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美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节美学的简史一、美学在西方1、本质论美学美的共同特性和终极原因的追问,古希腊柏拉图。“美本身”“美的理念”。本质论美学对后世美学的深远影响2、神学美学古罗马的奥古斯丁,美的根源是上帝。3、认识论美学以人的理性为中心问题法国笛卡尔:我思故我在①经验主义美学(英国)休谟博克理性主义美学(德法)笛卡尔鲍姆嘉通(美学著作,美学创始人)③德国古典哲学(西方美学高峰)席勒(美育书简,美育创始人)黑格尔(美学著作,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康德(判断力批判著作,无功利等观点)叔本华、尼采的生命美学4、语言论美学以语言问题为中心,语言模型分析审美现象,文本阐释。5、文化论美学以文化问题为中心,从媒介文化和大众文化角度研究审美问题。综合性跨学科性。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文化研究。思考:西方美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从抽象到具体从个体到社会从艺术到文化从学科到跨学科当前西方美学研究焦点:审美与文化关系二、美学在中国1、清末明初美学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2、30至40年代美学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宗白华(体验美学)4、50至70年代美学美学讨论:客观论(蔡仪)直观论(高尔太)主客统一论(朱光潜)社会论(李泽厚)5、80年代美学(美学热)李泽厚(感性解放、主体性、社会本体论)6、90年代后的美学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特点:①从本质论到具体问题②审美、语言与文化的联系③西方美学翻译与研究④美学分支学科的兴盛⑤美学的美育转向马未都----审美:“艳俗”马未都----审美:“含蓄”《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马未都----审美:“矫情”马未都----审美:“病态”第二节美学的含义一、美学的性质人文学科,人的生活的知识体系:①把握形象②抽象与具体结合③体验性美学是突出形象、具体、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二、美学的对象在具体审美活动中显示人的感性的形象。三、美学的定义美学是一门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的方式,从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的人文学科。关键词:审美活动人的感性生活整体形象人文学科四、美学的基本问题人的感性的整体形象的生成与发展问题:理性与感性、局部与整体、概念与形象第三节美学的学习功用和学习方法一、学习美学有何作用?1、美学的人文学科地位决定了它是人文学科中具有基础性和指导性的学科,它将哲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献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融惯起来,具有跨学科性。2、美学修养是文化修养的表征。文化修养或文化素质集中体现在美学修养或素质中。3、美学是泛审美时代全体公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生在美中不知美现象。美学具有对泛审美时代“普遍的美”或“平均美”的超越性,可以提升人格和人生境界。4、美学和美育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和主要素养。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目标是培养人的个性、创造性、健康人格,即全面发展的人。美育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全方面。教师教育类专业必开课程。二、美学的学习方法1、美学的一般学习方法:①体验人生,思考人生。②欣赏艺术,审美修养。③勤于思考,培养思维。④参与实践,善于操作。2、美学的学科学习方法:①理论思辨与文本批评②审美体验与理性阐释感悟与分析结合,感性与理性结合③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学科内部研究与学科外部研究的结合第二章美及其形态什么是美?美是什么?