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与感官(生理学)——米豆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突触(synapse):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并且传递信息的部位,称为突触。瞳孔对光反射:当眼受强光照射时,瞳孔缩小;光线变弱时,瞳孔放大的现象,称为瞳孔对光反射。此反射呈交互效应,即光照一侧瞳孔可引起双侧瞳孔同时缩小视野(fieldofvision):视野是指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不动,这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在同一光照条件下,白色视野最大,其次为黄蓝色,红色,最小的是绿色。正常人人鼻侧和上侧视野较小,颞侧和下侧视野较大。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是中枢神经系统中血液与脑实质之间的屏障结构。该屏障结构主要由脑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血管基膜和星形角质细胞突起末端扩大的脚板共同构成。脊休克(spinalshock):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肌紧张: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地牵位肌腱时发生的缓慢、持久的肌肉紧张性收缩的反射。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rigidity):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将出现全身伸肌紧张亢进的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角弓反张状态,称为去大脑僵直。第二信号系统(secondsignalsystem):对抽象事物的信号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功能系统,称第二信号系统。突触延搁(synapticdelay):突触传递需要轴突末梢释放递质,经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才能产生突触后电位,因此耗费的时间较长。称突触延搁。牵涉痛(referredpain):牵涉痛是指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身体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神经元的结构1、胞体(1)细胞膜(可兴奋膜)(2)细胞核:大而圆,异染色质少,核仁大而明显(3)细胞质:1尼氏体:嗜碱性小体或颗粒。电镜下---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及其间的游离核糖体构成。功能---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部位。2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丛、微管、微丝构成神经元细胞骨架,有支持作用,参与物质转运活动。3滑面内质网4高尔基复合体2、突起(1)树突:结构与核周体基本相似,其表面有棘状突起---树突棘---形成突触主要部位,功能---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入神经元胞体(2)轴突:胞体处发出轴突部分常成圆锥形---轴丘,突起末端膨大---生长锥,功能---传导神经冲动。(3)轴膜---轴突表面的细胞膜(4)轴质---轴突内胞质(5)轴质内无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化学突触的结构:(1)化学突触由突触前部、突触后部和突触间隙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及突触间隙的完整结构称为突触小体。(2)突触结:突触前部末端状膨大。电镜下---突触结内含许多突触小泡及少量线粒体、滑面内质网、微管、微丝等。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功能:突触前膜---富含电位门控通道,突触后膜---富含受体和化学门控通道。神经胶质细胞及其功能星形胶质细胞---常形成血脑屏障2、少突胶质细胞---其突起末端扩展成扁平薄膜,包卷神经元轴突形成髓鞘,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3、小胶质细胞---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且具有免疫功能。(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1、神经膜细胞(施万细胞)---包卷在神经纤维轴突周围形成髓鞘和神经膜2、卫星细胞---营养和保护神经节细胞。大脑皮质神经元(1)分子层:神经元小而少,主要是水平细胞和星形细胞,还有许多与皮质表面平行的神经纤维。(2)外颗粒层:主要由许多星形细胞和少量小型锥体细胞构成。(3)外锥体细胞层:此层较厚,由许多中、小型锥体细胞和星形细胞组成。(4)内颗粒层:细胞密集,多数是星形细胞。(5)内锥体细胞层:主要由中型和大型锥体细胞组成。在中央前回运动区,此层有巨大锥体细胞,其顶树突伸到分子层,轴突下行到脑干和脊髓。(6)多形细胞层:以梭形细胞为主,还有锥体细胞和颗粒细胞。小脑皮质1.分子层此层较厚,神经元较少,一种是小型多突的星形细胞,轴突较短,分布于浅层。另一种是篮状细胞,胞体较大,分布于深层,其轴突较长.2.蒲肯野细胞层由一层蒲肯野细胞胞体组成。此种细胞是小脑皮质中最大的神经元,胞体呈梨形,形如侧柏叶状或扇形,铺展在与小脑叶片长轴垂直的平面上。轴突自胞体底部发出,离开皮质进入髓质,终止于小脑内部的核群。3.颗粒层此层由密集的颗粒细胞和一些高尔基细胞组成。颗粒细胞很小,高尔基细胞的胞体较大,树突分支较多,大部分伸入分子层与平行纤维接触,轴突在颗粒层内呈丛密分支,与颗粒细胞的树突形成突触。神经元突触的分类1.根据神经元的接触部位:主要分为轴突-树突式突触、轴突-胞体式突触,轴突-轴突式突触和树突-树突式突触四类。另外还有树突-胞体式、树突-轴突式、胞体-轴突式、胞体-树突式或胞体-胞体式等。2.根据突触的结合形式:分为包围式和依傍式突触两类,3.根据对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突触传递过程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电位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属于局部兴奋。产生机制是:神经元兴奋冲动传到轴突末稍→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化学递质→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相对合→突触后膜对Na+、K+等离子(尤其是Na+)的通透性增高,产生局部去极化(EPSP)。EPSP经时间总和与空间总和,幅度加大到轴突始段的阈电位水平,便在突触后神经元始段爆发动作电位。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的超极化电位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其发生过程是:抑制性神经元兴奋→其神经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K+、Cl-等离子(尤其是Cl-)的通透性增高→致使膜电位增大而出现超极化(IPSP)。突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也可以总和。突触后膜处于超极化状态下,轴突始段部位不易发生兴奋,出现抑制效应。突触传递的特征突触传递特征有单向传递、突触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等特点。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前膜Ca2+通透性加大,Ca2+内流→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突触后膜对一价正离子特别是Na+的通透性升高,Na+内流→产生局部兴奋,出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始段达到阈电位→爆发扩布性兴奋,兴奋传至整个神经元。中枢抑制类型1.