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3中药学1执业药师考试培训中药学蒋老师2015/1/3中药学2考试方式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占60分,共84题,包括:最佳选择题24题(每题1分)配伍选择题48题(每题0.5分)多项选择题12题(每题1分)2015/1/3中药学3中药学的整体情况总论(约6分)历代本草著作、性能理论、功效与主治、应用各论(约54分)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杀虫燥湿止痒药、拔毒消肿敛疮药2015/1/3中药学4各论考察重点分级药物功效(主要功效)、药物应用(主治及特殊用法)药物间功效对比用药禁忌、剂量等2015/1/3中药学5备战技巧1.掌握大纲要求的内容2.以功效为核心,上推性能,下推主治【来源】(不看)【性味归经】(推导)【性能特点】(不看)【功效】(重点药的功效,注意书后小结中两种物功效对比)【主治病症】(考少量,一般推导,特殊记忆)【用法用量】(最多一道题)【使用注意】(特殊)2015/1/3中药学6总论绪论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第二章中药的性能第三章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第四章中药的应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中药材植物药饮片动物药中成药矿物药西药:相对于传统药物而言。民族药:除汉族外其他各民族使用的传统药。什么是中药?绪论人参菊花鹿茸硫黄2015/1/3中药学10第一章历代本草著作(必考,1分)大纲要求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历代本草代表作宋及其以前1.神农本草经2.本草经集注3.新修本草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1)作者(2)成书年代(3)学术价值明清以后1.本草纲目2.本草纲目拾遗3.中华本草(1)作者(2)成书年代(3)学术价值著者不明,载植物、动物、矿物类药材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汉以前药物知识的总结。(1)现存最早本草(2)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3)对药物功效的认定朴实有验1《神农本草经》南北朝·梁·陶弘景,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增加365种药材,载药730种。(1)朱墨分书(2)首创自然属性分类法(3)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的体例(4)首创“诸病通用药”2《本草经集注》唐·苏敬主持编纂,又名《唐本草》,分正文、药图和图经,载药844种。(1)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2)首创图文对照(3)载入外来药3《新修本草》宋·唐慎微于公元1097~1100年之间年编成,载药1746种。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版本一:《大观本草》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经医官艾晟补入陈承的“别说”,改名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版本二:《政和本草》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又经医官曹孝忠重加校订,再次改名为《政和新修证类备用本草》。学术价值:(1)附方3000多首(2)新增内容皆冠以墨盖子“【”(3)直接转引北宋以前方药文献,使之得以保存(4)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2015/1/3中药学185《本草纲目》明·李时珍,共52卷,载药1892种(数目最多)。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2015/1/3中药学196《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共10卷,载药921种。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为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如鸦胆子、太子参。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卷首列正误34条。2015/1/3中药学207《中华本草》当代本草代表作,颁布于1999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8980种,后四卷为名族药专卷。总结我国两千多年的中药学成就,在全面继承传统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增加了化学成分、药理制剂、药材鉴定等内容,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巨著。2015/1/3中药学21知识重点书名年代著者内容简介《神农本草经》东汉不明现存最早本草,载药365种、分三品、奠定了中药学理论基础《本草经集注》南北朝陶弘景共7卷、载药730种、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记载了药物的形态、性味、产地、鉴别、炮制、制剂等《新修本草》唐代苏敬共54卷,载药850种、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创的图文对照的编写先例《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共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本草《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共52卷、载药1892(古代载药最多)《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共10卷,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16种,为古代本草之最《中华本草》当代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全书共34卷,载药量8980,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的药学成就2015/1/3中药学22习题练习1.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A《新修本草》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本草经集注》E《本草纲目拾遗》答案:D(2014)2.创古本草增收新药数目之冠的本草著作是:A《新修本草》B《神农本草经》C《本草经集注》D《本草纲目拾遗》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答案:D(2012)习题练习2015/1/3中药学243.由苏敬等人编著的药典性本草是A《经史证类备急本草》B《新修本草》C《本草纲目》D《本草纲目拾遗》E《神农本草经》答案:B习题练习2015/1/3中药学25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第二章中药的性能(2-3分)2015/1/3中药学27大纲要求性能细目要求掌握的内容性能1药性理论的内容2中药防治疾病的机理四气1确定依据2所示效用3指导意义五味1确定依据2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3气味配合升降浮沉1确定依据2所示效用3临床应用4影响因素归经1.基础与依据2.表述方法3.指导意义有毒无毒1.特性2.确定依据3.影响因素4.不良反应的原因5.使用注意2015/1/3中药学28中药的性能1.中药性能概念又称药性,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注意其与作用和性状的区别。性能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2.