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孝”的现代意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论语》中“孝”的现代意义作者:兰珍莉李明刚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06期【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从行动与情感上向后辈介绍“孝”的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论语》中的“孝”曾被曲解,所以当社会从封建主义中摆脱出来后,《论语》中的“孝”就连同封建社会的垃圾一同被抛弃了。今天,当我们公正的去对待历史时,越发的觉得《论语》中的“孝”对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和美好家园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学习并实践《论语》中的“孝道”迫在眉睫。【关键词】《论语》孝孔子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53-02《论语》是孔子弟子极其再传弟子对孔子的言行的记录。到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教育家程颢、程颐把《论语》列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打破传统以“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为主的教材结构,正式成为官学的教材。历史的车轮向前发展,封建礼制从历史舞台上退下之时,《论语》也成为批判的对象,如五四运动的口号为“打倒孔家店”,陈独秀在《新青年》(一卷四号)上发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对之批判。然而历史是公正的,到今天,《论语》中精华经过学者们的再次挖掘得以重放光芒。《论语》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核心,而“仁”的基础是“孝”,“孝”就成为了以后儒家一切教义的基础与先务。《论语》中论及“孝”之处有约二十条,主要是站在长辈的角度论述后辈该如何对待长辈。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老部》对“孝”解释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而在现代,“从最普遍意义上来说,‘孝’指的是老一辈的人对晚一辈的人或晚一辈的人对老一辈的人所应抱持的正确态度及其所应尽的责任义务,而这种正确态度及责任义务显然是双方面的,而绝非是单方面的。”[1]然而,我们在倡导这种“孝”的平等性时,更多的却是只承认长辈对晚辈应尽的义务,而忽视了晚辈应尽的义务,以至于社会道德及传统“孝”的美德沦丧,这不得不引起现代人极大的思考。一、现代“孝”的失落及其追拾在商代逐渐形成了王族树根状的宗法结构,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王国的凝聚力,到西周时更严整的宗法制度确立,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及其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确立。这样在古代出现了只要父母在世,子女便无财产,在经济上子女失去了独立性,因此,古代的“孝”有其经济基础。而在今天,小农经济被商品经济取代,原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被取消,年青一代开始在外营生,逐渐有了自己的经济来源,有了经济上的独立性,以至于原来维系“孝”的经济方式从现代社会逐渐消失。其次,传统的“孝”有其政治意义。“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论语·学而》)即“孝”可以维系君臣之间的政治关系,让臣子龙源期刊网忠于君王。君王不光要从礼仪制度上维系这种忠,而且还要从法律制度上加以强化,如“隋朝时期的司法原则大体是‘五刑’、‘十恶’、和‘八议’。”[3]其中“‘十恶’分别是:一为谋反、二为谋大逆、三为谋叛、四为恶逆、五为不道、六为大不敬、七为不孝、八为不睦、九为不义、十为内乱。”[3]从“十恶”可以看出它具有强烈的伦理色彩,其核心是强调对违反忠孝道德和破坏伦理秩序行为的惩罚。在古代,对不孝还有取消其继承权的规定,可见,古代人要是不孝的话是要受到法律严惩的。同时,封建王朝不光以罚的形式来维护“孝”,同时还有将来的形式。如汉代的“举孝廉”,这便是以封官的形式来鼓励民间的孝。而在今天,诸多封建形式的维护“孝”的手段已经被堙没在历史的废墟之中,留下的只有我们在文化道德、精神风貌上大力倡导的“尊老爱幼”。然而与古代相比,它又失去了一些制度上的重要维系。同时,现代家庭生活方式,多是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造成感情生疏,缺乏感情基础,同时现代人思想进步,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子女个性多独立,对长辈考虑较少。于是种种原因最终导致现代“孝”失落。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中越来越发现“孝”已成为我们现代人必须具有的道德风尚,特别是晚辈对长辈的孝敬,必须引起每个中国人的注意。中国正面临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困境,社会上老人也来越多,他们一则在经济上失去了来源,需要后代及社会在经济上的支持。二则,他们由于人近暮年,在思绪上产生孤独管,并且很难适应这种情绪,需要子女更多的从情感上加以慰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的确,对父母的爱,不光是物质上的爱,更应是精神上的爱,“在充满爱的动力与感召下的父慈子爱才是父子伦理的本真。”[4]所以,现时代正在迫切的呼唤着“孝”。二、关于《论语》中的孝《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在传承儒家思想文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历代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的官方思想,被统治者所利用,而且在儒家思想的发展中为迎合统治者所倡导的“忠”、“孝”等,开始出现不科学性和主观歪曲。由于历史上批判封建思想的原因,我们这一代人开始与传统文化绝缘,大量学习西方文化,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被丢弃在历史的荒漠中,以至于人们“彻底”的反传统了!