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知识点概括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2、义务教育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3、数学课程能够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4、数学课程应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5、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6、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7、数学的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8、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9、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10、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11、义务教育段的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12、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13、数学课程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14、“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15、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特别重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16、(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2)、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3)、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得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出物体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4)、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5)、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6)、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7)、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17、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18、数学课程总目标:(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四个方面的具体阐述A、知识技能①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技能;②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③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过程,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④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B、数学思考①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②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③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活动中,发展合理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④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C、问题解决①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②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③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④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D、情感态度①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③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④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⑤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19、教学中应当注意几个关系:(1)、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20、从“双基”到“四基”的原因:(1)、双基仅仅涉及“知识与技能”,新增的两条还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以前教师片面理解双基,新增的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体现以人为本,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3)、培养创新性人才不仅仅靠“知识与技能”,新增的数学思想和活动经验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一)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二)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1.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3.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三)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1.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2.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四)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六)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七)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1.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关系2.“预设”与“生成”的关系3.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4.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二、评价建议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数学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二)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三)情感态度的评价(四)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六)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七)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三、教材编写建议(一)教材编写应体现科学性(二)教材编写应体现整体性(三)教材内容的呈现应体现过程性(四)呈现内容的素材应贴近学生现实(五)教材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六)教材编写要体现可读性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如教科书、教师用书,教与学的辅助用书、教学挂图等;信息技术资源——如网络、数学软件、多媒体光盘等;社会教育资源——如教育与学科专家,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环境与工具——如日常生活环境中的数学信息,用于操作的学具或教具,数学实验室等;生成性资源——如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实录等。(一)文本资源(二)信息技术资源(三)社会教育资源(四)环境与工具(五)生成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