主要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2015/1/3中药学29细目一四气四气的含义四气,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寒性四气平性热性大寒寒微寒凉微温温热大热属阴属阳2015/1/3中药学31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入腹而知其性。”四气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热性。要点一确定依据症状一: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是寒的症状。治法:生姜煎汤服用,消除症状,说明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症状二:生疮、局部红肿疼痛,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是热的症状。治法:用金银花来治疗可缓解,说明其药性是寒凉的。2015/1/3中药学34要点二所示效用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真题练习:寒凉药对人体的不良作用是:A助火B耗气C伤阳D敛邪E生津答案:C2015/1/3中药学35要点三临床意义《本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1.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3.寒热错杂者,寒热并用4.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则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2015/1/3中药学36习题练习1.下列哪项不是寒凉药性所表示的作用A清热B泻火C凉血D醒神E解热毒答案D2015/1/3中药学37习题练习2.A凉血B利湿C理气D温里E安蛔寒凉性表示药物具有的作用是温热性表示药物具有的作用是答案AD2015/1/3中药学38细目二五味五味的含义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体现。此外还有淡味、涩味。涩附于酸,淡附于甘。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1)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真实滋味。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要点一确定依据(2)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的效果。例如:麻黄无芳香气味,因其发汗作用强,标以“辛”。2015/1/3中药学41要点二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发散、行气、活血副作用: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桂枝陈皮郁金2015/1/3中药学42要点二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2.甘:能补、能缓、能和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副作用:腻膈碍胃,令人中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甘草2015/1/3中药学433.酸(涩):能收、能涩收敛固涩副作用:收敛邪气邪未尽者慎用要点二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乌梅龙骨2015/1/3中药学444.苦:能泄、能燥、能坚能泄①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②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③清泄:如栀子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目赤口苦能燥燥湿,用于湿证①苦寒燥湿:黄柏②苦温燥湿:苍术能坚①苦能坚阴:黄柏②坚厚肠胃:黄连副作用: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要点二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2015/1/3中药学455.咸:能软软坚散结能下泻下通便副作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者不宜多食。要点二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昆布芒硝2015/1/3中药学466.淡:能渗、能利渗湿利水副作用:伤津液阴虚精亏者慎用要点二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茯苓薏苡仁2015/1/3中药学47要点三气味的配合(一)意义气与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其中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只有将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性能。(二)原则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多个。(三)规律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紫苏:辛、温辛--发散温--散寒发散风寒2015/1/3中药学48要点四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1.气味相同,功效相近如黄芩、黄连、黄柏:苦寒,清热2.气味不同,功效不同生姜:辛,温——发散风寒薄荷:辛,凉——发散风热2015/1/3中药学49习题练习答案:BC(2014)2015/1/3中药学50考B型题可能较大A能散B能涩C能坚D能软E能和1酸味的作用特点是2辛味的作用特点是3咸味的作用特点是4苦味的作用特点是答案:BADC2015/1/3中药学51A淡味B苦味C酸味D咸味E辛味1能行气活血的味是2能利水渗湿的味是3能降火坚阴的味是4能软坚散结的味是答案:EABD2015/1/3中药学52细目三升降浮沉一、含义药物在人体中的四个作用趋向。升浮属阳,沉降属阴。(1)升:上升,作用趋势向上。柴胡——升阳举陷——治疗脱肛要点一所示效用(2)降:下降,作用趋势向下。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苦杏仁:降肺气,止咳平喘旋覆花:降胃气,止呕吐(3)浮:发散,表示作用趋向于外。能治疗病势向内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牛蒡子——透疹——麻疹不透(4)沉:收藏,作用趋向于内。能治病势向外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山茱萸——止汗——自汗盗汗2015/1/3中药学571.药物的功效升浮:发散表邪、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神、涌吐。沉降:清热、泻下、利湿、安神、止咳平喘、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收敛固涩。要点二确定依据2015/1/3中药学582.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3.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金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4.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部分药物有双向性,如川芎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2015/1/3中药学59要点三影响因素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下行。配伍: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