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七十二变罗大佑一,作者其人1他在南台湾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学业,之后考进台中的中国医药学院,直到实习医生阶段才正式到台北生活。罗大佑,1974年开始写歌,1976正式发表,80年代末90年代初风靡华语歌坛(由台湾到纽约再到香港),先在台北掀起“黑色旋风”时,后被喻为“歌坛教父”、“常青树”不仅仅是为流行乐坛拓宽了一种思路,更为中国的流行音乐注入了一种生命,他的影响一直持续了20年,并会一直持续下去。没有鲍勃•迪伦,美国的摇滚乐就没有灵魂,没有罗大佑,中国的乐坛将会怎样?感染好几代人,这是罗大佑的力量有人说,这是一种属于‘我们’的音乐。“我们”就是王朔写的这一代人,出生在1955年以后、1963年以前。,那些80年代上大学的人也这么说。可以说他感染了几代人。可能到现在的年轻人,现在的高中高或者大一、大二,未必会像当年的人那样被罗大佑所感动。但前面那些人,文化背景相当一样,所要表达的愤怒都比较一样。罗大佑跟崔健,他们这一代人是一样的,他们一方面要跟传统的东西宣战,一方面当他们曾经希望的那些现代化的东西一旦来,他们又开始产生一种恐惧和愤怒,而且也开始发现找不着北。“我们要改变世界,与天奋斗,与人奋斗”。稍微大一点,还不是很成熟。就已经发现“我改变不了世界”。他的早期作品,典型地表现了那时青年人的惶惑,焦虑,伤感。他对病态社会的无情鞭挞,显示了对虚假丑恶的反叛、嘲讽和批判精神,同时也体现了歌手自己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严肃与通俗间,碰撞摸索的内在紧张与困惑。他被誉为台湾歌坛的“黑色旋风”、现代社会的“手术解剖刀”。刚出道几年里,他与执政当局的歌曲审查制度之间的颉颃,对恶质的传播媒体毫不妥协的尖锐态度,加上作品中充满的压抑情绪,以及他特异的装扮带来的几分神秘感,都相当符合一身墨黑的形象。在罗大佑曾一度“出走”到美国纽约。这几年中,民进党成立。蒋经国逝世,戒严令解除,台湾经历了战后最剧烈的政经结构转变。从台湾到纽约再转进香港,罗大佑从西方资本从西方资本主义的大本营回到东方资本主义集结的重地。1988年“音乐工厂”的成立,象征罗大佑从一个戮力撑开创作空间、单打独斗的创作者,转换成一个运筹帷幄,集结众人之力的组织者。幻灭:文化的碰撞和沉落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正如80年代的大陆,经济开始逐步腾飞,西方文明潮水般涌进,传统的、沉疴于中国人心中的东方文化开始变异、沉落直至消逝,就连“春风难绿”的古老的小镇也“挖走了红砖砌上了水泥墙”(《鹿港小镇》)。古老的东方文明已临近了幻灭的边缘,霓虹灯湮没的妈祖庙、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永远烧不净的垃圾和塞车永远塞不停的街道、价格每天升高味道反而不好的苹果、带着面具终日无法面对自己的人类……“异化”终于登陆这块古老的土地,失去了温馨、善良而不得不面对生老病死的罗大佑(他是学医的)以一颗敏锐的心感受到这一切,自小浸渍于东方文化的他终于无法忍受这沉重的压抑和苦痛,以撕开裂地的电吉他弹出了他的一首首摇滚经典。2,《之乎者也》是罗大佑的第一张个人专辑,唱片上市不久便卖掉了14万张,在80年代初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未来的主人翁》第二张唱片。《未来的主人翁》实在给我们太多太多震撼与感动,在这有限的篇幅里不可能说清楚的。光凭《现象七十二变》和《未来的主人翁》这分别献给台湾的历史、现代与未来的巨作,便足以让这张专辑名列史册;这几首歌的歌词甚至被收录在前卫出版的年度诗选中,显示这张专辑的意义已经有某方面远远超出流行音乐的范围,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无数年轻人的深层意识。改变了许多人的思考方式,对那个时代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爱人同志》是罗大佑沉寂了四年多之后重回歌坛的作品。短短几天就卖出20万张。之后更创下53万张的销售记录。1984年春节晚会《我的中国心》开启了罗大佑时代。罗大佑最大的标志就是《童年》。《童年》在内地由成方圆唱了以后,非常广泛地被大家认可。