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主讲教师:袁老师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影视与艺术设计学院中国·唐山课程内容绪论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二章:环境知觉第三章:环境认知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七章:城市环境的体验和认知第八章:场所的评价意象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相关讨论第十一章:建筑环境与行为课程内容绪论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二章:环境知觉第三章:环境认知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七章:城市环境的体验和认知第八章:场所的评价意象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相关讨论第十一章:建筑环境与行为第二章环境知觉主要内容格式塔知觉理论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概率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基于多学科研究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一)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1、兴起时间:1912年兴起于德国2、代表人物:魏特海默、考夫卡、科勒3、产生条件:(1)20世纪初,德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倾向于整体性研究(2)哲学:必须通过先验才能认识现象(3)物理学:抛弃机械观点,采取“场”的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二)学派的建立1910年,魏特海默、考夫卡、科勒等在实验中映示了一些“似动”现象,随研究的深入逐步建立该学派。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以往的心理学理论强调知觉是个感觉元素的集合,无法对这类现象作出解释。魏特海默认为,这种似动现象不是某些感觉元素的总和,而是所感知到的一种运动整体,一种格式塔。他们以研究人对图形的知觉为契机,扩展研究领域,最终形成了格式塔心理学派。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两可图形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三)格式塔的含义德语“格式塔”,指形式或图形,后引申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通体相关的完整现象。完整现象具有其本身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其特性又不包含于任何元素之中。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二、基本观点(一)知觉的整体性(二)同型论物理、生理、心理现象都具有同样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对应关系。当人感知到对方就是自己喜欢的人时,其脑内也会存在与对方的容貌、身材、举止相对应的区域。“相对应”是理解同型的关键,即特定的物理现象会引起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现象。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二、基本观点(三)场作用力当人感知到不同的形式时,会在物理力的诱导下对应产生不同的心理力。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现实生活中,人总是企图在知觉范围内对感知对象加以组织和秩序化,从而增强对环境的体验、理解和适应。(一)图形与背景在一定的场内,我们总是有选择地感知一定对象,而不是明显感知其中所有对象——突显者为图形,衬托者为背景,俗称“图地之分”。丹麦学者鲁宾早在1915年就注意到这种现象,绘制了著名的两可图形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一)图形与背景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1)图形清晰明确(2)图形是被包围的较小对象(3)图地关系可以互换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一)图形与背景2、图地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地之分,有助于突出景观河建筑的主题。注意:缺乏图地之分易造成视觉混乱,但有时却能形成一种万紫千红、琳琅满目、喜气洋洋、熙熙攘攘的特殊氛围;或者创造出雾里看花、花间隐榭的朦胧美。实际设计中要根据目的灵活运用。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二)群化原则格式塔心理学:当我们自然而然进行观察时,知觉具有控制多个刺激,使它们形成有机整体的倾向。这种使多个刺激被感知为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通常称为“群化原则”。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二)群化原则1、邻近原则: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夜空中的星座,就比其他散乱的星星易被感知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二)群化原则2、相似原则: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上海城隍庙商业区各建筑尽管高矮大小各异,但由于材料、质感、色彩、形状相似,以及在空间上相互靠近,给人以强烈的整体感,与周边繁华的现代化大都市景观自然区分。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二)群化原则3、连续原则: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排列成“心”形的儿童被看作是一个心形图形而不是多少个儿童。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二)群化原则4、封闭原则:按一个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作成一个完整图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轮廓并未完成,而人们仍然能将其辨识。因此,在设计中,相互有围合倾向的建筑,所围合的空间往往会给人以较强的领域感。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三)简化原则1、良好完形原则:按一个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作成一个完整图形。一个直角梯形加一条对角线,仍被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梯形。将12个小圆排成一个椭圆,外加的一个同样的小圆,无论后者与椭圆中任一个小圆怎样靠近,仍被感知为不属于椭圆整体而成为多余的另类。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三)简化原则2、简洁原则:是良好完形原则的深化,知觉在组织空间位置相邻的视觉刺激时,具有使对象尽可能简单的倾向。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提示:格式塔组织原则的局限性1、用途的局限主要用于二维几何图形和视点静止的三维景观,有时难以对真实环境中的视知觉作出满意的解释。2、忽视后天经验及文化影响由于过分强调直觉,上述原则往往忽视后天经验和文化的影响,因而也难以解释个人和人群的知觉差异。