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课程内容绪论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二章:环境知觉第三章:环境认知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七章:城市环境的体验和认知第八章:场所的评价意象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相关讨论第十一章:建筑环境与行为课程内容绪论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二章:环境知觉第三章:环境认知第四章:环境-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七章:城市环境的体验和认知第八章:场所的评价意象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相关讨论第十一章:建筑环境与行为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噪声拥挤空气污染主要内容第一节噪声一、噪声的定义全然无声并不能使人感到安静,而是死寂,甚至会使人堕入地狱的感觉。研究显示,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鸟鸣声、小猫被抚摸时低沉的呼噜声等,不仅赏心悦耳,而且具有治病效果。噪声最简单通俗的定义是“不需要的声音”,“不爱听的声音”。第一节噪声二、影响噪声评价的因素(一)响度声音越响越引人注意。人对特定环境噪声的感知,除受其响度的影响外,还取决于该噪声与背景噪声的对比强度。(二)预见性规则的周期性爆发声比恒定不变的声音更难以适应,最让人难以适应和忍受的是那些无规则的不可预见的爆发声。因此不能单纯以响度评价噪声的危害。(三)控制感如果有办法停止或隔离噪声,无论是否真正采取行动,噪声引起的烦恼也会明显减少。第一节噪声三、噪声对行为的影响(一)噪声与助人行为心境愉快时比不愉快时更愿意助人,因噪声会引起不愉快心境,所以也影响助人行为。对噪声具有控制感者助人行为出现概率高。(二)噪声与绩效噪声越不可预见,越容易引人注意,对绩效干扰越严重。噪声对绩效干扰还存在后效作用。(三)噪声与交往强背景噪声可以掩蔽人的谈话而引起交往困难。第一节噪声(四)噪声对健康的影响1、听觉与视觉损伤2、干扰睡眠3、干扰内分泌系统噪声会增加应激,干扰内分泌系统,引起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疾病,如精神病、高血压、胃肠病等。4、影响儿童和胎儿发育噪声环境中儿童智力发育底下,孕妇在噪声环境中使子宫供血不足导致胎儿缺氧导致畸形。5、长期暴露会影响寿命第一节噪声四、噪声的来源及防治(一)交通噪声(二)施工噪声(三)工商业噪声(四)不容忽视的低频噪声(五)生活噪声噪声控制水平反映了法治的有效性、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的公德意识。噪声拥挤空气污染主要内容心理学家卡尔霍恩称这种现象为行为堕落(behavioralsink),并认为在一定面积内动物的数量超过该种动物能维持正常社会组织的能力时,动物群体自身就会发生不平衡,从而导致行为堕落现象。动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研究结论不能简单、直接的推广应用于人类。一、高密度对人类的影响密度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状态,可以用某种方式度量。社会密度空间密度第二节拥挤(一)短期拥挤的研究1、高密度与情感反应(男性耐受性低)2、高密度与攻击性3、高密度对任务绩效的影响第二节拥挤(二)长期拥挤的研究(1)监狱拥挤的研究高密度会导致消极的情感和不愉快的唤醒,那么居住在高密度的环境中必然对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关押的人数越多,犯人高血压、精神病等发病率越高,死亡率也越高。(2)学校宿舍拥挤研究与在押犯人相比,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住在不同类型宿舍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成套宿舍走廊式宿舍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尽管走廊式宿舍与成套式宿舍人均居住面积相等,但走廊式宿舍的学生比成套式宿舍的学生感到更加拥挤,成套式宿舍的布局有利于居民建立群体,有利于团结和生活协调,因而减少拥挤感。