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执教者张永波课时第一课时所属教材目录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法的含义相同,只是计数的范围由整数扩展到了分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一些简单的,有一定的基础。但当时只采用直观的方法进行教学,没有引导学生总结出一般的计算方法,本册的第四单元,系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学生已经建立起分数单位的概念。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并且在本书的第四单元中详细地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已建立起分数单位的概念,因此,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本单元知识,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探讨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难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引入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列式、自主说理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由于本章内容和之前的学习内容有关联,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自主列式、自主计算、自主说理,强化自学能力和反思意识。本节课我准备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使教法和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目标之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导入5分钟1、什么叫分数?“1”可以化成是分子分母为任意两个相同的整数(0除外)组成的分数吗?2、教师出示一组习题。(1)83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个61是65,74里有()个71。(3)3个51是(),84是4个()。小结: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独立思考,认真完成导入中的问题。用已学过的分数单位概念来引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主动复习旧识,为知识迁移做好准备。之一,分子是几,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导入。我们在三年级就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的学习这个知识。板书课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0分钟让学生自学教材89、90页,提出问题,巡视指导。1、要求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饼,该怎么样列式计算呢?你是怎么样想的?2、联想整数加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加法的含义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3、要求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该怎样列式计算呢?能直接相减吗?为什么?4、想一想,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的含义有什么关系?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再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方法,完成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学习、探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课堂效率。收集信息,总结规律。5分钟补充完善学生的汇报结果,强调算理。板书算式、计算法则。每一组推选一人,汇报归纳总结出的问题答案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体验,还可以从学生总结的规律中发现学生思维的漏洞,便于补救,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7分钟出示课件里的习题和教材第91页习题,指名板演,引导学生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出错的学生让其说出错误原因。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后,小组检查,自己改正错误。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法则,灵活、熟练地运用法则。课堂小结2分钟梳理知识,全课总结1、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你这节课的表现如何?你觉得还有哪些的同学表现比较棒?布置作业1分钟完成练习二十三1—4题板书设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83+81=813=84=2183-81=813=82=41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效果基本上还是令人满意的,大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时,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讨论与质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重点探究“为什么这样算”,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最令人欣慰的一点是学生逐渐养成了交流想法,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学习习惯。基于以上的课堂效果,从学生的课后作业以及课下谈话来看,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基本上都能利用计算法则灵活的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但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有一些比较遗憾的地方。比如,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努力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几种类型。但最后由于时间紧张,练习做得不够扎实。还有,尽管整体课堂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仍然一步步在引导学生,生怕他们会偏离我的教学设计之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