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后感解放南路小学崔玉杰这本书我读到了第三章“基于目标的教学过程设计”。每读一章都会有一次教学理念的触碰,每读一节都会一有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每读一个教学课例都会有一次亲临课堂的感觉。这段时间研读了本章的前两节“按先后顺序把句子写连贯”和“依据文本内容的表达练习设计和指导”,第三节是“围绕读写结合设计教学过程”。虽然三节并没有完全读完,但是从题目上就能看出编者是从低中高三个学段各选取了一节课作为范例,让我们明确各个年段该怎样围绕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关于目标,很多专家、特级教师都这样描述过: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作用;目标是一堂课的导航灯。这些观点都在强调目标的重要性,那么基于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反思我们走过的路,我们备过的课,大都犯了这样一个共性的问题——我们考虑得面面俱到,往往课时不够,学生厌烦,自己很累。正如书中磨课团队提到的“教朗读,从小学一年级教到六年级,许多学生的朗读水平仍然过不了关。教‘的、地、得’,尽管反复练习,不断训练,但学生就是学不会,许多学生到了高中甚至大学仍然不清楚。其他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以及修辞表达等都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像过电影似的,书中谈及的这些问题在我自己的教学中时常出现。我有的时候自认为总结的方法很有效,讲得很清楚,尤其是“的、地、得”的用法,几乎是每到涉及的句式就强调,但还是有学生掌握不好。这究竟是哪里出的问题呢?读过这两节之后,这个疑惑逐渐地解决了。我们的教学中缺少的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环节,也就是缺少语文技能训练的科学方法和程序。例如书中举的第一个课例,执教教师讲的是人教版二年级的一篇课文《称赞》。这位老师第一次备课试讲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了。我们在磨课试讲的时候或者正式赛课的时候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可是我们和书中的老师一样,都没有勇气打破常规,从语文单项技能的角度去考虑备课,而是一如既往地重复学生已经学过的内容。一节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这是我们每个小语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在专家团队的研磨下,这位老师把《称赞》这篇课文上成了本书中唯一的一堂鲜明的单项技能训练课。从这节课中,我明白了什么是语文技能。它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语文基本技能,主要是掌握字、词、句以及灵活运用的技能和相应的学习策略,大致相当于平时所说的语感,其特点是技能内在的规则和程序比较简单,能通过图式教学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并通过一定的变式训练达到自动化程度。另一种是语文高级技能,主要是表达方式和篇章学习中的分段、布局、选材、详略等读写策略,大致相当于文感,其特点是内在程序和规则比较复杂,不能在短时间内学会,需要通过各种不同样式的例文使学生逐渐形成相应的心理图式。《称赞》这个课例就让我弄清了什么是“连续句群”这个语文的基本技能,其特点是句子先后的顺序不可以调换。执教教师三次磨课,目标变得有梯度,更清晰,符合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训练的要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个课例是苏教版三年级的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从这个课例中,我又一次对“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关键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吴忠豪教授曾经指出:要想使中国语文教学有实质性的推进和突破,就必须: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并朝向“表达”;在教材编写上,变阅读本位的“阅读教材”为“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材”;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变“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新版的教材还没有完全走进学校,所以我们不能只指望它。只有在现有的教材上下功夫,变思想。在研读中我知道了三年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低潮期”,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加以关注。执教教师围绕文本内容的表达练习进行了非常大的调整。三次教学设计从目标定位上反映出语文教育观的巨大转变,从侧重课文内容教学转变为依托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完成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稿的教学流程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表达练习,把小骆驼的各种器官的用处叙述清楚”,教师课件出示“开头:沙漠旅行回来,小骆驼看着自己的脚掌说:。”学生先个人准备,然后教师评价交流。在这里教师充分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表达(至少三种以上),精心设计了引导过程。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有一两种预设,对于学情的分析和把控还是不到位,以至于在借班上课的时候会出现很多意外情况,令自己措手不及。两个课例都告诉我们一节好的语文课先要解决“教学生什么”的问题,然后再弄清“怎么教”的问题。对语言表达的训练要凸显学生的表达实践,从扶到放,分层练习,分层落实。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都要从解读文本做起,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文思考,确定目标和重难点。如果日常的语文教学都能这样落实,我想我们的语文教育观一定会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有人说,成长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需要经历蜕变的煎熬;我要说,成长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我喜欢听到自己成长拔节的声音.寒假里拜读了吴忠豪教授编写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理念上的冲击,更多的是对自己原有语文教学观念的打破。我享受这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快乐。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是《牡丹亭》中的爱情之言,而我对吴忠豪也要一往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