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燃料及其利用燃烧与灭火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化石燃料的利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煤天然气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石油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清除可燃物隔绝空气(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三者使用其一即可,也可同时使用辨别有关图标事故处理方法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煤的燃烧汽车用燃料的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知识梳理(2)条件:①;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温度(也叫)。(1)定义:燃烧通常是指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_________。注意:但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有氧气参加,如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等等。注意:物质燃烧必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一、燃烧和灭火1、燃烧氧气氧化反应可燃物最低着火点(1)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就可灭火,也可同时破坏。(2)方法:①________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____________。③使温度降到_______以下。特别提示: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而只能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清除可燃物空气(或氧气)着火点当心火灾易燃物质禁止放易燃物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当心火灾氧化物禁止烟火禁止带火种禁止燃放鞭炮禁止吸烟(3)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1)爆炸:可燃物在_____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2)影响可燃物燃烧程度的因素:①可燃物的性质;②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激烈;③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有限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即有放热现象或吸热现象。(1)放热现象:有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如物质的燃烧、生石灰与水的反应等属于放热反应。(2)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需,如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等属于吸热反应。二、化石燃料的利用放出热量吸热热量如何判断吸热反应如放热反应1.所有的燃烧。2.金属和酸的反应1.二氧化碳和碳反应。2.碳、氢气还原氧化铜。放热反应吸热反应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二、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1)煤:主要含有元素,还含有少量_______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是混合物。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煤的干馏),可以得到焦炭、煤焦油、煤气等。碳氮硫氢氧三大化石燃料是、、。它们属于_________能源。其中,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天然气煤石油这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不可再生2、化石燃料的利用物理变化根据石油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石油的分馏):分析石油分馏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石油:主要含两种元素,还含有少_______等元素。为混合物。碳氢硫氮氧2、化石燃料的利用(3).天然气的成分为混合物,主要成分为甲烷。⑴甲烷是一种无色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⑵极难溶于水。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CH4+2O2===2H2O+CO2点燃⑴.现象:⑵.化学方程式:这是用排水法收集到的甲烷气体,根据图片,思考甲烷的物理性质有哪些?2、化石燃料的利用a、有计划合理开发化石能源。b、节约化石能源,使燃料充分燃烧。使燃料充分燃烧①条件:燃烧时要有充足的氧气(或空气);燃料与氧气(或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②意义: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污染。③不充分燃烧的危害:产生的热量少,浪费资源;产生大量CO污染环境。(4)合理利用与开发化石能源2、化石燃料的利用CO有毒气体CO2温室效应SO2NO2酸雨讨论:试说明酸雨可能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破坏?应如何防治酸雨的发生?碳元素氮元素硫元素思考2:这些元素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思考1:煤中主要含哪种元素?还含哪些元素?煤的燃烧(1)煤燃烧对空气的影响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文物雕像腐蚀水体污染、土壤酸化森林受到破坏桥梁等建筑物受到腐蚀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人体健康酸雨的危害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①减少SO2、NO2等酸性物质向大气的排放;②开发新能源;③使用脱硫燃料;④尾气处理后再排放等(2)汽车用燃料的燃烧(1)酸雨的防止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一氧化碳,末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思考:减少汽车气对空气的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1)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使汽油能充分燃烧。•(2)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3)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4)使用压缩天然气[CNG]或液化石油气[LPG]作燃料。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有: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1、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产生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2、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3、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碳粒、尘粒等排放到空气中。思考: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对空气的污染,主要有哪些原因?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①目前,多数汽车使用的燃料是从石油中分离出来的汽油或柴油。②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③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a、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能_______。b、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________。c、使用______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d、使用清洁燃料,如压缩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④使用乙醇汽油作车用燃料的优点:a、节约石油资源;b、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c、促进农业生产,带动农业发展。充分燃烧无害物质无铅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4.能源的利用和开发⑶开发新能源:⑴乙醇:化学式,俗称,由高粱、玉米和薯类等发酵、蒸馏得到,属于______能源。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氢气作为燃料的三大优点是:,,。被认为是最清洁的能源。目前没有被广泛使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酒精C2H5OH制取成本高储存困难可再生来源广放热多产物是水,无污染C2H5OH+3O22CO2+3H2OZn+H2SO4ZnSO4+H2↑点燃2H2+O22H2O点燃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和核能等。1、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B.水能灭火,电器着火时马上用水浇灭C.使用蜂窝煤,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D.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2、最近“纸火锅”逐渐流行起来。“纸火锅”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C.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D.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CC练一练3、下列事故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A、如遇到电线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B、发现家里煤气泄漏时,应立即打开排气扇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D、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C练一练4、供家用煤炉燃烧的煤制成蜂窝状,这是为了()A.增加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B.使煤燃烧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失C.增加煤与O2的接触面积D.延缓煤的燃烧时间,节约能源C练一练5、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并进行实验(如图)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练一练步骤设计意图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燃烧与物质的关系可燃物才能燃烧(2)燃烧与温度的关系没蘸水的小棉团燃烧蘸水的小棉团不燃烧(3)玻璃杯内蜡烛熄灭了玻璃杯外蜡烛仍燃烧燃烧与氧气的关系小木条燃烧,小石子不燃烧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才能燃烧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才能燃烧练一练6、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一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C.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B练一练7、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1)下列物质中,属于化石燃料的_______是(填写序号,下同),属于最清洁燃料的是______。①酒精②无烟煤③乙醇汽油④氢气⑤天燃气(2)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________。A.随手关灯B.双面使用纸张C.出门尽量开汽车D.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3)在我国农村,可利用沼气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沼气中的甲烷含量在60%左右。请写出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D②⑤④CH4+2O22H2O+CO2点燃练一练8、某校五楼寝室,学生熄灯就寝后,一同学违规点蜡烛看书,不小心引燃蚊帐,导致火灾。就此事件回答下列问题:(1)从物质燃烧条件看,蚊帐是______。(2)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致使火势迅速扩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同寝室同学惊醒后,一边拨打“119”,一边采取了下列自救措施,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B.跳楼逃生C.藏在桌子底下等待救援(4)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燃物A外界空气进入使室内氧气含量增大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练一练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罗丹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