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情歌的特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仓央嘉措情歌的特点杨永红内容摘要:仓央嘉措的情歌历时300年而不衰,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在诗歌特点上,不但其内容通俗易懂,而且在写作过程中大量运用比兴手法,朗朗上口。这也是仓央嘉措情歌易于被广大民众认同并被广为传播的原因之一。现在,仓央嘉措的情歌不但跨越了时间,而且跨越了空间,在全世界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佛教思想亦在诗歌中有所展现。哲思的冷峻、严谨和诗歌的深邃悠远的意境结合,理性的反思使人醒悟。情歌也反映出作者个性鲜明,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关键词:仓央嘉措情歌特点一、仓央嘉措简介仓央嘉措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活佛,史称六世达赖喇嘛,藏历第十一绕迥水猪年即清康熙廿二年(1683年),生于西藏门隅地区一个宁玛派门巴族家中,仓央嘉措原名洛桑仁钦仓央嘉措。其父扎西丹增,原居错那宗。其母为赞普后裔,名叫次旺拉姆。当时西藏的主政者第巴桑结嘉措在五世达赖喇嘛逝世后,为稳住当时极度混乱的时局,一面密不发丧,一面将仓央嘉措秘密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14年后,事情败露,桑结嘉措受到清廷严厉追究,而仓央嘉措被清政府正式立为六世达赖,15岁迎立于布达拉宫坐床。仓央嘉措受第巴操纵成为傀儡,在布达拉宫接受严格的藏传佛教的教育,后因其反感第巴一帮人对其自由的限制而率性任情,为时局所不容。而此时正值西藏多事之秋。藏王和蒙古族厄鲁特部之间争夺西藏统治权,基督教势力进入古格,藏传佛教受到威胁。伴随基督教会势力的入侵,西方各种势力进入西藏,西藏对古格王朝作战,布达拉宫正在修缮之中。中外各种势力都已粉墨登物,准备争夺西藏统治权。而当时的清朝中央政府边疆出现危机,因而对西藏的统治也是鞭长莫及。面对这样的局势,特别是第巴与蒙古王公拉藏汗的矛盾日益不可调和,仓央嘉措不合时宜的言行随即成为政敌的借口,当然包括他的诗作,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仓央嘉措虽是个受人操纵的傀儡,但他是一种力量和势力的代表,更是打败操纵者的一张王牌,政治斗争历来残酷。在这场2政治斗争中,仓央嘉措成为了牺牲品,1706年被害于青海湖畔。二、仓央嘉措情歌的特点仓央嘉措是西藏历史上著名转世活佛,也是藏族一位伟大的诗人。虽然他只走过了人生的24个春秋,然而在他短暂的创作历程中,却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精彩、唯美、脍炙人口的诗篇。《情歌》的藏文原著广泛流传,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有的以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本印出,中文译本海内外至少有十种,国外有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印地等文字译本。这些诗歌给当代画家、音乐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作资源,特别是经过当代优秀作曲家和歌手倾情打造的仓央嘉措情歌格外具有魅力。关于仓央嘉措作品的汉译本颇多,比较有影响的是于道泉的《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共66节62首,刘希武《仓央嘉措情歌》共60首五言古绝,王沂暖《仓央嘉措情歌》共74首,庄晶《仓央嘉措情歌及秘传》共124首等。本文以上述文本为依托,通过对仓央嘉措诗歌意境以及表现艺术等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仓央嘉措情歌的特点。1、大量运用比兴手法比兴是诗歌创作艺术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也是早期文学创作中最广泛的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不仅在汉语言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而且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也在其他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得到了体现,《情歌》也正是运用这一表现手法进行创作的优秀代表作品。关于比兴,前人论述颇丰,如刘勰即认为“比兴”的思维和手法必须建立在对外部事物观察、感触的基础之上:一是要观察事物外在特征,二是要感知事物内在的情感,从而完成审美意象的塑造。