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通史上卷读后感《中国经济通史》划分历史阶段和分卷,不以社会经济形态为标准;对没有充分依据作出社会经济形态性质判断的历史阶段,淡化社会经济形态的判断与描述,即既不作经济形态性质的结论,也不对这个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作社会经济形态性质的分析。鉴于现有的资料与研究情况,《中国经济通史》分期和分卷以朝代而不以社会经济形态作为标准。分为10卷:先秦(夏、商、周三代及夏以前),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于我自身对于经济,历史,文化理解的相当浅薄,不会有什么新颖的创新见解,只是针对这本书的内容,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中国经济通史》这本书探讨的就是历朝历代土地制度,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水利漕运),货币制度,税收政策,也包括政府还有市场主导的经济思想争论。而且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历朝历代的兴衰背后的原因也不断有新的理解。本书中将中国上下五千年各个王朝的兴衰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体现了出来。从上古时代的井田制度的实行到崩溃。继而又引出从春秋时期诸侯割据称霸四方,周天子,名存实亡,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秦实行的一系列制度的从兴盛到灭亡;楚汉争霸,刘邦建立两汉,从汉高祖的“文景之治”到最终走向衰亡;然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的繁盛到衰落,最终走向灭亡;隋朝的盛衰也犹如昙花一现,就步入了下一个王朝——“唐代”,唐太宗君臣齐心创下贞观盛世,但最终也没逃脱衰落的命运。一个王朝的衰亡,必然有一个王朝兴起。宋元的崛起兴亡,明清的崛起兴亡等。这将近五千年的朝代更替当中,无不与其经济挂钩,可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便是它的命脉,国家经济的繁盛,衰退,便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兴盛,衰亡。而且经济又是与道德,文化,制度息息相关,任何一个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几个的发展。比如说秦代经济,秦代经济工农商并重,对于工农商发展好的,给予嘉奖。这种制度的确是有利于民,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秦代后期苛捐重役,役使民力过多,最终致使秦走上灭亡的道路。究其原因,就是其统治者文化、道德水平没有达到与其制度相符合的层面,导致经济水平下降,最终难逃覆灭的下场。再比如说唐代经济,唐代经济制度可谓是相当利民。唐国公李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赋薄役,创立租庸调制利民之德政。唐太宗又君臣齐心,共创贞观盛世,但是最终也难逃灭亡的下场。深究其最终原因,也是制度与其文化道德水平没有达到一致,使国民经济下跌。尤其安史之乱后,利民的租庸调制变为两税制,认田不认民,相当于资产税。这对百姓并没什么益处,从而使经济下降,灭国也是毋庸置疑的。总体来说,不论是秦或是唐,建国之初的想法都是好的,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但是他们到中后期随着自身得到的越多,欲望也越膨胀的越来越厉害。逐渐忘记了最初的想法,使文化,道德,制度没法达到相符合的层面。经济下降,国家灭亡,我想也是必然吧。因此,说“经济”是一个国家兴衰的命脉所在,是一点也不为过。而当今中国的经济路又在何方。个人认为,我们既需要从中国历史中寻找制度,道德,文化的营养,又需要利用好西方国家新颖的制度以充分证明的市场活力。重建生态文明,道德文明,文化文明,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传承中国上下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精神文明。对于“仁义礼智信”也需要重新拾起,在国民的素质,文化,道德层面上提高,相信国民经济必然也会提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对于解决当前现实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讲究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深刻挖掘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所蕴含的深层内核和基本精神,并进行必要的现代转换和诠释,可以为判断、分析和解决当前中国的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和路径。这也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新使命———在挖掘、整理、展示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历史遗产的同时,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当代联结起来,发挥其以古鉴今、经世致用的功能。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曾经繁荣而富有光辉成就,不仅为中国古代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导,而且也为西方现代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先行思想要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其合理内核和积极要素值得进一步挖掘。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研究中曾提出一个问题,即为何中国几千年创造发明了这么多科学技术,但现代科学的诞生却并不在中国,而是在西方?也就是所谓“李约瑟之谜”。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同样存在这样一个谜题:为何中国古代曾经有那么光辉的历史成就,现代经济科学却没有在中国诞生,或者说中国经济思想为何没有发展成为现代经济科学,而要从西方引进经济学。在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个核心命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国历史上的无为而治思想,对于当下的治道变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