主要内容格式塔知觉理论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概率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基于多学科研究缪勒·莱尔错觉下图中哪一条水平直线更长一些?第二节概率知觉理论基本观点观点1:环境提供给我们的感觉信息从来都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环境特性。由布伦斯维克提出,弥补了格式塔知觉理论所强调的视知觉的直觉作用。观点2:“我们每个人所了解的世界多半是根据我们与环境交往的经验而创造的世界”(IttelsonandKilpalrick,1952)。每个人头脑中都装着一个世界,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了解别人的世界,也不可能把自己的世界完全装入别人的头脑。主要内容格式塔知觉理论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概率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基于多学科研究第三节生态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一)环境的提供发现和利用环境的功能特性满足自己的需要。人在观察时,“看到的东西怎么样?”无关紧要,重要的是“看到了什么?”当柴烧?作拐杖?防身武器?生态观点:知觉是某一环境向感知者呈现自身功能特性的过程。第三节生态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二)知觉反应的先天本能很多感觉、知觉反应技能是机体在环境中进化适应的结果,不需要学习。视觉悬崖实验(埃莉诺·吉布森,1961)第三节生态知觉理论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满眼的绿澄澈的海水、随风舞动的椰林、银色无暇的沙滩,不禁让人想到政府的一句环保宣传语“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旅游收入,就是马尔代夫的命!“我要去西藏!我要去西藏!仰望生死两茫茫……”姹紫嫣红的花海,带你进入童话般的世界除了自然风景,形形色色的果实也是人类天生的最爱第三节生态知觉理论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一)愉悦自然风光对病人具有康复作用。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风光可能在我们心灵深处留下了痕迹,使我们对孕育生命的原始自然生态保留着天生的亲和性。引发怀古、怀旧、回忆、反思的历史遗迹,也同样起到镇静剂的作用。“创新庵不若修古庙”——清·涨潮第三节生态知觉理论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二)恐惧动物界对某些刺激表现出天生的厌恶甚至恐惧。1、觉察到被眼睛盯着会产生恐惧研究发现,猩猩玩耍时总是躲避着带有眼睛的玩具。当蝴蝶或飞蛾发觉捕食的鸟儿来临,会先装死,然后突然展开带有眼状斑纹的翅膀吓退捕食者。第三节生态知觉理论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二)恐惧动物界对某些刺激表现出天生的厌恶甚至恐惧。2、人类及灵长类动物对豹子、蛇、蜘蛛的外形或体纹具有天生的警觉和畏惧反应。第三节生态知觉理论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三)审美倾向令人愉悦的自然客体对人的审美倾向有着直接影响。同时,令人敬畏的对象还间接酿成了威严和敬畏有关的审美倾向。蛇皮花纹常被教堂、宫殿作装饰素材,既烘托宗教、皇权的神秘色彩,又昭示着场所的神圣。豹子皮常被土著头领用作装饰。虎皮常被军阀和豪强垫在座下。第三节生态知觉理论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四)信息控制无论谋生还是躲避危险,都不能失去对外界的控制,否则会产生恐惧感。办公室隔墙为何建成玻璃的?为什么老员工不会选择该办公位?为什么皇帝宝座后会有屏风?为什么上至皇宫下到民居,都要设置碍眼的一道墙?第三节生态知觉理论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四)信息控制人们最喜欢正面视野开阔,背后(最好也包括左右)有安全庇护和坚实依靠的环境。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般人可以通过最重要的感觉渠道——视觉迅速获得丰富的信息,同时又避免过于暴露自己的信息而在感觉监视最差的背后遭受袭击。第三节生态知觉理论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特定环境的物质特征一旦向使用者展示了其外在显现的功能,使用者敏感的生态知觉能迅速发现该环境的潜在功能,并利用这些功能,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常见的潜在功能:可爬、可坐、可躺、可骑等。而这些行为在现实中往往不被允许,属不文明行为。可爬:爬树似乎比赏花更能唤起对远祖巢居生活的潜在记忆。可坐:石龟的背、卧石顶部成为游玩劳累时的天然歇脚处可躺:公园、景区的长条平台成为人们躺卧的天然床铺。可骑:公园、景区的石马成为游人体验骑马乐趣的天然玩具。儿童在发现环境设施潜在功能方面往往比成年人敏感许多。儿童的敏感也往往成为其意外伤害甚至死亡的祸根!重要提示:环境设计人员应富有人文关怀,要充分重视生态知觉,尤其要避免环境潜在功能的不利作用。上海三林某菜市场上海标志对于同一环境,居民体验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因而更习惯生态知觉和概率判断,即更关心环境的功能意义。而艺术家和观光客一般只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因而更习惯于格式塔知觉,即更关心眼前画面或照片的美,即审美价值。第三节生态知觉理论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人类也是大自然孕育的物种之一,不可能完全摆脱自然法则的控制。人类作出选择是必要的,但不能是随意的,生态系统永远制约着人类的选择。人类应尊重生命,敬畏造物,也应该承担起对环境生态的责任。主要内容格式塔知觉理论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概率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基于多学科研究第四节基于多学科研究环境知觉,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涉及到环境信息的特点、与情绪反应有关的主观偏爱、感知者的遗传基因、生理和心理特点、社会文化背景、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以及人与环境信息的交互作用等。第四节基于多学科研究一、环境信息的特点1、环境信息无固定的时空限制;2、环境通过所有感觉渠道向人提供信息;3、环境信息量远远大于人能处理的范围;4、接受何种信息主要是感知者的功能;5、环境信息既是行为发生的前提,也是其发生的场所;6、环境刺激对人的情绪具有直接的影响;7、环境信息具有隐喻、拟人、寓言、对比等象征意义;8、环境具有审美性质。第四节基于多学科研究二、对“复杂性”的偏爱(一)人偏爱复杂的刺激1、众多研究一致表明:兴趣随环境复杂性的增加而增加。2、经常生活中同一环境或刺激中,知觉会迟钝和呆滞,甚至会从厌烦刺激发展到厌烦环境。旅行对我来说,是恢复青春活力的源泉。——安徒生第四节基于多学科研究二、对“复杂性”的偏爱(二)复杂性的含义1、研究显示,人偏爱适中程度的复杂性。2、“偏爱复杂刺激”决不简单等同于“越乱越好”或“越多越好”。第四节基于多学科研究二、对“复杂性”的偏爱(三)复杂刺激的组织多种来自环境的刺激可具有三种不同的组织状况。完全同一局部和整体均单调1、无组织的复杂性多种刺激随机组合,尽管刺激之间存在差异,但总体却呈现为单调2、有组织的复杂性把环境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以一种或几种刺激为主,尽管每部分似乎单调,但整体却具有一种有组织的复杂性。植物园由若干种植区组成世界公园由许多缩微建筑群组成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