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2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策略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的控制3我国疾病防制现状目前我国传染性疾病流行及防制情况呈现以下特点:一些曾经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得到了基本控制;一些曾经基本上销声匿迹的传染病卷土重来对抗生素耐药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日益增多未被有效控制的传染病在我国的发病与流行状况依然严峻;新的传染性疾病陆续出现生物恐怖事件的发生4我国疾病防制现状影响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正在逐步上升5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策略预防为主预防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发展三级预防保健网,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建立疾病监测系统,加强国际合作6传染病的预防指在尚未出现疫情前,针对可能受病原体威胁的人群采取措施,或者针对可能存在病原体的环境、媒介昆虫、动物所采取的措施。改善卫生条件健康教育免疫预防国境卫生检疫7国境卫生检疫为了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入和国内传出,在一个国家国际通航的港口、机场、陆地边境和国界江河口岸设立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对进出国境人员、交通工具、货物、行李和邮件等实施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8我国规定检疫的传染病鼠疫、霍乱、黄热病若发现检疫传染病的感染者,应立即将其隔离,并进行治疗,直至消除传播危险。入境者必须填写健康申请卡,如发现患有麻风、艾滋病(包括HIV携带者)、性病、开放性结核、精神病患者应阻止其入境。来自国外的交通工具都应接受检查9传染病的控制疫情管理防疫措施10疫情管理疫情报告报告种类:甲、乙、丙三类,共37种责任报告人: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报告时限:11对传染源的措施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原携带者:做好登记并进行管理,指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接触者:检疫,期限在最长潜伏期内。动物传染源:12对传播途径的措施主要针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所采取的措施消毒: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13对易感者的措施免疫预防:当发生传染病时,被动免疫是保护易感者的有效措施。如注射胎盘球蛋白或丙种球蛋白。药物预防个人防护14免疫预防计划免疫扩大免疫规划15计划免疫及其评价计划免疫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预防措施,它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或最终消灭针对性疾病的目的。1617扩大免疫规划坚持免疫方法与流行病学监督计划结合,防制天花、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等传染病。其中心内容,一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覆盖面,使每一个儿童在出生后都有获得免疫接种的机会,二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疫苗种类。18预防接种利用生物制品将抗原或抗体注入机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保护易感人群,以预防传染病。它是预防、控制、甚至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是实施计划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19预防接种的种类及其生物制品人工自动免疫: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口服、注射等)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种类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类毒素、多联多价疫苗20人工被动免疫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其制剂注入机体,使机体立即获得现成抗体而受到保护。种类:免疫血清、丙种球蛋白被动自动免疫21计划免疫监测与评价疫苗安全性免疫学效果流行病学效果计划免疫工作考核建卡率、接种率、四苗覆盖率、冷链设备完好率疾病监测(surveillanceofdisease)23疾病监测是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及时反馈,以便于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又称流行病学监测,公共卫生监测。疾病监测24目的:了解疾病模式,确定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发现异常情况,查明原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测疾病流行,估计卫生服务需求确定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评价干预效果通过疾病监测可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趋势,以此来客观地评价干预策略及措施的效果。疾病监测25疾病监测的种类传染病监测非传染病监测危险因素监测其它卫生问题的监测疾病监测26WHO将疟疾、流感、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列为国际监测的传染病。我国根据情况又增加了登革热。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卫生部已把艾滋病列为国境检疫监测的传染病。疾病监测27传染病监测的主要内容收集人口学资料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及其分布人群的免疫水平病原体的型别、毒力和耐药性动物宿主和媒介昆虫,其种类、分布等评价防疫措施和效果研究流行因素和流行规律预测疫情疾病监测28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高血压、出生缺陷等非传染病开展了监测。疾病监测29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危险因素,特别是行为危险因素的监测作为疾病监测的一个组成部分1984年美国CDC建立了BRFSS,到1990年全国各州均加入该系统按月收集与慢性病、伤害和可预防传染病有关的资料(吸烟、饮酒、使用汽车安全带、合理营养、体力活动、利用疾病筛检服务等)。疾病监测30我国1995年开始,覆盖60个区县的城市居民。我国对性病艾滋病的监测也包括了行为危险因素的内容,由此确定了性乱和吸毒人群的重点干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疾病监测31营养监测环境监测学校卫生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计划生育监测医学气象监测环境、水质监测等等疾病监测32公共卫生监测的程序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信息反馈利用信息疾病监测33收集资料人口学资料疾病发病或死亡资料实验室检测资料危险因素调查资料干预措施记录专题调查记录其他有关资料疾病监测34分析资料原始资料的核对、整理利用统计学技术把各种数据转变成有关的指标解释这些指标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疾病监测35信息反馈纵向反馈向上反馈给卫生行政部门及其领导,向下反馈给下级监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横向反馈反馈给有关的医疗机构及其专家,反馈给社区及其居民反馈时应视对象不同而提供相应的信息疾病监测36利用信息通过监测获得的信息可以用来描述卫生问题的分布特征、确定流行的存在、预测流行的趋势、评价干预的效果,为开展公共卫生活动提供决策的依据。疾病监测37公共卫生监测的方法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常规报告哨点监测监测病例的定义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静态人群和动态人群无关联监测记录联接保密制度38被动监测下级单位按照常规向上级单位报告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受,称为被动监测(passivesurveillance)。各国常规法定管理传染病报告属于被动监测的范畴。疾病监测39疾病监测主动监测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专门调查或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调查收集资料,称为主动监测(activesurveillance)。我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开展的传染病漏报调查,以及按照统一要求对某些传染病、非传染病以及某些疾病的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均属主动监测的范畴。40哨点监测某个特定的人群,即能灵敏反映总人群某种疾病流行状况的有代表人群组作为哨点人群。对哨点人群用统一的内容和方法开展的监测,称为哨点监测(sentinelsurveillance)。疾病监测41无关联匿名监测指利用为其它目的所收集的资料,在不识别个人身份的情况下开展监测,称为无关联匿名监测(unrelatedsurveillance)。监测目的不是为了发现病例,而仅仅是了解人群中疾病(或其他卫生问题)的流行状况。疾病监测42记录联接把两个来源不同的资料联接起来进行分析,组成一个新的信息的过程,称为记录联接(recordlinkage)。疾病监测43疾病监测监测的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动态人群和静态人群保密制度疾病监测44监测系统全国法定管理传染病报告系统全国疾病监测点监测系统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对医院内感染、病原菌耐药、出生缺陷等进行监测的系统。单病监测系统疾病监测45疾病监测系统评估灵敏度(sensitivity)及时性(timeliness)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简单性(simplicity)灵活性(flexibi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阳性预测值(positivepredictivevalue)疾病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