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制度的建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制度的建立第二章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制度的建立第二节不平等条约制度的确立第一节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节第一次鸦片战争一、中英军事实力对比二、中英备战情况三、中英军事较量一、中英军事实力对比(一)武器装备1、枪支布伦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枪身长1.42米,射程约300米,射速3至4发/分钟。鸟枪(前装滑膛火绳枪):兵丁鸟枪,用铁制成,枪长2.01米,射程约100米,射速1至2发/分钟。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长1.16米,射程约200米,射速2至3发/分钟。英军清军2、火炮清军与英军的火炮在样式及机制原理上大体相同,两者的差别在于制造工艺引起的质量问题上。一是铁质差。二是铸炮工艺落后。三是炮架(炮车)和瞄准器具不全或不完善。四是炮弹种类少,质量差。3、火药歇夫列里于1825年发现黑色火药的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英国按照这一配方,在近代工厂中生产,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清军制造的火药按照明末的配方,以手工作坊或工场生产。英国4、船舰清军外海战船共有890余艘,船小。清军最大之战船,其吨位尚不如英军等外级军舰,清军安炮最多之战船,其火炮数量只相当于英军安炮最少之军舰。完好在航率很低。英军各类舰船400余艘。英军舰用坚实木料制作,能抗风涛而涉远洋;船体下部为双层,抗沉性能好。军舰较大,安炮较多,从10门到120门不等。5、炮台一、炮台上的兵丁仅以垛墙掩护正面,垛墙容易被西方炮火摧毁;二、炮台顶部没有防护,敌曲射火炮可由上射中炮台;三,在火炮配置上追求重炮,又集中安置在炮台的正面,以抗击来犯敌舰船,面对其登陆小艇和部队缺乏攻击手段;四、炮台的大门多开在正面或背面,没有壕沟、吊桥、关闸等设施,难以阻止敌登陆部队的攻击;五、炮台的侧后往往只有一道围墙,没有斜堤、战壕等阵地,不能组织守军反击登陆部队;六、炮台的侧后缺乏良好的道路系统,守军的兵员、粮草、弹药在战时难以补给。中国武器装备落后于英国的原因:清朝的重点不是研制新武器而是保密。清朝的武器装备管理体制:规定兵器制造的型制,制造工艺、工价、料价。西方各国始终将武器装备的研制与生产放在最优先发展的地位。(二)兵力与编制1、兵力正规军约14万,加上负担内卫任务的国民军6万,总兵力20万。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总兵力80万。清朝:英国英国远征军的总兵力,海陆军约7000人,战争结束时约2万人。(二)兵力与编制2、清军的编制京营约10万人北京及其附近地区八旗驻防约10万人分四类而分布全国清军京师巡捕5营共1万人绿营其他部署于各行省清军分散驻防原因:清军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调兵:抽调是鸦片战争中清军集结的唯一方法。调兵速度:邻省约30至40天,隔一二省约50天,隔三省约70天,隔四省约90天。英海军舰船从从印度开来约30至40天,南非的开普敦驶至香港约60天,即使从英国本土开来不过4个多月。3、清军的驻防与调兵(三)士兵与军官1、士兵绿营兵募自固定的兵户。终身职业,家眷皆随军住于营中,或另赁房屋住在附近。饷银为12至24两,每年口粮3.6石。(三)士兵与军官2、军官来源:行伍出身,武科举出身军官无合理的退役制度。高级指挥权由文官把持,各省统兵大员是督抚。鸦片战争前,除英国外,欧洲各主要国家普遍实行征兵制。英、法等国招募外籍雇佣兵。各国普遍设立培训军官的军事学校。法国曾规定所有军官都要经过军事学校训练。清朝欧洲二、中英备战情况林则徐的设想(一)中方一是炮台;二是舰船交锋;三是民众袭扰。二、中英备战情况(二)英方海军舰队以驻印度海军司令伯麦为司令,由16艘军舰、4艘武装轮船和27艘运输船组成。英国陆军共4千名,由布尔利上校统率。从锡兰(今斯里兰卡)抽调的英军第18团,从印度加尔各答抽调的英军第26团和第49团,印度混合营和两个炮兵连、两个工兵连。三、中英军事较量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大致经历三阶段:第一阶段:从英军封锁珠江口到义律单方面宣布《穿鼻草约》第二阶段:从清政府对英宣战到《广州和约》的签订。第三阶段:英军的扩大侵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三、中英军事较量(一)英军占定海封锁沿海的军事行动与清廷的剿抚对策1、英军军事行动及意图:定海之战(1840年7月5日)厦门之战(1840年7月2、3日)英军北上天津2、清廷的剿抚对策道光帝:最初主剿,后主抚。改剿为抚的深意:一是衅端不能及时消弭。二是国库不充盈,道光帝节俭出名。三是英方的要求在于贸易与诉冤。懿律和义律同意南下。原因(二)广东谈判及虎门之战广东谈判(1840年12月3日):琦善与义律虎门之战:1841年1月7日、沙角、大角炮台陷落1841年2月25、26日占领下横档岛、上横档岛(三)广州之战杨芳的果勇广州内河之战奕山在道光帝的敦促下秘密进攻。奕山被迫签订了《广州和约》。英军瘟疫,季风季节。北上搁置。璞鼎查代替义律。林则徐、琦善、伊里布、邓廷桢先后被斥革后,道光帝任命颜伯焘接任闽浙总督,坐镇厦门;裕谦任两江总督,常驻镇海。(四)厦门之战颜伯焘接任闽浙总督,坐镇厦门厦门岛陷落(五)定海、镇海之战裕谦任两江总督,常驻镇海。定海之战(1841年10月1日):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定海镇总兵葛云飞战死镇海之战(1841年10月9日):一、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一)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及其附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7月3日)《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10月24日)第二节不平等条约制度的确立1、领事制度领事:一国政府在接受国许可下委派于该国某些地区的官员。