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中国文化书法,是中国特有的富有美感的传统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中国的书法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表达形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谈中国文化,就不得不涉及中国的书法。书法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国千百年来人们一代又一代孜孜不倦地为中国文化的开阔无垠的疆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增添无穷的色彩。曾记得,小时候,每到新年,家家户户都会挂上各具特色的对联,很多人也乐于去逛逛串串门,对对联更是喜欢评头品足。看到精妙的对联,甚至偶尔还有人哈哈大笑大呼妙哉,当然,他们说的肯定是“好对联”等之类的话,跟中国古代的文人骚客自然是有不小的差距,不过相同的是对于艺术的欣赏。说得有点远了,对联的好坏更多的表现在写对联的书法上,一副对联的好坏书法绝对占了九成以上。每次看到在大街小巷摆摊写对联的人,总会不自觉的停下来,仔细看一看,看他们写字似乎是一种享受,痴迷于那种行云流水,那种刚劲有力的意境,这就是真正的落笔如有神啊。相信在中国,没有几个人不喜欢书法,看到别人写得一手好字,绝对会赞不绝口,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深深的镌刻在我们的心里,影响悠长久远。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书法的发展历程: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篆变隶,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书法作为艺术的门类有五千年的历史,一直到今天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古老的历史形式。从秦初的李斯到钟繇、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董其昌,吴昌硕等,千百年来无数的书法大家在书法一途上前仆后继,为书法的蓬勃发展不遗余力的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经过几千年的创造和传承,中国的书法就像珍珠般绚丽夺目,绽放着异彩;亦像幽兰,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它以自己所独有的文化艺术魅力,在增添和修饰着自己的殿堂。尽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书法不再像古代社会那样,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但是毫无疑问,书法依旧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千年来无数人的智慧结晶依旧闪烁着逼人的光芒,书法的艺术形式和不可替代的美感同样没有随着岁月的前进而流失,而是与时俱进,在博大的文化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一代又一代书法大家喷涌而至,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为书法增添着无尽的光彩,我们现在虽然有了手机有了电脑,我们习惯了打字我们习惯了用钢笔、圆珠笔等,但是这些不能替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国文化和书法,我们的生活需要富有美感,更需要精神的享受。在闲暇时刻,在茶余饭后,静下心来,握起手中的毛笔,练一下书法,感受一下书法的魅力,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