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一季度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为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促进我院临床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我院临床药学室2017年第1季度共收集了2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供临床安全用药参考。1.资料我院2017年第一季度共收集并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网站的20例ADR合格报告。2.结果:2.1基本情况20例ADR报告中,男性9例,女性11例。2.2年龄分布见表1:65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段(60%)。2.3给药途径情况见表2:静脉滴注较其它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75%),口服药物ADR(20%),皮下注射ADR(5%)。2.4药物分类情况见表3及表4:抗菌药物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40%)。2.5ADR的临床表现情况见表5:以皮疹、瘙痒、胃肠道反应、造血功能损害等为主。表1: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患者年龄分布年龄(岁)例数(n)构成比(%)0-7007-171518-4431545-6442065及以上1260合计20100表2: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不同给药途径例数及构成比途径例数(n)构成比(%)静脉注射1575口服给药420皮下注射15总计2019表3: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发生率药物分类例数(n)构成比(%)抗感染药物840中成药210抗肿瘤420精神类15抑酸护胃15心血管药15抗代谢药15中药15平喘类药15合计20100表4:引起ADR抗菌药物种类和发生率抗菌药物分类例数(n)构成比(%)喹诺酮类337.5头孢类225青霉素类112.5糖肽类112.5抗结核药物112.5合计8100表5:ADR涉及的器官/系统分类及临床表现ADR涉及的系统临床表现例数(n)构成比(%)皮肤及其附件皮疹、药疹、瘙痒、潮红525血液和淋巴系统骨髓抑制、贫血525消化系统恶心、腹胀、呕吐315全身症状发热、畏寒、过敏性休克315心血管系统胸闷、心慌315神经系统头痛、头晕、兴奋、失眠210用药部位损伤注射部位疼痛、静脉炎210耳毒性听力下降15备注:有四例患者不是单纯涉及一个系统,4例分别是:静脉炎合并皮肤红肿;贫血合并静脉炎;全身畏寒合并心慌;呕吐合并心慌。表6: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分级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例数构成比(%)一般1680新的420严重4203.分析与讨论3.1年龄与性别20例ADR报告中,男9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0.82:1由表1可知,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人群,但65岁以上老年人【1】构成比高于其它年龄段。老年患者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慢,且基础疾病多,合并用药较普遍,ADR发生率较其它年龄段高。提示加强对老年人的用药监控。3.2由表2可见,ADR的发生与给药途径关系密切,其中静脉给药的发生率最高。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除药物本身原因如药物的PH、渗透压、内毒素等外,注射剂为保持其稳定性需要加入缓冲剂、防腐剂等,也增加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治疗应遵循“可口服勿注射”的合理用药基本原则,减少ADR发生率。3.3从表3、表4可见,抗菌药物ADR发生率高于其他药品,其中喹诺酮类引发ADR比例高,其次是头孢类。这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致使越来越多的致病菌耐药,也增加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极其重要。3.4表5可见:我院20例ADR报告中,皮肤及其附件受累最多占25%,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年度报告(2016)一致;血液和淋巴系统受累同样比例高,为25%,其次是胃肠道不良反应,占15%。这和临床易于发现及患者易于感觉有关。尽管皮肤受累发生率较高,但是病情较轻,一般予以停药或给予抗组胺药等处理后症状都可消失。3.5表6可见,不良反应报告20例中大部分为一般类型,为80%,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较少,其中严重不良反应集中在抗肿瘤药物,其与抗肿瘤药物本身的毒性相关,今后在抗肿瘤药物的使用过程中重视其引起的不良反应。综上所述,老年患者用药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重视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我院临床用药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全院积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安全与医疗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因药物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药师与医护人员应共同加强对患者用药安全的监护,加强药物不良反应检测,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药学室)参考文献:1、CFDA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