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绪论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二章:环境知觉第三章:环境认知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七章:城市环境的体验和认知第八章:场所的评价意象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相关讨论第十一章:建筑环境与行为课程内容绪论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二章:环境知觉第三章:环境认知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七章:城市环境的体验和认知第八章:场所的评价意象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相关讨论第十一章:建筑环境与行为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空间行为”研究空间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着重研究人使用空间的情况,尤其关注人在进行社会交往时空间行为的固有方式。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等概念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是这一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010302主要内容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私密性领域性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一、个人空间(一)个人空间的度量1、模拟研究:被试者按自己想法摆放人物剪纸图形2、实验室研究:被试者从八个方向接近三个不同对象3、现场研究:观察陌生人、熟人之间的距离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一、个人空间(二)个人空间的功能个人空间是一个针对来自情绪和身体两方面潜在危险的缓冲区,起着自我保护作用:避免接受过多刺激,防止应激造成的过度唤醒,弥补私密性的不足,防止身体受到他人的攻击。别过来,让我静一静!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一、个人空间(三)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1、被入侵者的反应入侵者的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社会地位都影响着被入侵者的反应。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一、个人空间(三)对侵犯个人空间的反应2、入侵者的反应(1)入侵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同样被别人侵犯,所以入侵者自己也会感觉不自在。(2)人们忌讳穿越正在交谈的两人所形成的空间,尤其是男女交谈的“双人空间”。(3)人们不愿入侵正相互交谈的群体成员的个人空间,更不愿意侵犯社会地位较高者的群体空间。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一、个人空间(四)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1、情绪焦虑的、感到社会情境对自己有威胁的人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2、人格(等于性格+气质+能力)研究显示,外控者、自尊心弱的人、不合群者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具有暴力倾向的囚犯所需个人空间约为正常人的3倍。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一、个人空间(四)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3、年龄儿童越小,偏爱的人际距离越小;青春期与成人标准几乎相同;到了老年,人际距离出现向儿童期回归的倾向。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一、个人空间(四)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5、环境因素人们感到便于疏散时,有较强的控制感,因而满足于较小的个人空间。与顶棚较高的房间想比,人们在顶棚较低的房间中需要更大的个人空间。个人空间随房间尺寸的减小而增大,随房间增大而减小。在房间中设置隔断可减少人多时的空间侵犯感,目前各大城市的“胶囊旅馆”悄然兴起,成为许多单身客的最爱。该照片里涉及到哪几种人际距离?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二、人际距离据人类学家霍尔的研究,分为: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共距离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二、人际距离(一)密切距离1、标准:0-0.45m2、交往方式:触觉3、出现:夫妻、情侣、亲子间的爱抚、安慰等对立双方的争执、摔跤、格斗等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二、人际距离(二)个人距离1、标准:0.45-1.20m(“一臂长”)2、交往方式:交谈、握手3、出现:同事、熟人、亲属、师生、密友间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二、人际距离(三)社会距离1、标准:1.20-3.60m2、交往方式:打招呼、围观3、出现:非个人的事务性接触观察发现,即使熟人在这一距离出现,坐着工作的人不打招呼继续工作也不算失礼;反之,若小于这一距离,即使陌生人出现,坐着工作的人也不得不打招呼问询。这一点对于室内设计、家具布置以及公共场所的服务待客都有参考价值。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二、人际距离(四)公共距离1、标准:3.60-7.60m2、交往方式:演员或政治家与公众正规接触3、出现:讲课、讲座、演讲、表演等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密切距离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二、人际距离注意:1、人类的空间行为具有某些共性,也存在跨文化的差异地中海文化(法国、阿拉伯、南欧、拉美)喜近距离甚至频繁身体和目光接触,而北美、北欧文化则相反。2、同气相求:感觉彼此相似会使人们彼此靠近3、无论多么亲密的人之间,零距离或近距离接触也只能是偶尔的事,心理距离也同理。经常保持适当距离,是维持亲情、友情、爱情和谐的必要条件。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三、人际空间定位(一)个人交往时的座位选择1、一般朋友:角对角。2、竞争者:面对面3、合作者:肩并肩自助餐厅中,多数人不愿选择陌生人对面的空座位,即使在就餐高峰,有的人宁愿等待,也要避免与陌生人近距离、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尴尬局面。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三、人际空间定位(二)公共场合中的座位尊卑古今中外的人际交往中,个人的相对位置还常与其权力和地位相对应。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三、人际空间定位(三)正式会议上的座位排列国际会议上,位置不仅代表个人地位,还象征国家权力和尊严。1959年苏联和西方在讨论德国前途的会议上,就座位安排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直到1年后用一个直径8米的圆桌开会,协议才达成。