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一些问题,重形式,轻实质,其实效性得不到有效发挥。结合政治课教学实践,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关键词:合作学习问题设计评价策略合作常规合作技巧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多样化学习方式中最常见一种,它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小组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在我们听课时发现,进入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时,往往三五个学生围成一桌,讨论甚为激烈,气氛相当活跃,教师教得兴奋,学生学得有趣,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可喜局面,整个课堂都“活”了起来,似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肯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笔者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有时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设计不当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时没有过多的考虑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设计成小组讨论,导致有些问题过于简单(课本就能找到答案)。小组合作仅作为形式表现出来,表面热闹,徒有合作之形而无交流之神;有些老师在教学内容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老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由于问题设置不当,收效甚微。第二,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效率不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CooperativeLearningCenter)的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以及他人的学习。”注合作学习倡导“人人进步”的教学理念,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合作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一言不发,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有的小组成员互相注杨九俊《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16页。1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特别是学困生由于还没有养成预习新课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在新知识面前往往没有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而学优生由于基础较好,反应快,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已经明白就结束小组合作学习。对此,笔者在课堂上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后对两个班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合作效率不高(在随机调查的两个班级的108名学生中,有13人认为自己还没有认真思考,有49人已经发言,有73人认真听同学发言,有9人对别人的观点进行了评价,有27人认为小组合作对他的学习没有帮助)。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因此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第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合作乏术在合作学习小组刚组建时,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合作愿望,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则变得兴趣全无、应付了事。当然,其中原因很多,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合作技能,不懂得如何与人合作取得成功。如:因为陈述者的表达不甚明白,有一个学生对他说:“算了吧,你自己都不知道要讲些什么!”这样的行为会导致怎样的结果,我们可想而知,假如学生这样说:“你刚才说的我不太清楚,能不能请你再详细说明一下?”结果会是另外一种情况。在课后与学生个别谈话中,有的学生说别的同学经常会打断他的发言,让他觉得不能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说自己也思考过,但不知怎么表达;有的同学说我讲的时候有的同学根本就没有听,让他觉得很没面子,有的同学说当我指出别的同学的错误观点时,他不接受……,使得一部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往往因学生不懂合作技巧而难以产生合作行为。第四,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评价片面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以为……”,“我觉得……”,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这样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通常会严重地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可能发挥好“评价促发展”的功能。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第一,优化问题设计策略,激发学生合作兴趣1、适当选择学习时机。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条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要经常进行,但并非每堂必要。在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一般最多两个回合。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的“问题”,把具有开放性、创新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2这些问题可以是一定的时政性材料或是现实生活的背景,并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目标指向,它们没有书本上的现成答案,它力求使学生在学习中去探索,因而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得到解决,这样会把学生带入一种崭新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情景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笔者在讲授《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教学过程中,请每组学生收集一个当地消费者权益受损的典型材料,并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小品。由学生扮演消费者、经营者、生产者、消协工作人员、工商管理人员、法官等角色,展开讨论,模拟应对。他们身临其境体会作为消费者权益及保护措施。学生选取的材料都源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3、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原则。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四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象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问题设计具有梯度,符合学生思维习惯。例如:高三政治复习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大社会热点,笔者设置了这么一些问题:(1)阅读《时事》等有关材料,回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2)从经济学角度看,我国为何要构建和谐社会;(3)用政治常识分析如何构建和谐社会;(4)如何从哲学角度来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举措;(5)作为一个公民,你准备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些什么?这样,学生从政治、经济、哲学、自身的角度,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认知角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比较全面理解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第二,建立有序合作常规,提高学生合作程度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对于教学来讲,合作学习的假定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因此,必须要建立有序、合理的合作常规,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合作的程度。1、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三是小组成员就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发展的机会。2、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因此,在小组内应做好具体的分工,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成员有序地开展活动,教师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3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3、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1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小组内异质同学在交流中获得认知,人人尝试成功喜悦。如果处理不好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不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为此,教师要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讨论时,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最后要求他们认真仔细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教师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教师指导时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思维状况,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第三,指导必要合作技巧,形成学生合作行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内容不但要自我解读、自我理解,而且要学会表述、学会倾听、学会询问、学会赞扬、学会支持、学会说服和学会采纳等等,这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合作互助意识和较高的学习与交往的合作技能。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就无法有效地合作学习,甚至无法合作学习。正因为如此,国外研究合作学习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合作技巧的指导工作。约翰逊兄弟认为,教师“不能只是把学生放到一起,然后告诉他们要合作”,应当“在适当的人际交往及小组合作技巧方面指导学生”,本尼特和笃安内认为“学生需要有在社会背景下合作工作意味着什么的意识,需要学习这样做的技巧”,“合作技巧需要直接授予。”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尤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学生倾听行为的培养。指导学生专心听别人发言,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要求他们边听边想,记住要点,并考虑这个发言有没有道理,尊重别人的发言,要求学生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有不同意见等别人讲完后再提出来。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先准备后发言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发言前认真思考,能够围绕中心有条理的表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阐述自己的思想时,能借助解释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意思,指导学生运用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图示或者表演等辅助手段强化口语效果。3、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求助”和“帮助”行为。要求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向同学请教,学会对别人的意见表示支持,并能进一步扩充,向别人提供热情、耐心、有价值的帮助。4、注意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地向对方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鼓励学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能够支持与自己意见不同或相反的同学的正确认识。5、对学生进行合作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