(3)住宅环境拥挤的研究住宅是与我们生活质量关系最密切的环境,然而由于它是私密性最强的领域,也是最不好研究的问题,因而这方面的资料很少。仅有的一些实验研究显示,居住在高密度家庭中的儿童与居住在低密度家庭中的儿童相比,他们的任务绩效和控制能力都较差,表现出明显的习得性失助倾向。“习得性无助”缘自美国心理学家西里格曼做的那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卧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我毕生追求的目标是,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吴良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人居。”这是吴良镛的座右铭。“有机更新”“新四合院”第二节拥挤二、影响拥挤感的因素(一)个人差异1、性别差异:女性对拥挤耐受性高2、人格特征:内控者较外控者耐受性高注:内控者:认为自己能掌控自我命运,外控者则反之3、文化、生活方式的差异:宅男宅女耐受性高4、适应水平:具有高密度生活经历者耐受性高第二节拥挤二、影响拥挤感的因素(二)情境条件1、私密性和控制感能保证时,会减轻拥挤感2、在家比住宾馆对高密度更易产生拥挤感3、噪声、难闻气味会同时加强拥挤感4、工作时比娱乐时更易体验到拥挤感有时候许多人挤在一起反而成为强化气氛、有利于情绪表达与发泄的必要条件,被称之为与拥挤有关的“密度——强度理论”许多球迷不愿待在家里看电视直播,而是特地跑到酒吧与人挤在一起观看直播、一起惊叹和欢笑、一起紧张、痛骂、失落和快乐。健身者很少单独在动感单车室独自活动,而是等到教练带队时段内一起狂叫、一起挥汗如雨、释放疲劳和激情。抗议游行农名工讨工资过于密集的人群中稍有骚动便会引起波澜,或群情激奋,或惊慌失措,或打砸群殴,从而导致重大事故,所以高密度也会加强消极的体验。第二节拥挤二、影响拥挤感的因素(三)社会条件以下情况人所体验到的拥挤感相对较轻1、与喜欢的人在一起2、与熟悉的人在一起3、处于有序的情境中第二节拥挤二、影响拥挤感的因素(四)建筑因素1、房间面积相等时,正方形房间比矩形房间更拥挤2、具有对外视野的房间比没有对外视野者显得宽敞3、由墙壁、重点色彩或适当的光源提供的亮度会减少拥挤感4、墙壁照片、公交地铁内广告等视觉转移物会扩大空间感高密度是引起拥挤的必要条件,但是不是所有的高密度都能引起拥挤感呢?球迷看球庙会灯会高密度是引起拥挤的必要条件,但是不是所有的高密度都能引起拥挤感呢?由此可见,高密度并不是拥挤的充分条件。在什么情况下高密度才会被评价为拥挤呢?三、对拥挤理论的解释拥挤是由高密度引起的一种消极反应,因此高密度是引起拥挤的必要条件;但并非所有的高密度都能引起拥挤感。因此,高密度并不是引起拥挤的充分条件。产生拥挤的原因:1、信息超载2、行为约束3、生态心理学第二节拥挤第二节拥挤(一)信息超载城市越大,经济越发达,信息就越丰富,信息速率也越高,社会竞争也越激烈,助推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城市物质与信息资源丰富,机会多,但空间资源贫乏,因此也常是人口高密度的环境。《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山静——人静——心静第二节拥挤三、对拥挤的理论解释(二)行为约束只有当高密度妨碍人的自由和行为选择时,才会引起拥挤感和应激反应。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大城市居民难以忍受而又无耐的顽疾。(三)生态心理学拥挤是过多的人争夺过少的资源。拥挤的环境也必然是严重污染的环境,起码空气被严重污染。在拥挤的环境中,人们不仅产生心理应激、生理应激,还受到传染病的威胁,因此有人说城里人的许多病是挤出来的第二节拥挤四、减少拥挤感的措施(一)空间分隔视觉是最容易引起注意的感觉刺激,空间分隔就是减少视觉刺激的最有效办法。无论在办公场所或居住环境中,在空间可利用的条件下,适当的空间分隔可以使人“眼不见心不烦”。第二节拥挤居住环境的拥挤是对人的最大威胁,因为家本应该是感觉最安全、最亲切、最能控制、最能体现人格特性的地方。因此,住宅应有起码的可用面积——住得下;此外,还应尽量考虑每个家庭成员的特殊需要,有恰当的分隔——住得开。日本东京后乐宾馆住吉的长屋安藤忠雄第二节拥挤四、减少拥挤感的措施(二)缓解交通拥堵令人感到行为约束最甚的莫过于行路难。第二节拥挤四、减少拥挤感的措施(二)缓解交通拥堵设置公交专用道鼓励公交出行、限号、鼓励错峰出行等。