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现代香港建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现代香港建筑建筑学12-3陶陶目录香港的环境和历史香港建筑的发展轨迹香港的建筑文化和建筑师制度现代香港的建筑实例香港地理位置:位于珠江口东侧,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及被称为离岛的大屿山及其他岛屿。历史:考古发现证明,新石器时代的中期,就有使用新石器和陶器的居民在香港居住。捕鱼、采珠、煮盐是古代香港的主要产业。明代以后香港逐渐成为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时的泊口,鸦片战争前的香港,建筑类型以居住建筑为主,另有庙宇,祠堂,店面等。形式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院落式建筑,如邓氏吉庆围,新田文氏大夫第,上水廖氏万石堂.等香港的环境和历史鸦片战争前,战争后。鸦片战争前:吉庆围呈长方形,占地45亩(长约100米,宽约90米),设计整齐、采用中轴对称布局,是典型的围村建筑。青砖围墙高6米,墙基用石筑砌而成,壁上有炮口,围墙四角,均筑有更楼,围内有住屋及小里巷,正中为一条由正门伸延至村尾神厅的大街。围外原有一道10多米宽的护河围绕,后来出入口一面被填平,现时只余面向锦田公路一段保留了数米宽的河面,其余两面为露天明渠。吉庆围只有一个出入口,设连环铁闸,门口外有一块记载邓氏历史的铜牌。新田大夫第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新田永平村.建筑特色大夫第可以作为香港早期中西文化汇集的佐证,其建筑方式、结构和外形以至装饰虽然均根据中国传统手法,材料也运用广东清水青砖、灰瓦和陶瓷,屋脊精巧以戏曲人物《杨家将》为主的陶塑正脊更出自石湾名家文如壁。大夫第为两进式三间两廊的格局,主楼呈九宫格式布局,中轴线上有门厅、天井和正厅,而两边是六间厢房和正房;上层的阁楼,可用作书房或客房;但布局并非完全以“轴”为中心,左右也不对称,最特别的是左翼的花厅及内院,右翼是厨房及厕所。有些装饰细节更蕴含西洋风格,宅内门头上刻有洛可可式的浮雕,窗门有彩色的玻璃,砌成不同形状的几何图案,二楼回廊的栏杆有十字形的装饰图案,混合了中西不同风格。上水廖氏万石堂上水廖氏的祖祠是廖万石堂,为永定二十一世孙廖瑛于乾隆十六年所建,建祠之地为龙脉之首,相传北宋廖族祖廖刚及其四子都任高官,每人俸禄两千石,合计万石之意。廖万石堂曾作书塾、祭祀、集会、办喜事及招待达官贵人之用,现在对外开放作参观之用。另外,东西两斗各有分祠,西斗分祠为“明德堂”,又名应凤廖公家塾,建于1828年,东斗分祠为“显承堂”,又名应龙廖公家塾,建于1838年。两者以供族人祭祀婚丧及集会之用,两者及廖万石堂现在均为香港的法定古迹或历史建筑。这座“廖万石堂”,建筑精巧,古朴典雅,高二层,内有宽大的堂屋,雕刻造型,都很美观,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在香港一直保留到现在的如此古典的建筑,可说是凤毛麟角。所以港英政府,也把这座“廖万石堂”,列为香港的文物古迹之一,加以保护。鸦片战争后,英军侵占香港,在这殖民统治的150年里,香港(自由港)特征是经商,办企业等高度自由开放,2、以多元化经济结构3、市场经济高度国际化。由于这个政策,外加香港人的艰苦奋斗,香港从1842年一万居民小岛发展成20世纪90年代600万人口的国际都市。香港建筑的发展轨迹:建筑业和经济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转型期总括:1950-1970,包括了经济的大调整,加工业的成型。就建筑而言,完成了建筑业的准现代化,完成了为香港多数人居者有其屋的任务。过程:1949前后,居住问题严重,1953年大火,大规模和有效的解决居住问题。街区公共设施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朝鲜战争期间,损害了香港的转口贸易,导致经济向加工业转轨,促成功业楼宇发展,这个时期,房地产业迅速成为香港经济中的一大重要产业。2、拓展期:1970-1984,这是建筑业的拓展期。工业向资本与技术密集阶段转变,制造业有些进入世界前列,这种高速发展,为工业楼宇和货仓的建设提供动力。同步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进入大规模拓展。地铁等。政府开始制定和规划,《香港发展策略》。十年建屋计划,解决居住问题。后来,住宅不是以前的低标准住屋了,形成高层住宅设计模式。另外,香港的娱乐建筑,度假村等取得众多成就。香港1950年代住宅图片3、成型和大发展时期1985-2000,香港经济的成型期,也是香港建筑在总体上成型和大发展时期1980年,一国两制奠定了这个时期香港发展的基础,改革后的内地经济需求极大刺激香港的转口贸易。