因此,抓住事物特征,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方式。比和兴,都是要紧紧抓住两种事物所共同具有的相似性特征,展开比喻、联想、象征等手法,从而揭示出事物的特征,达到塑造鲜明艺术形象的目的。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1而清人刘熙载论述比与兴的关系时,不仅指出它们不同的特点,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诗序正义》云:‘比与兴虽同是附托外物,比显而兴隐,当先显后隐,故比居先也。’”2参照上述诸说,结合个人的理解,我们大致可以作如下阐释:所谓“比”,就是以比喻、1(宋)朱熹集注.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比拟等为主要手段来描述诗歌的整体形象或主要部分,将说理和抒情融为一体的一种创作手法。所谓“兴”,就是借助外物对诗歌的整体形象或主要部分起寓意、联想、象征、烘托气氛和起韵等作用的创作手法。据此我们分析《情歌》在比兴手法上的运用之妙,就不难看出,其技巧是圆熟的,其形式是多样的,其内容是广泛的。这些比兴手法在情歌中灵活运用,或着眼于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或反复烘托渲染,创设出优美意境;或体察细腻心理,激发读者情思;或缘物寄情,或象征寄寓,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情歌》得以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仓央嘉措情歌》主要是以反映爱情为主题的歌诗或者说有大量篇幅以写“情”为主。而为了表现这一主题,作者就大量借用了比兴手法来完成对作品的创作、完成对爱情主题的赞美。也有个别作品表面上以表现爱情为主题,而实际上以比兴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理想及其对理想的追求态度,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例如仓央嘉措痛斥负情人的一首诗:从小相爱的姑娘,莫非是狼的后裔?尽管相爱同居,还想逃回山里。仓央嘉措在此痛斥从小相爱的姑娘为狼的后裔,以狼的冷漠无情相比其负心薄幸,抓住狼性无情的特征,突出情人无情的本性,再现两者在同一特征上的相似,从而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心猿意马、三心二意的负心人形象,一方面对狼的无情特性观察入微,另一方面对姑娘的负心又感触至深,从而把两个原本互不相干的事物通过其无情这一共同属性结合起来,使两个形象异常鲜明,达到了极强的艺术感染效果。再如:背后的凶恶龙魔,没有什么可怕;前边的香甜苹果,一定要摘到它!这首诗以“香甜苹果”、“凶恶龙魔”来分别比喻姑娘和形形色色的恶势力,把诗人那种爱憎分明的情绪,刻划得淋漓尽致。关键在于诗人抓住“龙魔”的凶恶特征,来比喻一切恶势力的“凶恶”本质,抓住苹果的香艳特质来比喻年轻姑娘的诱人气质,两个比喻,两相比较,诗人的爱憎就更加鲜明。联系诗人生活的背景及其一生的遭遇来看,他表面上是康熙皇帝承认的“法王”,但在政治上却没有实权,只不过是个傀儡;在生活上,又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与其所追求的个性解放相去甚远。这一切都使诗人愤懑满怀,把这种愤懑凝聚于“凶恶龙魔”四字来倾泻,是多么的贴切,而用“香甜苹果”来表达诗人对幸福与自由的渴望,又是多么的形象!在这里,“苹果”与“龙魔”已经完全上升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形成了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因而也就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再如:花开4季节过了,玉蜂可别悲伤;和情人缘尽了,我也并不悲伤!在这首诗中,诗人用玉蜂比喻渴求爱情的男子,用花朵比喻被追求的女子,而最为关键的则是,用季节的流变来表示时间的迁移,同时比喻相恋的缘分终尽。全诗既有比又有兴,在一种淡淡的惆怅中也流露出一种恋爱的理性,由此更显男子对爱情追求的高洁。这是诗人运用比兴手法达到的艺术效果,从而塑造了一个理性的青年男子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抓住玉蜂对花的依恋和青年人对爱情的依恋两者的相似性,从而塑造出一个完美的青年形象,这就是比兴手法在此达到的艺术效果。而另一首描写变心姑娘的诗,与这一首又形成一种鲜明的对应:野马跑到山上,可用绳索捉住;情人一旦变心,神力也捉拿不住!这首诗用野马的狂放不羁、难以驯服来比喻姑娘的变心,但两相比较,野马尚且可以用套索捉住,而姑娘的心却是难以捉住的,而且是用神力也无法完成的,说明一旦情人变心是多么的可怕!这就把一个狠心、绝情的女子形象深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情歌》中像这样抓住事物本质特征来塑造鲜明艺术形象的诗篇是比较多的。