突触后抑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参与→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后电位→抑制效应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神经元在受刺激前先有去极化变化→静息电位值减小→受刺激后动作电位幅度减小→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感觉传导通路的两大特征:(1)由三级神经元构成。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脊髓后角或脑干→丘脑内(2)各种感觉传导通路的二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一般交叉到对侧,然后经过丘脑和内囊,最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组成特点及其功能1.特异性投射系统经典感觉传导道(除嗅觉外)在丘脑换神经→→→→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感觉接替核和联络核)一般的感觉传导道传导特点: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感觉传导投射具有专一性,与皮层间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一般的感觉传导道(除嗅觉外)→行经脑干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多次换元→在丘脑(髓板内核群)换元后→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传导特点:不同感觉的共同上行通道,失去了专一性,不能产生特定的感觉。功能:维持或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机体保持觉醒状态。痛觉可分为皮肤痛和内脏痛。内脏痛与皮肤痛相比有以下特征:(1)缓慢持久、定位不准、对刺激分辨能力差;(2)对机械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等刺激敏感;(3)某些疾病常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称为牵涉痛。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1)紧张性作用(2)双重神经支配⑶受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⑷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机体出现心率加速、皮肤和腹腔内脏血管收缩、体内血库是放学也已增加循环血量、红细胞计数增加、支气管扩张、肝糖原分解加速及血糖升高、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现象。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的生殖功能。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体温调节2.水平衡调节3.对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3.生物节律控制睡眠的时相睡眠可分为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两种时相。1.慢波睡眠这是一般熟悉的睡眠状态,在此时相内脑电图呈现同步化慢波;各种感觉功能减退,唤醒阈高;骨骼肌的反射活动和肌紧张均减弱;副交感神经的功能活动占优势(但发汗功能增强);不出现眼球的快速转动;做梦者占7%;垂体前叶生长激素的分泌明显增多。可见,慢波睡眠有利于促进生长发育和体力的恢复。2.异相睡眠在此期间,脑电波呈出去同步化快波;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弱,唤醒阈提高,以致较难唤醒;骨骼肌反射运动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做梦者占80%;生长素的分泌减少;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促进学习记忆活动和精力的恢复。在此期间还间断地出现眼球快速运动、部分躯体抽动、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快而不规则、脑代谢增高等。脊休克概念: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脊休克的主要表现:离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减低或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不能出现,大小便潴留。脊休克发生的原因: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调节。脊休克的恢复:脊休克现象持续一段时间后,脊髓反射可以逐渐恢复。其特点是动物愈高等,脊休克的时间愈长;简单的反射恢复快,复杂的反射恢复慢。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的问题:(1)脊髓是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可单独完成一些简单反射;(2)正常状态下脊髓是在高位中枢调节下进行活动的。牵张反射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被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收缩1.牵张反射的类型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即腱反射(也称为位相性牵张反射)和肌紧张(也称为紧张性牵张反射)。(1)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如膝反射、跟腱反射等。腱反射为单突触反射。(2)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轻度、持续的紧张性收缩,以阻止其被牵拉。肌紧张能持久维持而不发生肌肉易疲劳,同时肌肉收缩力量不大,不引起明显的动作。2.牵张反射的机制腱器官――分布在肌腱的胶原纤维之间的另一种牵张感受器是一种张力感受器,与梭外肌纤维呈串联关系,其传入纤维是Ⅰ类纤维。当梭外肌收缩产生的张力较高或肌肉被动牵拉力量较大时,腱器官发放频率增加,其传入冲动对支配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⑴感受器的适宜刺激;⑵感受器的换能作用;⑶感受器的编码功能;⑷感受器的适应现象。2.眼的调节主要依靠晶状体形状的改变,其次是瞳孔的调节、两眼球的会聚。3.视网膜的感光换能作用、视锥系统、视杆系统。(十)神经系统本章为生理学重点之一。1.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⑴生理完整性:包括结构和功能的完整;⑵绝缘性;⑶双向传导;⑷相对不疲劳性;⑸不衰减性。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⑴与神经纤维的直径成正相关;⑵有无髓鞘,有髓鞘神经纤维比无髓鞘神经纤维传导速度要快得多;⑶与髓鞘厚度有关;⑷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温度的改变,使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与温度呈正相关。神经递质应符合的条件:⑴突触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⑵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当兴奋冲动抵达末梢时,小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⑶递质释放出后经突触间隙作用于后膜上特异受体而发挥生理作用;人为施加递质至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旁,应能引致相同的生理效应;⑷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方式(如重摄取);⑸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递质(如递质、调节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受体和配体结合的特性:⑴特异性;⑵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