《九州方圆》,为大陆歌手提供平台大量翻唱港台歌曲,“通俗歌曲”。1986年,《让世界充满爱》栏目组织百名歌星在北京体育馆开演唱会,这标志内地流行音乐创作群的崛起,也标志着罗大佑在内地大众的统治时代的来临。1987于纽约获颁“亚洲最杰出艺人奖”。定居香港,自组录音制作公司,以创作电影音乐为主。1990在香港成立“音乐工厂”,从事音乐的开发及电影配乐工作。《衣锦还乡》获得“第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电影配乐奖”。与黄霑合作的电影《笑傲江湖》主题曲《沧海一声笑》,获得金马奖“最佳电影主题曲奖”。1993与台湾、香港两地歌手在国父纪念馆举办“音乐初夜”演唱会。再度结合台、港两地歌手及香港管弦乐团,于香港红勘体育馆举办“乐缘情未了”演唱会。此后开启了华语音乐的繁荣时期二,中国的流行音乐中国的流行音乐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在80年代初内地流行的是台湾校园歌曲和港台歌曲,很少有自己创作的流行歌曲,当时台湾歌手邓丽君的歌就风靡全国。这种局面直到1990年前后才开始有所改变,在1990年前后,先前由港台流向内地的单向流行音乐输出开始改变成内地与港台相互流动。四大时期:1,70年代末-80年代初,情感私人的启蒙时期,邓丽君、张蔷。张蔷无原创,翻唱,开启了大陆音乐的暗流时代。邓丽君和琼瑶的小说一起,构成了中国新时期情感启蒙的最早流行文化版本。在北京女孩儿张蔷的声音里面,“邓丽君”的声音被复制成轻快、优美的歌声,消除了原来邓丽君声音中的委婉和凄美,是一次“爱情声音合理化”过程。2,80年代中期-90年代以崔健和罗大佑为代表,他们提倡一种新文化,在流行音乐中注入了精英意识,称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启蒙时代,思想上成熟。这是音乐的代言时代——20世纪80年代的崔健和罗大佑,构成了中国早期流行音乐带有理性启蒙价值和意义的声音。崔健《一无所有》,代表了80年代乌托邦的冲动:我要改变社会、改变自我、改变不满意的周围环境-带有理性启蒙的价值和理性主义的声音,他把重大的政治命题和新的世俗的惶恐交融到一起,是政治的宣泄和告别,是对旧的生活的舍弃和对所谓新生活的向往。90年代以后,崔健不再流行,因为中国社会由集权社会走向后集权社会,强烈的政治生活的束缚没有了,他歌曲中那种政治斗争的嘶喊的欲望找不到对象了,所以他的歌曲漫漫消除掉了。3,90年代中叶以后,李宗盛、陈淑桦等成为歌坛主流,崔、罗被淡忘,流行音乐进入了抒情时代,日常的自我、个人的自我、小男人的情感代替了罗大佑那种有反思的、有承担的、有痛苦感的大男人。体验上成熟。4,到了今天,21世纪,以周杰伦为代表,狂放化时代,娱乐化的形式、丰富的词汇和相对匮乏的意义,构成了周杰伦音乐的独特色彩。艺术上成熟。有人认为流行音乐已经由年轻人的情感启蒙的形式转向了生命体验的形式;(从崔健到周杰伦)流行音乐的“代言”意义逐渐让位于“狂言”的价值;(从《我是一只小小鸟》到《囚鸟》)流行音乐的“个性张扬”被“个性包装”替代了。(从唐朝到王菲)三,认同的焦虑1,与崔健相同之处:罗大佑跟崔健,他们这一代人是一样的,他们一方面要跟传统的东西宣战,一方面他们曾经希望的那些现代化的东西一旦来了,他们也开始产生一种恐惧和愤怒,而且也开始发现找不着北。所以罗大佑,他的《鹿港小镇》,说“台北不是我的家”,崔健稍微比晚点儿也说出来了“你看那层层高楼如同那稻麦,到处是交通拥挤人流的堵塞,我左看右看前看后看还是看不过来……”他们本能地感觉到现代化也未必好,或者说物质上的现代化和人的心灵的现代化是两码事。他们更深一步地看到这是一种不可解脱的悖论。“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当时人们听到这首歌震撼极大——这就是我想说的话的呀,就这么被他给唱出来了!我们小时候听的、学的都是那一套,什么“我们要改变世界,与天奋斗,与人奋斗”。稍微大一点,还不是很成熟。就已经发现“我改变不了世界”。青年人要发出这种质问,只要你让我说话。我觉得这就是……这正是罗大佑他们得人心的地方!2,与崔健不同,罗大佑歌曲不是政治性的狂喊,而是现代性的震惊和茫然,她的歌成为一种对古典社会的想象性的纪念,传统自然社会的失去、现代社会的确立,被罗表达为一种自我认同的茫然失措。在罗大佑的歌声里面,古典世界的失去和现代社会的确立被表达为一次自我认同的茫然失措。