2、情歌内容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仓央嘉措的诗歌,有不少在叙事的同时,概括出丰富的人生哲理,通俗中透着深刻,给读者以启发。如“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这首诗朴实无华却蕴含哲理,既抒己见又劝谕读者。在漫漫红尘中,多少相遇的惊喜,多少相知的默契,多少爱恨的分离,……人世间有太多的无奈只能去深深的回味。既然不能最终去相守,只有把美好的东西深藏心底。又如“明知宝物得来难,在手何曾作宝看,直到一朝遗失后,每思奇痛彻心肝。”仓央嘉措以描写爱情之笔,道出人们在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待到失去时才发现其价值的悔恨心情,告诫人们不论对爱情、财物,还是时光、机遇,在拥有时一定要好好地珍惜和把握,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使读者于形象生动之中得到理性的启发。3、其诗作具有浓郁的佛学思想仓央嘉措受过系统严格的佛学教育,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所处的时代黄教格鲁派非常兴盛。在第巴桑结嘉措的监督下开始学经活动,所学内容不分派5别,并学习因明、诗歌和天文历算这些知识,还学会了射箭、跳舞这些技能。他的宗教著作有七部,其中《仓央嘉措情歌》是其唯一被翻译成汉文的著作。作为一代活佛,他的思想和观念不可能离开佛教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佛教的教义是其思想的源泉,也是他著作的核心和升华。仓央嘉措是藏传佛教的活佛,佛理入诗是其意境的自然流露,例如他写道:“从东边的山尖上,白亮的月亮出来了,未生娘底脸儿,在心中已渐渐显现。”1仓央嘉措诗描写修持时观想本尊的境界,藏传佛教主张显密结合进行修持,藏传佛教注重修持的次第,修持是由染及净的过程,是摒弃心中的无明烦恼,逐渐显现寂静清净的本心的过程,众生的心被无明障蔽,只通过修持才能渐渐获得圆满智慧的本心,才能成佛。修持过程通过观想本尊来完成,这首诗概括了藏传佛教的修持方法和过程。活佛的言在此而意在外。这种方法是汉传佛教所没有的。“写成的黑色字迹已被水和雨滴消灭,未曾写出的心迹,虽要拭去也无从。”2大乘中观派奠基人龙树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事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3中观学派认为一切事物的真实、常住不变的真理是“诸法实相”,“空”就是诸法实相,是大乘佛教的标识。真如实相是一切事物本相的反映,是最高的普遍真理。佛教的真理和实相之间是“有”和“空”的关系,一切“有”是假有、妙有,而只有“空”是真谛,一切世间法、有为法都是断见,无为法才是正见。因为缘起而性空。佛教的四谛苦、集、灭、道和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佛教的基本义理,是体现佛教思想特征的真理。佛曰:命由心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仓央嘉措用我们最为常见的现象来表述佛教的真理,语言清新隽永,使人回味无穷。“若以这样的精诚,用在无上的佛法,即在今生今世,便可肉身成佛。”4面对多舛的命运,仓央嘉措的诗表现出欢乐、喜庆、奔放、豪迈、悲悯、愤怒和执著,宗教和爱情外衣之下闪耀着深邃的思想光芒,对人生给予深切关注,富1于道泉:《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1930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五,共62首。2于道泉:《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1930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五,共62首。3龙树:《中论·观四谛品》。4于道泉:《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1930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五,共62首。6于浓郁的生活气息。面对命运,这位活佛乐观、执著、内敛。在他的诗歌中,我们看不到一种被压抑的痛苦,有的只是对成佛的追求和尽情的渲泄。无疑,在那样的环境中他是顽强的执著于无乐无苦的理想,这就是涅槃寂静,这也是佛教的三法印之一。没有大喜也没有大悲,有佛教支撑,有信仰执著,没有看到他的精神的倒下,没有失望与悲观,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仓央嘉措是主张即身成佛的,而且主张即身成佛,这是藏传佛教宁玛派密宗(藏密)的大圆满法的修证果报。“去年种下的幼苗,今岁已成禾束;青年老后的体躯,比南方的弓还要弯。”1这首诗表达的是佛法的无常观。“无常”即诸行无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