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余新无锡市洛社初级中学(214187)摘要:如何上好一节常态课或公开课?本文从教师充分的资料收集和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二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关健词:资料收集新课引入实验观察生活经历前后关联首位如何上好一节公开课或常态课呢?我上了一堂对宁夏石嘴山市第七中学开课的公开课,内容是苏教版的生物教材七年级下第11章第2节《昆虫》,通过这次经历,我展开了如何上好一节常态课或公开课的思考,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一、对与本课主题的有关资料展开回顾与重新收集。课堂设计的基础是教材和老师的知识储备,老师充足的资料和头脑中丰富的知识将是一堂好课的先期准备和保障,也有利于用好教材、活用教材。《昆虫》这一节课的内容,用的是苏教版的教材,教材初次接触,要上对外省老师的公开课,不免有些慌张,我重新翻阅了二年前的人教版新教材和多年前的人教版比较老的教材,可以看到三版的教材对昆虫的描述有共同点,如都提到了蝗虫,但各版的教材都有自己的特点,如人教版老教材对气门的描述、对触角的探究是后面教材所没有提到的,人教版老教材对家蚕、蜜蜂、蝗虫等有集中描述,给人以很多昆虫的信息,而人教版新教材对昆虫的翅有详细的图片资料等,我又对各版教材的教参资料重新进行熟悉,本苏教版新教材又提到了以虫治虫,我又翻出上学期在讲述食物链时学的以虫治虫食物链进行温习,然后我又通过百度,进一步了解与这些教材教参中有关的昆虫内容,这样有关昆虫的知识我头脑中就有了比较丰富的资料。对昆虫知识的熟悉使我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了,这时再重新来审视如何设计这节课就不再感到心慌,因为记忆中有货,能设计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常识和已有知识基础知识的问题,对上公开课这件平静了不少。二、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联系学生知识基础,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本节课我用昆虫学家法布尔事迹创设教学情景,引入是这样进行的:说到昆虫不能不说到一个人(我出示了《昆虫记》这一本书,学生在小学中曾学过有关的一篇文章,对法布尔有一定的认识),请你们谈谈法布尔吧。问:为了纪念法布尔,人们为他建了雕像,为什么雕像中的法布尔两个口袋是鼓鼓的的?14班学生杜凯佳:法布尔小时候是个迷恋昆虫的孩子。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八、九岁的时候,法布尔被父亲叫去放鸭子,但他仍然痴迷他的小虫子。有一次遭到了父母的责骂,但这并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写人们为了纪念法布尔,在给他建雕像时,把他的两个衣袋做得鼓鼓的。然后简单总结出法布尔小时候的勇敢、细心和有耐心,他化了四十多年就是用来观察昆虫,才写出了《昆虫记》十卷本,是研究昆虫的第一人。再进行语言引导如下,这节课我们就伴着他的细心、耐心到昆虫世界漫游一番,用他的那种勇敢精神去观察,好吗?这样,既顺乎自然地引入到本节课内容,又从语言提示上为本课观察蝗虫环节让学生作好一些心里准备。2、实验观察可以在学生熟悉知识,有了知识储备之后。生物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验,本节公开课我用的实验材料是学校里的蝗虫浸制标本,标本是多年前从某大学里转辗获得的,如何安排好本节课的观察蝗虫实验?课前我反复思考了学生的心里特点,以合理安排好这个实验。有些学生比较害怕一些小虫、小动物,比较容易引起课堂的混乱,以前曾出现男生拿出捉来的鼠妇、蜈蚣时女生吓得躲在墙角或门外的情景;但不能因噎废食,虽然实物观察会引起学生骚动,对管理学生有些不利影响,但实物观察能使学生认识实际的蝗虫,学生从实物观察中必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想法,这可能是上再多的课也不能做到的。学生为什么害怕呢?害怕可能是因为不了解和没有一定的心里准备,所以我考虑,首先上让学生对昆虫特征和蝗虫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在有了理性认识之后再进行实物观察。实物观察也仅是一种辅助,是为知识学习、情感体验服务的,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把观察蝗虫放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后十五分进行。3、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设计课堂思路时我回想以前上课时的情景,本节课提到要让学生说说养蚕或昆虫的趣事,以前上课调查到每个班总有一部分学生以前养过蚕,我在05时曾写过一个案例《我让学生同讲课》,内容涉及到学生的养蚕经,当时课前了解到学生汤遥远养过蚕,于让该学生上讲台,通过我出示的图片讲一下自己养蚕的经历和观察,效果不错,所以适当让学生准备回忆以前养蚕经历,有利于让学生加深对昆虫的了解。在课前时间,我让课代表调查后知道本班确实有几人养过蚕,通过提醒回忆,她们在课前就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后在课上提问点拨环节中,黄肖铭同学讲得头头是道,全班同学对昆虫有了新的认识,获得好评。4、注重学生学习时知识的前后关联。学生的知识不会凭空获得,注重学生以前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的学习将更有效些。在上《土壤中的微生物》时,第一环节是学习细菌,在讲细菌时我特意提到一个人“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学生可能马上会想到苏教版初一上册生物教材中的肉汤实验,于是我在黑板上及时画上二个烧瓶,给学生以情节暗示,让举手的学生讲述巴斯德1864年7月14日在法国科学院所做的著名实验,通过实验可引出空气中细菌的存在、细菌的微小、细菌的繁殖、以及如何注意卫生等等,可谓温故而知新。虽然教材在本节内容并未涉及巴斯德此人,但学生在上册学习时有学到有关内容,适当提及有利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提高,注重学生学习时知识的前后关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5、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本校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尽可能减少教师的灌输和居高临下的讲解,而是尽量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学习。《昆虫》一课学习程序如下: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案,教师辅导、提问点拨,学生对蝗虫已有了知识认识之后再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然后让学生说说实验观察所得,再进行课堂小结。其中,实验观察在学生熟悉知识之后,设计的理念是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是基于他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这样学生在观察时的目的性强,如有的学生重点观察听器和气门、有的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对复眼、单眼印象深刻,就重点观察蝗虫头部。事实也印证了我的想法,由于学生已有了对蝗虫先期的认识,虽然在蝗虫下发时,惊奇声、兴奋劲弥漫教室,但学生由于有了十分明确观察目标,兴趣很浓,秩序比较正常。在总结提升时我提出问题:你们小组重点观察了蝗虫的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如有同学问,蝗虫后足上有许多倒刺,有什么作用?李某同学说自己能看到二个单眼,第三个单眼找不到,张某同学说,他用镊子拨开后翅,发现后翅很宽大,适于飞翔……以上是我对一堂常态课或公开课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时,提到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之所以很成功,是因为他虽然在这一节课上直接准备仅用了15分钟,但可以说他是用自己的终生时间来备课的,我想,要真正上好一堂课,除了苏氏所言,教师要持之以恒不断学习、不断读书,还须不断反思、终生努力。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