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目录1城市绿地系统2城市绿地系统相关理论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案例4Logo城市绿地城市绿地概念•《园林基本术语标准》将城市绿地界定为: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广义的城市绿地是指被人工植被覆盖的土地、空旷地、水体和天然植被覆盖的山地、丘陵、水体、旷野等空旷地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定义城市绿地为:“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2)。•综合以上各定义,可以认为:城市绿地是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保持着自然景观,或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构成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它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具有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功能。城市绿地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湿地、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Logo城市绿地城市绿地分类•目前我国城市绿地的分类方法很多,而根据2002年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将城市绿地分为:①公园绿地(综合公园、全市性公园、区域性公园、社区公园、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专类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其他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②生产绿地(苗圃、花圃、草圃);③防护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④附属绿地(居住绿地、公共设施绿地、工业绿地、仓库绿地、对外交通绿地、道路绿地、市政设施绿地、特殊绿地);⑤其它绿地(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Logo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的功能•城市绿地的景观功能(1)、美化市容城市中的道路、广场绿化对与市容面貌影响很大,园林绿地能够美化市容,绿地掩饰了裸露的地面,遮挡有碍观瞻的景象,使城市面貌更加整洁、生动。(2)、增加艺术效果园林植物花叶的不同形态、色彩丰富着城市建筑群体轮廓线,烘托着城市景观,增加了艺术效果,达到城市环境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城市绿地系统从本质上讲,更具有开辟空间的内涵。城市绿地开放空间与古建筑、文物结合在一起,既保护了城市的历史景观,又丰富了绿地开放空间的文化内涵,城市绿地可美化市容市貌,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起来。(3)、参与城市景观意象组成绿地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通道、边界、区域、节点、标志五个方面来看,城市绿地中的景观道路、滨水绿化、区域公园、重点绿地、标志性景观绿地等无疑对城市意象景观影响重大。Logo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1)、调节城市居住小气候(2)、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植物通;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吸收粉尘;杀菌作用;减弱噪声;保持水土;净化水体,改善土壤(3)、保持生物多样性•城市绿地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人类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类向往自然和寻求安全的本能,而人类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具有交往和精神的需求,从而决定了城市必须具有最大限度满足人类享受自然和精神生活双重欲望的功能。城市中的各种绿地,都为市民提供了开展各类户外休闲和交往活动的空间,不但增进了人与自然融合,还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理解,促进社会融合。同时城市绿地还可以构成城市景观自然部分,并以其丰富的形态和季节的变化不断地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成为紧张城市生活中人们的心里调节剂。Logo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城市各类绿地组成的,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廊道和大型绿地构成的空间系统被称为城市的绿地系统。•广义的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城市绿地和水系,即城市范围内一切人工的、半自然的以及自然的植被、水体、河湖、湿地。狭义的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绿地构成的空间系统。•根据上述解释,可将城市绿地系统定义为在城市空间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式,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的城市空间系统。当城市绿地系统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动态稳定性、多功能性、地域性的特征时,才能具备其系统的功能。•良好的城市绿地系统的形成在城市的景观风貌建设和提供生态服务功能方面,以及引导城市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Logo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与用地规划、道路系统规划相并列的一项重要的规划内容,也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项转也规划,其规划成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以落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仅反映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中绿地的分布状况、数量指标、绿地性质和各类绿地间的有机联系,而且要体现在市域大环境下的绿地体系。它包括绿地结构、绿地分类、绿地布局、指标体系、绿化配置、绿地景观和近期建设等规划内容,并应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城市绿地系统的主要任务:①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要求,确定城市绿化建设个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②研究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的相互关系,结合城市自然地貌,统筹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③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合理确定各类城市绿地的总体关系;④统筹安排各类城市绿地、分别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和发展指标;⑤城市绿化树种规划⑥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保护措施;⑦城市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现状的统筹安排;⑧制定分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规划的具体项目和重点项目,提出建设规模和投资估算等;⑨从政策、法规、行政、技术经济等方面,提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细则;⑩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图纸和文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则•整体性原则城市绿地之所以形成系统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是因为将城市绿地各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具有明显的优势,即“整体大于其各个孤立部分之和”。