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政治文化的基本理论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讲政治文化的基本理论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文化的定义和概念多达数百种,政治文化的定义和概念也不尽一致,不同的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和内涵。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定义•阿尔蒙德是政治文化研究的开创者,1956年他在《政治杂志》上发表了《比较政治系统》一文,首次使用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此后,政治文化成为政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对政治文化的解释上,阿尔蒙德(G.A.Almond)的论述一向被视为最有权威性。而且他的定义也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完善。•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指“政治系统的心理维面”,包括一国居民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阿尔蒙德的定义至今影响最为广泛。•1990年,阿尔蒙德提出应从四方面明确政治文化概念:•1、它是一个国家的人们或部分人们对政治的主观态度取向;•2、它由认知、情感、评价组成,包括人们对政治现实的认知和信仰,对政治系统的情感,对政治价值观的评价等。•3、政治文化是儿童社会化、教育、媒体宣传、成人经历的结果,尤其是成人参政从政、融入社会和改善经济状况经历的结果。•4、政治文化影响了政治和政府的体制结构和运作方式——给予压力,但不是决定它们。政治心理•政治心理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但二者不完全一致,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一个维面,反映人们在政治情境中的心理过程,包括个人(领袖心理)、群体心理。•1933年赖希发表了《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运用弗洛伊德的分析方法,分析法西斯主义的心理根源。•他对法西斯头面人物如希特勒等人的个人隐私进行了研究分析,指出是性无能导致攻击性行为,这是导致希特勒等政治领袖的法西斯主义倾向的心理根源。•而法西斯主义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根源在于群众的性格结构中。•赖希把人的性格结构区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三个层次,它们都是社会发展的沉淀物:•表层,是文明的外壳,体现为礼貌、同情心、负责任等•第二层,则表现为残忍、好色、贪婪、嫉妒等,是对原始生物欲望压抑的副产品;•深层表现为诚实、勤奋、合作、与人为善,是人的自然健康的基础,也是所谓“力比多”(生命本能)自然冲动的源泉。••法西斯主义所体现的是人的性格结构中的中层,即被扭曲的反常的性格特征。这种反常的性格特征是几千年来父权制权威主义对性进行压抑的结果。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整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1946年,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写的《菊花与剑》,揭示了日本人性格两面性。•菊花代表着温和、洁净,而剑代表着武士道精神。•本尼迪克特认为:人格和国民性是特定的儿童社会化方式的结果。•本尼迪克特研究的日本人对儿童的教养方式,发现日本儿童在“口唇期”即一岁时,受到溺爱,非常自由,没有纪律;进入“肛门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按时大小便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后开始接受严格的训练,受到独裁式的性压抑。本尼迪克特用这一事实来说明日本人人格的两面性。