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一、教学要求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二、学习要点1.老子的思想主张2.《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3.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三、作者生平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四、作者作品《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五、创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六、课文讲解1.课文分析道可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何谓“道”?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有无互为生灭《红楼梦》开头的一僧一道的开场白,梦游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笔下反骂贾宝玉:“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乎俯拾皆是。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往返周行,就是一切行为动作的微妙法门。上善若水(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上善若水”——一个人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之赞语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佛说:“大海不容死尸”。老子曰:“上善若水。”从中可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水之特性:谦卑、宽容、无争“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心善渊”: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正善治”: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事善能”: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的妙用了。《淮南子·原道训》的“至德观”:“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及,深不可测;修极于无穷,远沦于无涯……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燃)……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邅zhan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宋代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曰:“是水也,有清明之性,温厚之德,常一之操,润泽之功。”【评析】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一存在浑融而成,先于天地分化的现实世界而存在。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可以称之为天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个整体存在绵延运行,运行之中它远化展开,远化展开之后又循环反复。所以,道是整体性存在,天是整体性存在,地是整体性存在,人也是整体性存在。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宇宙中有四个层次的整体性存在,而人是其中之一。“参赞天地之化育”(《周易·系传》)“参赞天地之化育”,正是人道价值之所在。人生于天地之间,忽尔数十年的生命,仿如过客,晃眼即逝,到底它的意义何在?我们这个天地,佛学叫做娑婆世界,意思是“堪忍”,人类生活其上,还勉勉强强过得去。这个天地并不完备,有很多的缺陷,很多的问题,但是人类的智慧与能力,只要它能合情合理地运用,便能创造一个圆满和谐的人生,弥补天地的缺憾。人类因天地间种种现象变化所作的因应与开创,就叫做“参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随遇自在作为法则。“自然”:“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道是本来如是,原来如此,所以谓之“自然”。【评析】本章确立了道的存在地位,及其运动的基本特征,描画了道、天、地、人递归相依的宇宙图像,并提出了法自然的基本原则,可以看成是对前面一些章节有关道的论述的概括总结。老子对道的描画也可以看成是对宇宙的运行形态以及宇宙整体与它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描述,或者说是某种宇宙论观点的提出。这是人们谈论老子的宇宙论时的主要依据。老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出一个起比兴﹑旁证作用的范例,而不是为了某一因应决断而求证事实的根基。大成若缺(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道的完美好像有欠缺,但运营施展的作用不会衰败;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道的充实好像很空虚,但运营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道的直捷好像很曲折,大道的灵巧好像很笨拙,大道的善辩好像很不善言辞。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运动可以消解行为体的寒凝僵结,守静又可以消去行为体因运动而产生的热浊。谐和稳态是天下动荡摇摆所围绕的中心。【评析】本章指出合于道的行为体会在各种“名状”之间作及“徼”而“反”的柔弱周行,在递相胜克的状态演变中,清静是动荡摇摆所围绕的稳态中心。老子借此以喻示清静是一般系统的理想状态,也是行为者自身所要归休、护持的常态。天之道(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理想的范式,不就像那使弓趋于浑圆的作用一样吗?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高的地方把它压低,低的地方把它抬高,有余的地方把它减损,不足的地方把它补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理想的范式,减损有余的,弥补不足的;而人的行为惯律则减损不足的,奉养有余的。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谁能使自己不断地有余以奉养天下?只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因此,圣人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什么并不居功自矜,他不愿意使自己显得过分突出。【评析】本章指出理想的行为范式或系统运营机理可以使系统趋于均衡匀称,而人群社会的行为惯律则不能达成这样的理想状态,认为只要体于天道施行玄德的道者把那些足以使自己拔高,使自己进一步突出的行为成就奉献给社会,就可以既使自己免于孤峰耸峙的危险,又弥平社会的高下不平。显然,这是从个人与社会两方面肯定了玄德的现实意义。“有余以奉天下”的说法既反映了老子对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向往,也表现了老子的人生态度,是堪可作为现实人生之典范的。2.相关评论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老子》中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围绕“道”这一范畴展开,“道”是“无”,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无”生“有,万物由此产生。“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影”——陈鼓应等《老子评传》七、研习与思考1.《老子》的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请结合所选第一章、第二十五章阐述老子的宇宙论。2.阅读《老子》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你认为这一章在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所选的哪些章节有共同之处?3.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道”,试论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之间的异同。老子名言上善若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长地久。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不出户,知天下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范曾绘画作品:老子出关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元·赵孟頫,《道德经》,北京故宫博物馆藏。九、延伸阅读1.《中国哲学史大纲》——张岱年2.《中国哲学史》——冯友兰3.《先秦学术概论》——吕思勉4.《老子》——竹简本、帛书本、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