因此无论哪类绿地的布局和建设都不可能、也不应该独立存在,而是应该将其放到整体的建设背景之内,统筹安排,同一布局。•结构性原则城市绿地在如此大的宏观范围内的建设,要求建立内部各种要素与层次之间的结构关系,以这种结构方式对系统整体的形成作用和影响。也就是说,在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时候,通过整合各类绿地的空间、数量等结构关系,来强化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生态优先原则生态优先的原则是所有规划必须遵从的重要原则,其根本方法就是将自然过程与规划内容相结合,以土地的生态适宜性分析为切入点进行规划,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对自然的尊重,使生态优先从空洞的口号变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组织•因地制宜,结合河湖山川自然环境绿地是改善城市环境、调节小气候和构成游憩游乐场所的重要空间,应均衡分布在城市各功能组成要素之中,并尽可能与郊区大片绿地(或农田)相连接,与江河湖海水系相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绿地体系,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地环境,充分发挥绿地在总体布局中的功能作用。•均衡分布,有机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绿地要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分布要兼顾共享、均衡和就近分布的原则。在城市总体布局中,既要考虑在市区内设置供居民休憩与游乐的场所,也要考虑在市郊独立地段建立营地或设施,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短期休憩与游乐活动。布置在市区内的一般以综合性公园的形式,布置在市郊的则多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夏令营地和大型游乐场地。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城市绿地空间布局通常有散点布局、线性布局、环状布局、放射形布局和网状布局等形式。为实现城市绿地的生态和社会经济功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往往综合采用以上布局方式。以上海市总体规划为例,其绿地系统规划采用的就是“环、楔、廊、园、林”复合式结构布局,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配置规律,形成完善的绿地网络系统,在充分保证实现城市绿地各项功能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规律,将城市绿地的服务功能最大化。Logo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相关理论城市规划理论分析城市与绿地的建设规律和规范要求,通过合理配置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合理布置城市中的绿地空间分布。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其中发生着一系列生态过程,从空间上可分为垂直生态过程和水平生态过程。垂直生态过程,是从地质—水文—土壤—植被—动物—人类活动这样某个单元之内的生态过程研究入手,研究景观元素分布及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美国的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从土地适应性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规划方法论和技术,即叠加技术,将景观的垂直过程与景观规划设计结合了起来。水平生态过程,是把“斑块—廊道—基质”作为分析任何一种景观的模式。要求在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中强调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其中主要的联系纽带就是廊道因素。景观生态学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就是要按照垂直生态过程的思路分析生态特征、地质地貌选择适宜的地段作为斑块、廊道、基质,同时还要按照水平生态过程的思路运用廊道保持斑块——斑块、斑块——廊道、斑块——基质之间的联系性,以构成连续的、与城市自然生态有机结合的各层次城市绿地系统。Logo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相关理论游憩行为理论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和人类的游憩行为息息相关,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规划设计宜人舒适的环境景观。在构建城市绿地系统的层次,人类游憩行为的取向影响了各类绿地的分布需求,即一定区域范围内绿地系统的布局和游憩活动内容的安排要符合人类行动心理的需求,建立一整套满足不同类型游憩活动内容的游憩空间体系。这是宏观区域范围内构建绿地系统的重要内容,也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建设绿地系统的新思路。环境规划学理论人类活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克服过度和盲目的社会经济活动,依据有限的环境资源及其承载能力,对自身的经济社会活动进行约束,协调人类环境和发展和关系,环境规划学就是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而产生。无论是城市规划、景观规划还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其规划目标之一都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他们都与环境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环境科学中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有助于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的内容更有效地在保护环境中发挥作用。植物群落学绿地的主要构成要素——植被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域条件,如土壤、气候和动物等,最制备的分布和丰度有明确的影响。不同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稳定性、生产力朝着相对稳定的顶级方向发展,越趋向顶级,植物的组成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高,可根据顶极理论创造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应的顶极植物群落。这就是植被演替的顶极群落理论。根据植物群落学的理论,可以指导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过程中,以地域条件为基础条件,规划布置适宜当地立地条件的植物群落类型,并积极地塑造可促进植物演替的环境条件,以形成不同的景观,同时满足不同的生态功能,并借此指导城市绿地的建设实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相关理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关系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内容是以人类的活动为中心,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的休憩行为和人类活动绿地选择三个角度出发对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环境规划学、游憩行为学和景观生态学三个当面的理论知识,并加入城市规划学和植物群落学的指示深化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内容,使其能够在建设落实的目标进一步靠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案例——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以及《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规划原则:1、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2、系统性原则:增强绿化系统功能,完善绿地类型和布局。3、多样性原则: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层次、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