政治文化的分类•1963年,阿尔蒙德和S·维巴《公民文化》出版,提出以下三种政治文化划分,这种划分是以已发展的民主政体和一国人民对政治系统和自身的态度为基准来测定现代政治文化类型,这种分类至今为学者们所普遍接受。一、地域型(村民型)政治文化(ParochialPoliticalCulture)•当人们对政治系统、它的输入和输出目标,以及作为能动参与者的自我,均缺乏起码的认识和情感时,公民文化就属于这种类型。•非洲部落社会的政治文化应归于这种类型。在这些社会里没有专业化的政治角以首领、酋长、“萨满教巫师”是混合的政治一经济一宗教的角色,而且对这些社会的成员来说,他们对这些角色的政治取向没有从他们的宗教利社会的取向中分离出来。村民的取向也含有相对缺乏由政治系统推动的变化期待的意义。村民并不从政治系统那里期待任何东西。•奥斯曼帝国:•“那个几乎是完全建立在税收、军队支持和朝廷法则的古老传统基础上的政府权威,十分迅速地影响到各城镇,但是很少直接地影响到乡村,而在所有的部落中几乎没有影响。行省由军事长官和地主兼封建领主统治,这些地方偶尔受到首都的影响。游牧部落居住在被阿拉伯谚语恰当地称之为“傲慢地带”地区,不尊重外部的权威。•广大的农村,每个村落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是一个自主的单位,前往乡村的政府重要使者、税款征集人很少是政府官员,而是些只有私人身份的包租人或税款征集人的代理者,他们给其雇主预垫一笔款后,便随心所欲地收回自己的所得,村庄常常负有收集税款的责任——这种情况进一步削弱当局对单个农民的控制。法律自身大大地超出统治有力量的范围之外,他们的命令只是在有限的问题上能取代或修正宗教法规和地方习惯的普遍结构。•在这种政体中,中央政府的专业化机构几乎不可能接触市民、村民和部落成员的意识。他们的取向或许趋向于非专业化的政治一经济一宗教的角色,这些角色恰好与他们部落的、多数的、行业的以及地方社区的同样是非专业化的结构和运行相适应。•以上是极端的或纯粹的地方主义,它产生于较简单的传统系统,在这里,政治的专业化处于最低程度。•如果是在地方主义在较为分化的政治系统中似乎是情感的和规范的,而不是认知的。•例如:一个尼日利亚或加纳的偏僻部落的成员只可能略微意识到中央政权的存在。但是,他对那中央政府的感情却是不确定的或否定的,而且他并没有把任何规范内在化,以调整他与中央政权的关系。二、依附型(臣属型)政治文化((thesubjectpoliticalculture)•当人们对政治制度和政治输出的取向明确,但是对政治输入、对政治参与者的自我缺乏认识。臣民意识到特定的政府权力并表现了感情取向,像喜欢或厌恶;也有评价,如合法或不合法。•但是从总体上看,这种联系是针对政治系统及系统的输出方面,或管理方面和向下流动方面,即臣民对系统的联系是一种被动的联系。所谓臣属型政治文化“即对于分化的政治系统和系统的输出面具有高度的态度取向,但对于特殊的输入目标和积极参与的态度取向则接近于零……它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关系。•在臣民文化里存在着一个对分化了的政治系统和该系统输出方面的取向的高频率,但是对特殊输入对象的取向以及对一个作为积极参与者自我的取向,则都近似于零。臣民意识到专业化政府的权威;他在情感上取向于它,或许对它感到骄傲,或许不喜欢它;他评价它为合法的或者为不合法的。•但是这种关系是对着在一般水平上的系统的,而且是对着该政治系统输出、行政的或“向下流”的一面;是一种消极的关系。•纯粹的臣民取向,它很可能存在于没有分化的输入结构的社会中。在已发展为民主制度的政治系统中,臣民取向很可能是情感的和规范的,而不是认知的。例如一个法国的保皇党人意识到民主制度的存在,但他不同意它们的合法性。三、参与型政治文化(theparticipantpoliticalculture)•社会成员对整体的制度、对政治制度的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均表现出明确的取向。同时,个人在政体中倾向于一种自我活动者的角色;个人对这种角色的情感取向和评价取向,可能接受也可能反对。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社会的成员对整个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层面都有态度取向。三种政治文化之比较政治自我政治系统政治输入政治输出地域型文化0000依附型文化0(作为积极参与者的自我)1(作为政治自我)101参与型文化1111政治自我的内涵•政治自我通过政治社会化造就,其基本内涵:•1、基本态度和信念,如民族主义、对部族阶级的认同感、意识形态信仰,以及对自己在政治系统中的权利、特权、义务的一个基本认识。