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乡土中国》读后感前序:怀着无比憧憬的大学梦,我如愿地踏入了邵阳学院这座美丽神圣的象牙塔。刚进入大学,我听学姐、学长说:在大学里,我们除了专业课和公共课程以外,我们还可以自主选择自我感兴趣的课程进行辅修。进入大二,在接到选修课通知的时候,我很果断的选择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因为她不仅蕴藏着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还能对文化、身心、道德修养起着熏陶、引导作用。虽然总共只有六节课,但通过老师激情澎湃的演讲,我深深地陷入到了中国文化底蕴的氛围中。通过陈凡老师的推荐,我了解了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以及他的名著《乡土中国》。虽然,我第一次接触社会学和乡土文化概论,但通过费老师的深刻剖析和理想思考,我已渐渐地被乡土文化的氛围所吸引,所陶醉。《乡土中国》共分为十四篇: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经过一个星期三度的咀嚼,我深深地理解了《乡土中国》著作中提到的中国深厚乡土文化和封建礼俗制度。下面我就针对看过这本书各个章节后的感受做一个简单的综述:1、“乡土本色”、“礼治秩序”、“无讼”——礼治与法治的衔接在“乡土本色”这一篇中,费老师讲到:“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礼治秩序”这一篇里,费老师主要讲了“礼治”和“人治”“法治”的区别,他说“法治”其实也离不开人,人治和法治的区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在“无讼”中他说: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或许,乡土社会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了我国法治化进程中的重大阻碍。“旧俗”是否一定要破?“法治”的推行是否要完全抛弃我们两千年来的乡土习惯?法治思想能否与与我国的传统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亟待思考的。2、“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吗?费老师在文字下乡中说:愚与非愚,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常说的“知识改变命运”这样一句话。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日益加剧,新读书无用论又重新在农村抬头,“不上大学一辈子受穷,上了大学马上就受穷”这样的话已在农村开始流传。费老师在“再论文字下乡”一文的最后说:“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覆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知识或许不能改变命运,但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3、“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我们有统一的道德标准吗?在“差序格局”中,费老师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的社会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文中提到:“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团体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于是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发生了权利的概念。所以我觉得,我国现在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中,有的的确是政治体制问题造成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根植在我们骨子里的这种传统道德观念在作祟。于是,中国法治化进程真的是任重而道远!不改变我们国人骨子里的这种道德观念,就无法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家族”、“男女有别”——婚姻与爱情当今中国,随着西方思想的冲击和社会经济关系的的发展,乡土社会结构已被打破,我们正经历着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随着大家族的瓦解,小家庭成了社会的最基本组成单元,传统的择偶方式已不再适应现在社会的变化。而当今的年轻人,正是在传统观念束缚和新思想的冲击下艰难前行。5、“无讼”——如何树立司法权威费老师在“无讼”里讲到:“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文章中还提到,国家正式的法律制度大规模地进入乡村社会,力图构造一个现代的法律秩序。然而,正式法所代表的是一套农民所不熟悉的知识和规则,在很多情况下,它们与乡土社会的生活逻辑并不一致,因此也很难满足当事人的要求。该如何树立司法的权威?在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冲突之中,似乎有些苦涩。6、“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名实的分离”——民主与历史周期律在“无为政治”这一篇章里,费老师主要论述了两种不同权力: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所谓横暴权力就是上级利用自己的权力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而所谓的同意权力就是个人得服从大众的安排做事。在“长老统治”这一篇章里,费老师主要讲解了教化在乡土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化的手段,年轻一辈懂得尊重年长一辈,同时年长一辈也在向年轻一辈学习,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在此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解说,正是一代传一代的教化延续,乡土社会得以稳定发展。而在“实名的分离”这一篇章里,费老师继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之后又提出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对于这四种权力,我是这样理解的,为了利益这一个唯一的目的,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在相互斗争中此消彼长,当运用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获得的利益不如“无为”获得的利益时,前者就让位于后者,无为政治便有了现实的存在。无为政治导致长老权力的出现,若长老权力勇于自我改革,追得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社会也可以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发生的混乱。如果长老权力跟不上社会的变动时,时势权力出现,导致革命,推翻现有长老权力,继而进入下一循环。7、“血缘与地缘”——城市化进程在“血缘和地缘”这一篇章里,费老师重点解说了什么是血缘和地缘以及血缘和地缘的关系、表现、功能。从文字可以知道,在乡土社会里,血缘和地缘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户籍制度的取消是大势所趋,血缘关系社会中将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则是完全的地缘关系社会。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而当代的中国,正在进行着这种转变。8、“从欲望到需要”——社会的进步费老师在这篇文章里说到:“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的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中国社会从乡土社会的依“欲望”而“行为”,到现代社会的因“需要”而“行为”,正是一种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自身自然属性的减少和社会属性的提高。看完《乡土中国》后,我知道摆脱封建统治才百余年的我们,依旧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如今的城市生活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在城市人西装革履之下隐藏的乡土气息,如“熟人社会”,“长幼有序”等,当今的中国,依然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痕迹的中国。正因为此,我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完全解体或许还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