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DOC)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提纲1.社会学的定义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安东尼·吉登斯提出)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的社会生活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②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条件:A、社会变革的需要。B、思想渊源,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C、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推力。D、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2.社会学产生的主要阶段①初创阶段(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A、奥古斯特·孔德:(1)最初使用“社会物理学”创造社会学。(2)倡导运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学。(3)提出“三阶段法则”。(4)晚年提出“人道教”。B、哈利亚特·玛蒂诺:(1)翻译家。(2)研究社会的风俗和习惯。(3)提倡女权,主张消灭奴隶制。C、赫伯特·斯宾塞:(1)提出社会进化论。(2)提出社会有机论。D、卡尔·马克思:(1)研究资本主义和阶级斗争。(2)提出社会变迁、唯物史观。②形成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A、埃米尔·涂尔干:(1)将实证方法运用到社会学研究中。(2)提出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3)提出宗教和知识社会学。B、马克思·韦帕:(1)提出社会行动论。(2)提出政治社会学。3.社会学的三大理论流派及观点①功能论:社会的每个部门都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而构建起来的。假如社会生活的某一个面向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存在并没有贡献——假如它没有特别的功能,或是无法促进社会价值观的共识,这个社会面向很快就会被淘汰。②冲突论:社会行为必须用竞争团体间冲突与紧张的角度来分析。该理论认为社会的特征就是竞争团体间永无休止的争斗。③互动论:符号是人类沟通最重要的手段,是一个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共享符号与象征的意涵。4.社会学研究的步骤方法①定义问题②回顾文献③建立假设④选定研究设计⑤收集与分析资料(资料收集方法:调查、观察、实验、现存资料)⑥形成结论⑦未来的研究构想5.文化的定义①广义: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文化是人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所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这些方式所形成的心理行为。②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6.普世文化的定义全球各个社会产生的一些共同的习惯与信仰。7.文化的特性①是人类创造的②是后天习得的③具有共享性④具有复合性或整合性⑤具有象征性⑥具有传递性⑦具有变迁性8.文化的要素①语言和符号②价值观③规范(习俗和道德)④物质产品9.文化的结构①文化特质。也称文化元素,它是文化里最小的基本单位。②文化丛。又称文化特质丛或文化集丛,是许多文化特质的一种聚合。③文化模式。通常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各文化特质或文化丛彼此交错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系统的文化结构。10.文化的区分①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②主文化、次文化、反文化11.文化的功能①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②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文化的导向功能)③文化具有整合功能。④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⑤文化的反功能。⑥文化震撼。(当人们处于一种陌生的文化中时,假如他感到失去方向、不知所措、不适应、甚至害怕,那他可能就是在经历文化震撼)12.文化的差异与共性①文化的差异:一个人只要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就会发现许多令人费解的文化现象和难以适应的生活习惯,这些存在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以不同的价值观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习惯和文化现象就是文化差异。②文化的共性:尽管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世界上各种文化之间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共性。这种文化共性表现为抽象的文化共性,几乎找不到具体的文化共性。13.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性的优点①文化中心主义的优点:A、可以提高社会或团体的士气、效忠、团结,有助于国家社会之整合与认同。B、可用来反抗社会的变迁,维持政治的稳定。C、减少团体内的冲突,促进文化社会的整合。D、避免个人产生脱序感或无根之失落感。②文化相对性的优点:A、有助于获得对他文化的“同情了解”和客观认识。B、通过对其他文化的了解来反思自身的文化、增进“自知之明”。C、有助于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与平等相待,促进各文化间的沟通和理解。14.文化交流①文化传播:是文化的基本特性,指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模仿、传播。②文化冲突:指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和影响的过程中,各种文化特质之间相互矛盾且不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③文化融合: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特质相互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特质,并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称这个文化变迁过程为文化融合,亦称文化涵化。15.社会化的概念个人通过与他人或群体的互动,学习社会规范及文化,内化社会价值观,从而获得人格并参与到社会的过程。16.社会化的条件①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②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③人类具有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④人类文化环境的存在。17.社会化的基本途径①社会教化②个体内化:A、模仿学习B、主观认同C、角色扮演D、自我强化18.社会化的内容①基本内容:A、学习基本的生活知识B、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C、掌握劳动技能D、确立生活目标②主要内容:A、性别角色社会化B、道德社会化C、政治社会化D、法律社会化E、民族社会化19.社会化理论①库利“镜中我”: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应,通过想象他人是如何评价自我形象和所作所为的产物。②米德“角色扮演”:自我发展包含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系列连续交流,主我不断对变化着的客我做出反应,个人把别人的态度内化,并按照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判断自己行为的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包括模仿阶段、嬉戏阶段和群体游戏三个阶段,即社会化。社会化的实质就是角色扮演。③弗洛伊德“无意识”:即在某一时间内存在着,但我们对其一无所知的一种活动历程。