事实上,当今天我们再回过头去品味传统文化遗产时,有时却有更大的启发。正如读完《论语》之后,深深感慨“孝”的意义之大,《论语》对做人有重大的帮助,它并没有宣传“割股行孝”之类不科学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正视它。《论语》中论述“孝”的内容大多是积极向上的,教育后代如何对待父母,并且含有做人的微言大义。在《论语》开篇《学而》中就论述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明“孝”是仁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只要务本,那么就能产生道了。接着《论语》中有诸多从行动上指导学生如何践行孝道。“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矣。”(《论语·阳贷》)这些论述有的从根本原因上论述了子女是父母一手养大的,所以讲古代的三年之丧是子女对父母对在襁褓中的爱的回报。日常龙源期刊网生活中,我们对待父母应该和颜悦色,小心谨慎,关心父母的身体,少让父母操劳,当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及时劝勉,但若无力挽回,仍要孝敬父母。同时,父母的年纪一天天在增加,自己要随时牢记父母的年龄,为他们的长寿而开心,也要担心他们的时间也在不断减少,所以要更加关爱他们。同时《论语》中还从情感的角度论述了如何孝敬长辈。“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这几句主要是从精神上说明对父母应该关爱。第一句的意思是说对父母的关爱除了物质上的关心,还必须加以情感慰藉,“不敬”,何以被牛马?的确,这让人由此反思:法律可以保证父母有饭吃,但是它却无法保障父母精神关爱的方面。当然,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如果让我国的儿童从小便学会这种关爱,养成一种自然习惯,从传统文化汇总汲取精华,相信关爱长辈就会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孔子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贴身照顾,但在当今社会模式下,父母与子女分居两地的比例很大,但这是由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父母可以理解子女,并且现在的联系方式多了,子女要利用各种方式和机会表达自己对长辈的关爱。第三句写孔子在马厩焚毁后直接关心人的伤亡,这最直接的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而在现代很多人正是缺乏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当然,《论语》中也有很多关于“孝”的糟粕,如“父母在观其志,父母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这几句就显得迂腐,有悖我们建立和谐社会,所以应该坚决摒弃。三、《论语》中“孝”的现代意义“从人类发展的意义上讲,孔子及儒家的‘孝道’原则揭示了人的生命历程中的一种义务和权力。”[5]“孝”在秦汉沦为政治工具之后有了阶级性,并且带有时代特征的诸多陈腐观念的确应该批判。但是“‘孝’的存在也有其社会性,即‘全民性’,这是基于人性而产生的,因此‘孝’具有超越时代的特征。”[6]我们应该传承这种孝敬长辈的优良传统。1.《论语》中的“孝”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在现今功利社会中,我们大多数时间是在与金钱打交道,于是精神风貌的建设就显得有点滞后。在日常生活中或学校的思想课上开《论语》或类似课程,并且付诸实践,让孩童从小便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记得四川电视台公共频道在90年代末放过一个公益片:一个媳妇为公婆打洗脚水之后,儿子也模仿着颠颠簸簸的倒洗脚水予她,真是让人热泪盈眶,发人深省。父母做好示范作用,言传身教,这样也能起到教育作用。2.促进家庭文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龙源期刊网“孝”作为家庭文明的重要因子,是和睦家庭的重要因素。只有当整个社会父慈子孝,整个家庭氛围出现前所未有的和睦,我们的和谐社会就可以真正实现了。社会上的弃儿,以及残暴对待父母长辈的现象也将减少。3.传承历史文化,保存文化精髓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其中有不少值得继承。我们不能因为历史上曾经的错误判断而弃之不顾。并且,当今西方文化不断冲击中国人的身心,如若中国人自己一味崇洋媚外,那么,总有一天会从世界民族之林中隐去,中国至今还立于不败之地,是因为中国“特色”,这个“特色”就含有几千年中国文化精髓,只有我们不厌弃它,它将继续发出光芒。当然还必须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加以消化,有辨别的传承。《论语》中的孝道我们要努力继承,并发扬它的精髓。四、总结《论语》中“孝道”的萌芽,在秦汉时为官方利用,以至成为后来的封建内容之一。然而,我们再重新省视《论语》时,却发现它以及其简单的语言,从行动与情感上,教给我们失落的“文明”,因此,要大力发扬学习《论语》并力行其中“孝”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得到继承,整个社会呈现父慈子孝的景象,建立和谐社会。参考文献:[1]杨润根.发现论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版,p5[2]论语[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1版(本文有关《论语》原文皆引自本书)[3]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版,p122[4]国际儒学联合会主编.儒学现代性探索[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8,p215[5]刘炳范.《论儒家“孝道”与现代“人人共享社会”[J].孔子研究,2003.5[6]魏英敏.“孝”与家庭文明[J].北京大学学报(社)1993.1作者简介:兰珍莉(1981.3—),女,祖籍四川省什邡市。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李明刚,男,遵义师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师教育。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