电子业,金融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在这种形式下,工业楼宇需求减小,写字楼和其他第三产业建筑供不应求。在居住建筑方面,政府推出长远房屋策略。大力改造老市区。香港的建筑文化和建筑师制度19世纪,香港居民大多数华人,因此中国文化始终是香港文化的主要成分。英国侵占香港开始,英国的文化成为香港的强势文化、贵族文化、统治文化,香港的法律、法规、教育、贸易无不以英国规范文化为蓝本。二战后,美式英语成为时尚,然而,香港的转口贸易中毕竟与内地贸易是大宗。对中国规范文化的熟悉,正是港人的优势,这样香港的现实决定了香港文化是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的交汇产物。1970年代以后,崛起的新生代香港人逐渐在各条战线上取代英人,以富有现代气息与香港商业实用主义形象出现后,其特色是淡化政治,重在实利,技术求精,却缺少终极目标,然而也不缺乏具有活力与洞察力的前沿性探索。建筑亦如此。开埠(bu)之初,香港的重要设计由英国建筑师承担。香港的建筑资质实行“认可人制度”。(权威性,在政府严格管理之下注册,一:入册资格((1.认可建筑师注册等2.认可工程师注册等3.测量师注册等。))二:入册考试)此制度带有贵族文化的强烈印记,二战后,开始了对本地建筑师的培养。直到1996年修改的建筑条例才将注册制度与认可人士制度一并考虑。规定只有通过考试取得注册资格的建筑师,才有资格向政府委认的“认可人士注册委员会”申请作为认可人士,向公正、公平竞争跨入一大步。以下的举例建筑都具有代表意义,从金融,行政,体育,文化,交通,教育等建筑的举例,反应着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现代香港的建筑实例(1)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旧楼),1950年,陆谦受设计,造型与风格与1935年建成的汇丰银行相近,属于现代主义前期作品,借用美国1930年代摩天楼形象,在加上些中国装饰。克莱斯勒大厦美国纽约时间:1928年至1930年建筑类型:摩天大楼、商业办公大厦(2)香港新市政厅1962年建成,费亚伦设计。高层外形采用包豪斯风格,暴露结构,以玻璃作为围护墙,低层的圆柱廊采用柯布西埃式的架空层和横向条窗,整个建筑典雅大方,新市政厅被公认为是香港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在香港建筑史上占重要地位。(3)香港艺术中心1977年,何弢(tao)设计。在造型上,整个建筑以三角形为母题,在外墙与顶棚上反复运用,产生活泼的韵律。(4)香港体育馆该体育馆显示了香港珍惜土地向空中拓展的特点。(5)汇丰银行总部大楼1986年建成,福斯特设计,福斯特按不同的功能创造了公共性、半公共性和私密性的不同空间,从内到外处处浸润着一种典雅的技术成就。(6)力宝中心(原名奔达中心)着意于摆脱早期现代主义的冷漠外表和简单立方体造型,以玻璃幕墙的凸凹将写字楼做出雕塑感来。这幢建筑完全符合企业集团要别人记住它的形象的要求。(7)影湾园是公寓楼。最大特色是在建筑立面中央挖开一个大洞,这和巴黎的德方斯新标志有些相似,不仅富于变化,且增加了趣味。(8)中国银行大厦贝聿铭设计,以三角形凌锥体组合的结构形式完成了这个豪华建筑,具有甚好的抗台风性能。就垂直交通而言,矩形平面被切割成三束三棱柱,增加了上下联系的复杂性。(9)香港文化中心此即香港文化中心,设计者有意保留原有的钟塔,并将之组织在建筑前面的自身景观丰富又可观海景的广场中,向世人诉说着香港沧桑史话,并由此创造出一种静谧的环境,以服务于建筑内的各种演出活动。(10)香港公园在香港这个把每一寸土地都要变成高楼,变成黄金的地区,人们最缺少的是绿地。(11)香港理工大学它是为适应香港经济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而建立的校园,设计者对每一处建筑都赋予个性,半圆、方形和三角形则作为基本母题反复出现,所有建筑皆以浅灰色面砖贴面,而在重点部位则施以鲜亮的红色。在局部人们也会不难发现与中国传统相近的若干细部。(12)中环广场直到1997年仍是香港最高的商业大厦,也是全球最高的混凝土大厦及当时美洲以外的最高建筑。平面为抹角的三角形,全楼分上中下三段,每当夜幕降临,中环广场大厦金色玻璃折射着夕阳的余晖,用它来作为香港这个金钱世界的标志自然贴切。(13)香港凌霄阁这是一个景观建筑,设计任务书要求该建筑要成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14)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二期工程建成后的会展中心使用大面积玻璃幕墙,整个建筑通透晶莹,屋盖为多波的曲面,如凌空展翅,技术水平及设施皆为一流。1997年香港回归,主权移交的典礼即是在此处进行。(15)赤鱲角新机场填海造地所建成,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