为了减少市区交通拥挤,有的国家采取限制进入市内小汽车数量的做法。美国洛杉矶——钻石车道我国——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是我国解决城市交通的主要手段。噪声拥挤空气污染主要内容空气污染作为背景应激物和噪声一样,也是弥漫于空间无孔不入的。近30年来,空气污染日益成为威胁城市环境的严重问题之一。空气污染的程度用空气污染指数(API)表示。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一规定,我国空气质量按API划分为五级:一级:0~50空气质量为优二级:51~100空气质量为量三级:101~200轻度污染四级:201~300中度污染(敏感体质人群有明显反应)五级:300重度污染(健康人群也会出现明显症状)第三节空气污染一、空气污染的来源(一)汽车尾气让他们坐在车里哭去吧,哥只在自行车上笑,哥挥一挥衣袖,一点尾气都不吸走。无论开车还是坐车都怕堵车,因为赛车消耗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损害我们的健康。汽车在怠速、低速或起伏状态下比高速运行时耗油量大,产生的尾气也更多,因此,越是堵车空气污染越严重。曾有关于1994年广州一次严重堵车中一群小学生呕吐、昏迷的尾气中毒事件。第三节空气污染一、空气污染的来源(二)煤烟煤烟燃烧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促使酸雨形成,不但危害人类健康,还腐蚀建筑物、破坏生态系统。由于酸雨腐蚀,四川乐山大佛的脸上出现了黑色条纹,鼻子已经变黑目前控制酸雨的办法:1、采用低硫优质煤2、采用高质保温性能的围护结构3、供暖分户按流量计费4、用其他染料替代煤炭供热第三节空气污染一、空气污染的来源(四)餐馆与街头烧烤第三节空气污染一、空气污染的来源(五)室内污染研究显示,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常常高出室外5~10倍,有时甚至100倍。一般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环境中度过,人类疾病6成以上是由室内污染引起,室内空气污染已被WHO列为人类健康的10大威胁之一。第三节空气污染一、空气污染的来源(五)室内污染1、办公大楼综合征它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长期在封闭的空间工作、生活,室内的空气得不到及时更新,而引发白领的身体不适。第三节空气污染一、空气污染的来源(五)室内污染2、病态建筑按国际标准,一个建筑如果有20%以上的人对居住或办公时的感觉不适进行投诉,那么该建筑可判定为“病态建筑”。据初步统计,现代建筑中,10%左右的建筑有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感染”,从而危害使用者。有害物质和病原体可来自混凝土表面、顶棚、地毯、空调系统或蓄水塔。要减少建筑本身的疾病,首先需要良好的建筑设计。但许多建筑单纯追求外观新颖独特,舍弃传统建筑中有利于人生存的元素,大量使用热辐射高又不隔热的玻璃幕墙,然后再不惜代价地使用空调。这种依赖能源消耗来应付不必要的冷热负荷的建筑,不仅形成不健康的室内环境,同时也污染和破坏了周围环境。左起: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热岛效应高层下中年不见阳光的阴影区高层建筑会把高空风引向地面,形成强烈的骑楼风,阻碍地面污染物扩散而加重污染,从而造成局部小气候恶化,影响树木成活率和人的正常活动。此外,玻璃幕墙的大量使用还带来了光污染。第三节空气污染一、空气污染的来源(五)室内污染3、人体污染据前苏联科学院环境卫生研究报道,人肺可排除25种毒物,消化系统、皮肤表面分泌物及化妆品都会对空气污染,所以过多的人也是一种重要污染源。第三节空气污染一、空气污染的来源(五)室内污染4、建筑与装修材料污染(1)甲醛:人造木板,致癌、胎儿畸形(2)苯类:油漆、涂料,致血液病、癌症(3)氨气:混凝土防冻剂,损害皮肤、呼吸道黏膜(4)氡:水泥、矿砖、大理石,放射性致癌(5)其他放射元素第三节空气污染二、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和认知(一)视觉线索(二)嗅觉线索(三)认知线索如2011年秋冬,我国北方发生大范围长时期的严重雾霾天气,终于引起人们认知图式的改变,打破了对北国风光“千里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