建立起人格学说,即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④埃里克森“认同危机”:A、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B、童年早期(1.5-3岁):自主对羞愧和疑虑C、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D、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E、青春期(12-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F、成人前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G、成人中期(25-65岁):繁殖对停滞H、老年期(65岁以上):自我完整对失望⑤皮亚杰“认知发展”:将儿童思想过程的发展划分为感觉运动阶段、前思维阶段、具体思维阶段、形式运思四个阶段。20.同辈群体的特点①同辈群体具有非强制性,因此成员在心理上具有较高的认同感。②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这些特殊的价值标准作为一种亚文化在群体中存在。③同辈群体可以满足个人的社会需要,主要包括社交、安全和地位。21.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①积极作用:A、提供大量信息,推动社会化的发展。B、增加社会的凝聚力。C、规范了社会规章。②消极作用:A、麻醉负功能。(只的是媒体提供大量的信息,而导致观众的麻木及对信息无反应)B、“守门人”的存在。(守门人里的大众传媒,倾向于传播主导意识形态,即一套能够维持优势社团社会、经济及政治利益的文化信仰和惯例)。C、可能创造出错误或者刻板的影响。22.再社会化和逆向社会化①再社会化:指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个体改变原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建新的以代之的适应过程。生活因素的显著变化是再社会化的前提。再社会化可分为强制社会化和非强制社会化两类。②逆向社会化:也叫反向社会化,是晚辈对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也称“文化反哺”。23.社会互动理论①米德“符号互动论”: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流派,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②戈夫曼“拟剧论”: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③加芬克尔“本土方法论”:又称常人方法学或俗民方法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④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社会交换是人们交换报酬和惩罚的互动过程。24.角色扮演与角色失调①角色扮演:A、角色期待B、角色领悟C、角色实践②角色失调:A、角色紧张B、角色冲突C、角色不清D、角色失败25.社会互动的类型①合作与竞争A、社会竞争的根源:资源的稀缺性。B、社会竞争的基本条件:(1)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目标。(2)双方必须争夺同一个对象。(3)双方中一方获得成功,即足以剥夺另一方成功的机会。②互助与冲突A、互助行为的分类:(1)助人行为(2)利他行为B、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异同:(1)相同点:它们都是以救助他人为目的而不带有通过救助他人来获取某种酬赏的有意识的企图,都是自觉自愿做出的。(2)不同点:利他行为极有可能带来不利自己的后果,使个体自身蒙受损失或伤害,因此往往要付出较大代价;助人行为则极少可能带来不利自己的后果。C、冲突的结果:(1)妥协(2)和解(3)新的不平等分配格局的形成③交换与掠夺26.越轨行为的定义指违反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又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27.越轨行为的特点①具有相对性。②必是违反重要的规范。③是多数人不赞同的行为。④不完全等同于社会问题。⑤越轨的程度以及受到惩罚的程度取决于触犯规范的严重性。28.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①积极功能:A、促进社会的发展创新。B、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C、可以从反面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D、可以成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预警器。②消极功能:A、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稳定。B、破坏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C、降低群体和社会的凝聚力。29.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①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失范理论”(莫顿提出了对社会失范的困境做出的五大反应:遵从、革新、仪式主义、隐退主义、反叛)②道格拉斯“亚文化理论”③埃德文·雷梅特“标签理论”④萨瑟兰“差异交往理论”30.社会控制的定义社会依靠自身的力量,运用社会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31.社会控制的类型与手段①类型:A、制度控制与非制度控制B、积极控制与消极控制C、硬控制与软控制D、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②手段:A、舆论B、道德C、法律D、纪律E、宗教F、习俗32.防止越轨行为的有效途径①改变社会规范。②消除产生越轨行为的社会条件和形成原因。③加大越轨行为的成本。33.社会群体的定义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34.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①有一定的分工和相互依赖关系。②有共同的归属感。③形成特定的结构,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④群体成员的交往活动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35.社会群体的分类①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②内群体和外群体③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④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⑤血缘群体、地缘群体和业缘群体36.社会惰化的定义及影响①定义:只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②影响:A、会使群体活动产生过程损失,降低工作效率。B、在极端的情况下,导致一大批人袖手旁观,无动于衷。37.群体凝聚力的定义及作用①定义:指群体吸引其他成员,使成员固守在群体之内的全部力量。②作用:A、正向社会功能:(1)高凝聚力的群体能使成员获得较大的满足。(2)高凝聚力的群体对成员具有较强的影响力。(3)高凝聚力的群体完成社会任务的效率比较高。B、负向社会功能:(1)排斥和否定成员的不同意见。(2)高凝聚力的群体常常对其他群体抱有敌意。(3)高凝聚力的群体常常会阻碍成员的自由发展。38.群体领导①定义:指在群体内部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并能对群体其他成员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角色。②分类:A、工具性领导(任务型领导)B、表意性领导(社会情感性领导)③群体领导的作风类型:A、权威型(独裁型)B、民主型C、放任型39.群体决策转移的原因①责任扩散论②文化价值论③领导者影响论④社会比较轮40.群体压力产生的原因①人天生就有一种害怕被社会孤立的恐惧感,只有与群体保持一致才能消除个体的不安全感。②群体为人们的个体行为提供了参照,人们倾向于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③群体给予个体的归属感和自我同一性使得个体产生维护群体形象的心理,因此个体的行为表现为与心目中的归属群体的标准保持一致。41.社会初级群体①定义:指群体成员相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