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三、人际空间定位(三)正式会议上的座位排列每次联合国会议开始前,都将所有成员国国名写在卡片上,装入盒子,然后从中抽出一张,该国代表便在第一排第一号就座,其余国家代表则在第一号座位后按英文字母顺序依次入座。不同阶层的会议,其座位安排因文化、地区或国家而异。英国议会最早在天主教堂召开,其议会设计深受教堂影响:座位井井有条、周围高中间低,该盆地式布局带有一定正规性和神圣性。法国议会最早在剧场中开会,代表或议员坐观众席,发言者站在舞台上。当今的法国议会虽然也受教堂的影响,但更多体现的是歌剧院的风格而仍保留了这一布局传统。台湾虽然吸取了法国的议会风格,但主席台更低,离议员座位也更近。人人都想当主席,人人都想抢话筒,为议员间上演“全武行”提供了方便。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四、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一)个人空间的应用主要用于坐具布置。城市外部空间中,为保持个人空间,逗留者一般坐转角、端部等处,而长时间占用者则偏爱长座椅中间。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四、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一)个人空间的应用主要用于坐具布置。带有凹凸转角的坐具、如L形座椅、花池,还有木石材质的宽栏杆特别吸引人们就座、进餐、角对角交谈。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四、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一)个人空间的应用主要用于坐具布置。无论男女,老年人的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都有减小的倾向,一般并不忌讳夹坐在同类群体中间,即使相互并不熟悉,也不会计较。因此易形成老年人排排坐在公园聊天、看街的场景。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四、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二)人际距离可作为家居布置、室内尺度和园林小品的设计依据。总的原则:自由的布置引发自由的交往,正规的布置适合正规的场合。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四、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二)人际距离人际距离还可以加以引申,应用于景观设计和街道设计。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把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与人际距离作了类比。建筑物之间的距离:D较高建筑物高度:HDH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D:H<1二者产生接近感DHHDD:H>1二者产生远离感D:H>4建筑物之间影响很小,基本可以不加考虑HD不同风格的建筑景观需要远离以保持环境协调时,也可参考这一数值,并同时考虑特殊观察视点和视觉走廊的影响。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在观赏雕像、独立式小品、古树名木、标志式建筑时,观赏距离与被观赏对象的高度之比也可以参照社会距离(1.2m-3.6m)和公共距离(3.6m-7.6m)。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要看清对象及其环境时,D:H宜在3~4。上海东方明珠塔高468米,与其一江之隔的外滩与其相距约1.3米,比例接近3,也正因此在外滩能一览上海标志性建筑。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实践证明,只要看清对象本身,比值接近2。人民英雄纪念碑高37.94米,拍照位置距纪念碑目测约70米,能够在平视的情况下看清纪念碑,但并不能将其周围的情况一览无余。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要造成高山仰止顶礼膜拜的效果时,还可迫使人不得不近距离仰观高大的对象。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千手观音雍和宫万福阁迈达拉弥勒大佛由整根白檀木雕成。通高26米,8米埋地下,地上18米。从万福阁大门进入,距离大佛像仅4米左右,D:H远远小于1,给人以极近距离感,使得人们不得不产生高山仰止膜拜的姿态。为了产生繁华热闹的气氛,商业步行街临街建筑必须相对呼应,行人之间、行人和商店之间也必须相互视觉和听觉涉及;街面宽度和临街建筑的高度以接近为好,比值至少不应大于2,过大则与车水马龙的交通干道无异。010302主要内容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私密性领域性第二节私密性一、私密性的定义可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退缩和信息控制。1、退缩:独处、与世隔绝2、信息控制:匿名、隐瞒减少交往第二节私密性二、私密性的功能1、有助于建立自我认同感2、有助于个人建立和保持自律善于交往是一种能力,耐得住寂寞也是一种能力。个人信息过分暴露,尤其是视觉暴露,会使人感到私密性遭受侵犯而产生失去控制的消极情绪。第二节私密性三、私密性与环境设计1、私密性的重要作用保证居家生活的和谐与宁静,提高集体宿舍居住人员的满意程度,减少监狱暴力行为,改进居住场所中的工作和学习效率等。居家生活中的私密性尤其重要。理想的住宅应使每个家庭成员都具有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包括贮存空间)第二节私密性三、私密性与环境设计2、缺乏私密性的后果研究发现,因非学业原因退学的学生把“缺乏私密性”作为退学的原因之一引发邻里不满甚至是冲突。第二节私密性三、私密性与环境设计3、满足私密性的措施(1)减少或隔绝视听干扰(2)合理选址,避开不良周围环境(如高楼俯视和噪声源)(3)妥善布局:内外有别、动静分区、减少过往人流干扰(4)设置屏蔽,阻断他人视线(5)加强隔声措施010302主要内容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私密性领域性第三节领域性一、领域和领域性1、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2、领域性是所有高等动物的天性。地震灾民被安置在体育馆避难,但一旦有了条件,开敞的大空间就会被分成许多独立的小隔间为什么许多大学生喜欢在宿舍床位上安装床帘?第三节领域性二、领域的类型(一)主要领域使用者使用时间最多、控制感最强的场所,包括家、办公室等对使用者来说最重要的场所。主要领域为个人或群体独占和专用,并得到明确公认和法律保护。(二)次要领域属半公共性质,如住宅前的街道、公用楼梯、房前屋后的空地。第三节领域性二、领域的类型(三)公共领域可供任何人暂时和临时使用的场所。若其频繁被同一个人或同一群体使用,其最终可能会变为次要领域。篮球场地属于大家打篮球长期专用的公共领域,一旦被广场舞大军占领,则引发不愉快反应甚至冲突。第三节领域性三、领域的功能(一)认知和社会功能1、帮助使用者确定在不同领域适合安排哪些活动,会遇到什么人,有利于安排自己的生活。2、领域肯定占用者的身份,确认其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所谓豪宅,总要在入口、会所、景观和物业上大做文章,以显示自身的华贵和非凡。政府大楼,总要配上大广场、大台阶和大喷泉,连小小的县政府也要把办公楼盖成“小天安门”。许多村庄纷纷在村口建起豪华牌坊,理直气壮地刻上村庄的名字,明确的领域标识也肯定了占有成员从属同一空间范围的认同感,进而促使成员积极参与该领域的管理、防卫和发展。第三节领域性三、领域的功能(二)领域性与控制感形成领域能增加占用者对环境的控制感。允许个人对自己的领域人格化,如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加以装饰,增加对个人有意义的饰物,选择自己喜欢的色彩等,都会提高使用者的满意度,增强归属感。在一些没有明确领域感的地方则可能造成两种后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