第一节美的含义和特征一、美的本质观(美学史角度)1、客观论2、主观论3、主客观统一论4、社会论5、语言论(反本质论)二、美的含义1、“美”的词源好、善、德等中国语境:“羊大为美”;“羊人为美”“舌尖上的中国”2、日常语言中的美感官满足的愉悦感;价值判断(伦理道德)3、美学理论的美(对象)①审美对象②审美感受③审美关系④艺术作品4、美的含义①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产物(符号学美学)②美具有无功利的直观形式(无功利性、直观性)③美呈现为活的形象④美具有感染力(情感功能和价值)综合:符号实践——无功利——活的形象——感染力结论:美是什么?美是人类符号实践中显现的无功利和具有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反问:什么是美?具有无功利和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就是美。三、美的特征1、美的符号性①美以符号形式向人类传达意义②人类通过符号表达人生的美③人类通过符号构建相互沟通的美的世界2、美的无功利性①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②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评价3、美的形象性①美必须呈现为形象②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③美的形象具有流变性④美的形象以音乐为最高境界4、美的感染性①交感(主体与客体)②动感(人与物)③快感(精神)第二节美的形态美的形态(3+1):◆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一、自然美(一)自然美有哪些特征?1、自然性:自然物的美具有非人为的天然属性。2、形式性:自然物的形式因素在自然美中具有主导作用。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象征符号。3、变易性:自然物的美具有变动性(二)自然美的实质1、自然美实质的观点:①非自然美论。②形式论③形式与生活论④文化符号论◇从人类符号实践角度认识自然美的实质2、自然美在于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的价值①自然是人类符号实践的对象②自然是人类符号实践的材料③自然是人类符号实践的环境和见证④自然是人类符号实践的知音总结:自然美的实质——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成为体现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三)生态美1、生态美的含义:人与自然即人的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以人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它体现了主体的参与性和主体与自然的依存关系,体现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和人生境界。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2、生态美育的含义:以生态原则为基础,使生态原则上升到审美原则的教育,开放人(学生)的生态审美意识,培养生态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态伦理观念的教育。生态美育的目标是使人成为生态文明的“生态人”,实现“诗意地栖居”。3、生态美育系统:▲时间维度: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空间维度:学校——社会——家庭▲形式维度:课堂生态美育(课程式、渗透式、活动式);非课堂式(媒体宣传、艺术熏陶、实践体验)二、社会美社会美以人为本,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表现或体现为社会美。社会美不美的关键是“人”美不美。(一)社会美的特征1、社会性:根植于社会实践,具有社会属性。①社会事物被人感受为美,渗透着人的主观评价。②社会美具有时代、民族、阶级色彩。2、意蕴性:社会事物意蕴因素在社会美中具有主导作用。①社会美的灵魂是善。美善同一,尽善尽美。②善蕴含在美中,社会内容体现于感性形式中。善的评价尺度:符合人的本性而又契合人类自由发展目标且利于历史进步的现象评判为美。央视: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3、稳定性①确定性②评价尺度相对稳定(二)人的美在各种形式中的表现1、个体形象的美:人体形式和人格意蕴。▲人体形式:人的外在美。①静态与动态②种族与性别③文化意义◆身体美学。☆身体美为什么会在当前发热成潮?2、社会关系的美:人与人的现实关系中显现出来的美。