鸦片战争后,外国领事地位通过条约加以确定:在五个通商口岸,英法美三国“应须各设领事等官管理本国民人事宜”。领事和中国地方官之间以平行之礼,互用“照会”。(二)领事制度取代行商制度2、领事报关制度:介入中外通商外国商船本国领事船牌、货单等证件、单据海关起货日期验货、征税进口后:外国商船商船交易完毕,纳清税饷后:海关本国领事出口的“红单”船牌领牌照“协定关税”:修改税则须得到领事的同意。税收船钞:载重150吨以上者,每吨纳钞银5钱(1859年后降为4钱),不足150吨者,每吨纳钞银1钱。货税:税率一般为货值的5%。2、领事报关制度:介入中外通商规礼:取消3、领事裁判权:一、在华外人之间的民刑诉讼案件,均由各自的领事审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二、中外之间的民事纠纷,外人呈控于领事,领事得先行调查,予以调解,使不成讼,若调解不成,便由领事和地方官会同审理。三、中外之间的刑事案件,以被告为何国之人,即归何国官署审理、判决。领事法庭:以英国为例,审判分为四级。初审由领事审理,置陪审官2至4人,选自当地英国侨民;二审归领事裁判,置陪审官5人;三审在香港的高等法院进行(1904年后在上海亦设立这类法院),民事案件仅限于250镑以上的诉讼,刑事案件仅就法律问题作出裁决;四审为终审,在英国伦敦进行。二、五口通商的实践(一)五口通商格局的形成1843年7月27日,广州开始实行新的通商制度和海关税则。上海在11月,宁波在12月,厦门和福州在翌年6月先后宣布开埠。各口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上海的崛起约1853年后,上海的贸易额超过广州,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原因:居南北要冲,沟通江海,周围水网密布,交通运输便利,是全国最佳的商品集散地。位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靠近丝、茶的主要产地。发展了促进不平等条约制度社会化的制度,最主要的两项——买办和租界。(二)上海的崛起及其原因买办在行商垄断贸易时期是受雇于行商或官府代外商采办杂物的仆役头,开埠后,是依附于外资的从事进出口交易的特殊阶层。买办的类型:一是掮客,为洋行媒介生意,与洋行只有临时的雇佣关系;二是通事,即译员,受雇于洋行,职能以翻译语言为主,亦插手交易;三是洋行买办,为洋行长期雇佣,做洋行的经营代理人。买办:租界的形成:英、法、美治权的转移:1854年,小刀会起义管理机构:工部局:颁布管理租界的章程、征课捐税、建造马路等市政工程、设置巡捕房。租界:(一)清政府战后对外方针道光帝:“慎持国体,俯顺夷情”耆英:“总之西洋各国,以通商为性命,天朝制驭之术,全在一切持平,不事苟求,务存大体,则桀骜之气不抑而自消,且可收少取即所以多取之效。”三、清政府的弥缝措施通商牟利三、清政府的弥缝措施制度微调海关管理五口通商交涉(二)制度微调1、海关管理新开各埠洋关均由原先负责当地海关的机构管理。福州、厦门二口关务福州将军派委员管理上海新关江苏巡抚委派苏松太道兼管宁波新关浙江巡抚派宁绍台道负责广州粤海关粤海关监督管理海关税收征收:新开各埠海关税常关税1、海关管理2、五口通商交涉督抚总其成,“由专派之司道办理”。粤督指派专员办理广州耆英时代有黄恩彤、赵长龄等叶名琛时代设“广东夷务总局”上海宁波道台会同督抚所派委员办理福州厦门福建布政使会同福州知府(福州)和兴泉永道(厦门)办理,专设“招商总局”。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置:设置原因:阻止“夷使”进京“若各国纷纷请觐,观光上国,不但无此政体,且与旧制有乖”。自耆英始,两广总督例兼钦差五口通商大臣,1859年移为两江总督兼任。2、五口通商交涉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置:功能:在彼此矛盾的朝聘制度和新通商制度之间进行隔离,防止后者冲击前者。防止各口外夷遇事闯到内地去找督抚交涉。弊端:五口通商大臣无直接指挥各口的权力;他们的办事方式互不通气。“一切皆系密奏,并不互相关会,亦无卷据可考,甚有同官一处而不知其详者。”(三)烽烟再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起因:西方列强与清朝传统外交体制的矛盾愈来愈激化。叶名琛:用民阻夷突破清朝传统的外交制度即朝聘制度修约交涉及其失败修约内容:中国开放全境通商、北京设立使馆和鸦片贸易合法化。烽烟再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重点:突破清朝传统的外交制度即朝聘制度冲突焦点:公使驻京英国外交大臣克拉兰敦在1857年给包令的训令:“在任何与中国订约新约中,第一件事就是要提供公使驻京的权利,因为倘若没有这种与中国最高当局接触的现成保证,其他一切让与多少都是不稳定的。”美使柏驾:“中国政府,从远方不能驾驭,到了它的身边,它就变得驯服多了。”烽烟再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清政府的抵制:咸丰欲将公使驻京纳入旧制“若必欲驻京,则俄夷成例具在,但能派学生留驻,不能有钦差名目,须改中国衣冠,听中国约束。”指示在上海谈判税则的钦差用全免关税来换取窒碍最大的公使驻京等四款。火烧圆明园后,咸丰皇帝的御批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美]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黄宇和:《两广总督叶名琛》,中华书局,1984年。《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咸丰朝)参考书:

1 / 4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