预警网,位于亚洲的雷达站同时兼有对中国战略导弹的预警探测任务。作战指控雷达除包括预警卫星、后向散射超视距雷达和大型相控阵雷达外,该系统还装备有作战指挥雷达、目标跟踪雷达和导弹制导雷达。作战指挥雷达既要承担对太空目标的探测和跟踪任务,又要承担目标识别任务,还要及时分配目标,引导反导武器中的雷达截获目标,是整个反导系统的关键。作战指挥雷达已投入使用的有3部。第一部部署在莫斯科西南65千米处,代号“狗窝”,即“达利亚尔”3雷达,探测距离800千米,主要针对美国。该雷达系采用半球形扫描天线的厘米波雷达,能跟踪在大气层外飞行的目标,并能在各种主动和被动干扰下引导反导导弹攻击目标。第二部部署在莫斯科南面的契可夫城附近,代号“猫窝”,即“达利亚尔”3U雷达,战术性能与“狗窝”相近,主要针对中国。这两部雷达进行初始目标识别,然后将目标移交给“顿河”2H进行末段跟踪和攻击。最为核心的第三部就是部署在莫斯科东北部的普希金诺的“顿河”2H雷达,该雷达主要进行作战指挥和任务分配,也可用于探测与跟踪弹道导弹并测定其坐标,分析复杂目标的组成和引导反导导弹,替代和补充“狗窝”和“猫窝”雷达。“顿河”2H多功能制导雷达代号为5H20,其与指挥计算机站5K80组成5P60制导指挥控制系统。5H20雷达有4个阵面,于1986年建成。“顿河”雷达站收到导弹预警系统对目标的预警信息后,开始进行目标侦察、跟踪,并制导反导导弹拦截目标。据称,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曾经从外太空扔下过几个金属球,在全世界的雷达中,只有“顿河”雷达系统发现了这些金属球,并获得了精确的轨迹。为提高莫斯科反导预警指挥系统的效率,降低能耗,俄军方最近决定在未来3~4年中对该系统进行改造,使其能源和机械设备、计算机网络、发送和接收装置及其它配套系统进一步现代化。反导拦截导弹俄原来的A-135反导系统配备有两种型号的拦截弹,俄称为“阿穆尔”火力系统,采用2个梯队,分别使用51T6和53T6拦截弹。在反导靶场相应建设了名为“阿穆尔”B的反导试验系统。目前51T6已经退役封存,但53T6拦截系统仍在担负战备值班,并在近年进行了多次反导拦截试验。作战指控中心A-135反导系统的指挥所部署在距离“顿河”雷达站不远的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指挥控制计算系统代号为5K80,系统组成部分将分散在100千米距离内的各点(雷达站、指挥所、导弹发射阵地、导弹准备的技术阵地)用数据传输系统5R67联在一起。系统作战拦截完全自动进行。◎作战值班室,可见“顿河”守卫着莫斯科北部空中大门(防御来自西方经过北极的导弹攻击)◎雷达天线阵元由圆形和矩形两组发射与接收天线阵组成58兵器知识2015年2期“顿河”雷达阵地“顿河”雷达站位于莫斯科以北约30多千米,从外界报道知道其处于谢诺梅杰沃机场的起降航线上,并呈较为明显的环形区域,在“谷歌地球”上很容易找到这一地方。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