三个方面:①同情精神②沟通求同存异③自由交往礼乐相和、和而不同诚信和谐境界3、社会文化的美①社会风俗美:差异性、古朴性、自然性约定俗成演化为文化传统(民间文化)②社会时尚美:流行的社会生活方式。西美尔(德)的“时尚美学”时尚美的特点:A人为性B新锐性C日常性三、艺术美1、艺术要素与艺术定义艾布拉姆斯(美国)的艺术四要素:世界、艺术家、艺术作品、读者◆艺术五要素:①艺术作品:符号——生命符号——表现性的生命符号②读者(观众):感知能力、体验能力、领悟能力“接受美学”(姚斯等)③创造(创作)④艺术家:生命体验、文化修养、艺术技巧、审美创造⑤文化语境:广义语言构成的文化情境即是文化语境。A文化语境为艺术活动制定了基本的价值规范;B文化语境为艺术活动制定了基本的审美惯例;◆价值规范与审美惯例的影响和作用(正与反)艺术的定义:艺术是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由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为观众所体验的具有表现性的符号系统。艺术美:人类创造的艺术的美,它是艺术符号系统所显现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2、怎样认识艺术美?⑴传统艺术美的基本条件费舍尔的传统艺术五大特点(条件)①手工制作性②独特的个性和风格③艺术是美的(美的外观与形式,可以打动人、感染人)④艺术表达艺术家和人类的情感和观念⑤艺术需要技巧和技术⑵艺术美的特点①艺术符号中形式与意蕴的统一②艺术创造中创造与规范的统一③艺术接受中个体与社会的统一⑶怎样认识当代艺术美?◆杜尚①一件自然物是不是艺术?艺术作品是在场域中经过人的加工或者赋予特定的意义或意味的作品②艺术作品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③艺术是在特定时期或文化语境中艺术界所授予的特定事物的一种资格④艺术作品的概念是历史的、发展变化的小结:当代艺术的四个特点:人工性、审美对象性、社会文化属性、自身开放性四、科技美(一)科学美对象美过程美理论美数学美:完备(符号美)、对称(和谐美)、简洁(简约美)(二)技术美①感官愉悦的直观形式②对人的自由活动的肯定③创造了广阔的审美世界▲技术美的负作用:美与科技也有矛盾的一面,审美性与反审美性。①科技美与人性的矛盾,生命的内在性和丰富性的损害;②对审美抑制和审美力的衰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抑制;③艺术的文化消费与愉悦功能的强化,艺术的文化超越功能的衰退;④人与环境关系的紧张,自然性的衰退。2、崇高与滑稽⑴崇高:崇高美学:朗吉弩斯《论崇高》博克论崇高康德论崇高①巨大的威力、超常的体积②情感力度超出理性规范(崇高浪漫艺术)③包含丑的因素(和谐破裂)五、中西文化中美的范畴文化模式规定了美的呈现方式和人对美的感受方式。美学范畴:美的呈现形态。(一)西方文化中的美学范畴1、优美与壮美◆优美:弱小、缓慢、阴柔的事物所呈现的偏于静态的和谐。审美感受为宽容和缓、安详宁静。◆壮美:强大、迅疾、刚劲的事物所呈现的便于动态的和谐。审美感受为激越高昂、健动不安。共同点:没有矛盾冲突,和谐状态。崇高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具有由不和谐到和谐、由痛感到快感的复杂情感体验,是主体获得痛感后的激情体验与精神振奋,使主体心灵得到激励、净化。⑵滑稽:对象行为的不协调引起没有伤害性的可笑感。滑稽与崇高的共同点:高兴形式的不协调,审美感受的复杂性。3、悲剧与喜剧⑴悲剧:广义是悲情、悲剧性;狭义是指戏剧类型,以社会力量之间的冲突为基础,以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的不幸、毁灭为特征的审美类型。悲剧艺术是“最高阶段的冠冕”:体现了人的理性意蕴,能够使人体察到深邃的哲理,获得强化人生理想和价值的模式。◆崇高与悲剧有重要的美育意义。⑵喜剧:广义喜剧指一种气氛,即喜剧性、滑稽、幽默等;狭义指戏剧类型,指对象的不协调和不和谐引起笑的审美类型。审美感受是,优越的心态去体验轻松和快乐,精神得到松弛、平衡,充满活力。喜剧的美育意义是,获得轻松快乐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的清醒机敏的审美顿悟能力,有利于培育人的乐观旷达的审美心理和幽默人生态度。4、荒诞荒诞是一种自相矛盾、滑稽可笑的生命境遇。①荒诞是一种情绪,基调是焦虑。詹姆逊说西方现代主义的主题是焦虑。②荒诞具有极度不和谐的形式。刺耳的噪音、怪异的形象、奇怪的情节、杂乱的言语。③审美感受的复杂性。悲喜交加。④表现荒诞是为了征服荒诞。(二)中国文化中的美的范畴1、阳刚与阴柔古代的宇宙观,“一阴一阳之为道”。阴:地、臣、女,含弘光大、厚德载物阳;天、君、男。刚健中正、自强不息◆刚柔相济,阴阳互补2、典雅:指合乎规范又不机械刻板、超越俗气又

1 / 1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