3,在他的歌曲中有两个基本情绪:一方面是优美古典化自然,另一方面是一个不断崛起的现代城市,这个情绪恰好迎合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港台两地的年轻人重新认同所产生的茫然感。四,七十二变,对现代性的反思随着都市现代化的程度个人多少追求一点幸福是个什么样的心理因素每年要吃掉一条高速公路在西门町的天桥上面闲逛有多少文明人在人行道上就像我看到文明车辆横冲直撞我不懂大家心中作何感想一年过了又是新的一年每一年现代都在传统边缘在每个新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们都每天进步一点点眼看着高楼盖得越来越高我们的人情味却越来越薄朋友之间越来越有礼貌只因为大家见面越来越少他在想像现代社会被猛兽一般不断崛起的城市文明给吞食改变,正如歌德所言:“一方面是伟大的破坏,一方面是伟大的创造”。充满了破坏的创造,是现代性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那么罗大佑更多地看到了现代性的破坏性一面。什么时候蛙鸣蝉声都成了记忆什么时候家乡变得如此的拥挤高楼大厦到处耸立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的俗气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一样的月光》他通过现代性的反思,产生了现代性的震惊和茫然,这种茫然在罗大佑的歌曲里幻化为一种优美的、灿烂的、精致的韵律和词曲。如大家熟悉的《海上花》,这个像泡沫一样的海上花,一会儿浮出,一会儿沉落,现实的一切就是这样的茫然。这种茫然不是人生无常的喟叹,不是鲁迅那种民族主义的喟叹,不是张爱玲那种个人遭遇的喟叹,而是一个农民进城以后迷路了,找不着家了,一种无所归依、失去了自然归宿的茫然失措。正是这种茫然失措,构成了罗大佑歌曲当中的反思的挺拔和那种韵律的凄美。漫漫吟唱,仿佛在讲述一个故事,可是这个故事里面包含了一种历史迭变,这个迭变是我们改变不了的,只剩下喟叹的韵律萦绕在我们的耳际。五,艺术特色1,他的歌词惊艳。罗大佑那种长句功夫,那种言简意赅,比如写失恋的惊痛,“我曾经幻想我俩的相遇是段不朽的传奇,没想到这竟是我俩生命中的短暂的插曲”,很难有谁比他更到位。2,把文化内容抛去不谈,罗大佑的歌成功还在于他创造了独特的语言形式,这就使他到达了一个艺术家的高度。包括他的音乐,他的旋律永远是中国和欧洲的民歌民摇掺在一块儿来。没有谁比他更突出,“小河弯弯向东流”完全地道中国的五声音阶,可一唱完这段儿,“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咣叽就变成西方的写法了,中国不可能有这样的旋律,安全按古典作曲法那么纂出来的一个旋律,极和谐,肯定是在吉他上弹出来的,几个和弦几个唱,但是没有人觉得它陌生,整个歌儿听起来太中国了,就那么完美。3,听到《追梦人》我觉得罗大佑真是进入新境界了。尤其是歌词,最绝的是那句“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你的笑容”,没任何道理,连文法都不通,但就那么好。“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把男女间那种温柔写透了。人生也不过就是吃喝拉撒那点儿东西,人之所以还能有一点自我欣赏,就在于从中能有一种感受,高明的是把美感写出来,而不是写细节。4,他能把好多东西提升到生命的高度。好的艺术家,像罗大佑,他就可以更超越。他实际感受的是所有乱七八糟一切,他不写出来,他通过一种方式,通过一首歌。所以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时候他非常温柔。写矛盾也是这样,罗大佑也揭示人生中的困境,《现象七十二变》是一种写法,也可以用一种非常温柔的口吻写出来的;我喜欢《恋曲1990》,那句“或许明日太阳西下倦鸟已归时”,一开始就已经铺垫了一种悲情的气氛。5,如果你要好好地写罗大佑,那这文章是没人看的,只有极少数人能看。因为你要解读罗大佑,你就变成哲学家了。因为在玩世不恭的表象下面,在轻快的音乐节奏中,在深深的失落和困惑中,你可以看到他对五千年文明的诚挚之爱和对中国人未来命运的优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