2、是对选举制度、议会结构、总统权力、法院结构和刑罚制度等政府机构和政治制度的更少感情色彩的认识。•3、对当前政治事件、政策、问题、人物的较为短暂易变的看法。•其中第一类态度和信念比后两类更为持久。(阿尔蒙德:《当代比较政治》第69页)三种文化的关系•这种政治文化的三分法并不假定以一种取向取代另一种取向。•臣民文化并不排斥对初级的和亲密的社区结构的扩散性取向。对于对世系群、宗教社区和材落的扩散性取向而言,它只是增添了一个对政府机构特定的臣民取向。•同样地,参与者文化也不排挤臣民的和村民的取向模式。参与者文化是一个附加层次,它可以被加入和联合到臣民和村民文化中去。比如一个参与者政体下的公民,不仅取向于政体中成为积极参与者,而且也服从于法律和权威,同时又是更为扩散的初级群体的成员。•阿尔蒙德认为,一个政治系统要维持平衡,必须三民(公民、臣民、村民)结合,使三者保持适当的比例、限度和协调。•具体来说,首先要有政治参与者,否则就政治系统无法存在,但全面的政治参与既不可能,也不应该被期待,全面的政治参与将导致政治动乱。因为,人们参与政治都是各有个人利益和动机的,真正为公众利益的是极少数。因此,政治参与最终要落实到利益分配问题上来,而全面的政治参与则意味着利益全面的利益冲突和争夺,这很容易导致政治动乱。•其次,要有臣民,否则就没有秩序。一个国家或政治系统的稳定和维持,需要人们的服从和支持,而臣民政治文化提供了这样一种支持。在臣民政治文化下,人们乐于服从政府,支持政府。•第三,对政治系统没有认知,既没有参与意识,也没有服从意识的村民亦有其存在的价值。村民虽然对政治系统的存在没有意识,但村民往往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联,而传统文化对一个政治系统的维持和变迁具有影响力。因此,村民对政治系统亦有其存在的价值。混合型政治文化•阿尔蒙德认为,不存在纯粹形态的政治文化,实际上任何国家的公民文化都是混合型的政治文化。可分为三类:•一、地域—依附型文化。地域型文化占统治地位,一般存在于有地方性的部落到中央集权国家的过多和存续时期,中央政府的政治目标只能朦胧地被认识到。•二、依附—参与型文化:相当一部分国民取得了专门的输入取向和一组活跃的自我取向,同时大多数国民继续适应于一种极权的政府结构,并保持一组相对消极的自我取向。一般出现在民主政体最初的艰难建设时期。•三、地域—参与型文化:占支配地位的是地域型亚文化,而采用的结构准则一般是参与型的。这是大量新兴国家所面临的处境。•阿尔蒙德在《公民文化》中对五国公民文化进行了分析,认为美国是公民参与型文化占主导,缺少臣属型政治文化,因此违法的人比较多;英国的臣属文化与参与型文化比较平衡;德国的臣属政治文化占统治地位;而意大利的臣属文化比德国更甚。墨西哥口头上积极参与,实际上做的是臣民式政治行为。公民文化•公民文化并非等同于“参与者文化”,尽管积极参与是公民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公民文化是村民文化、臣民文化和参与者文化的一种混合。•“在这种文化中,许多个人在政治上积极的,但也有许多人充当较消极地的臣民角色。更重要的是,甚至在扮演积极的公民角色的那些人当中,也没有排除臣民角色和村民角色。参与者角色是的臣民角色和村民角色的叠加”。混合型的公民文化特点•首先、它包含了所谓的“理性—积极”模式、即公民对政治活动是积极参与的、而且这种参与又是理性的、即公民具有足够的信息,能够深思熟虑地作出决定的。•其次,这种参与是全面的、即涉及政治活动的全过程。•第三、在公民文化中,参与者政治取向与臣民和村民的取向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前者取代后者。个人在政治过程中成为参与者,但他们并不放弃作为臣民和村民的取向。•第四,这些取向之间的关系是协调的,传统的、较为保守的态度和取向与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等相互融合,产生的一种相对平衡的政治文化。•公民文化的“混合”特征,是解决“政治权力和责任之间的张力”的一种有效机制。•如何在政府的权力和政府的责任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是民主制度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任务之一。•而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制度性的措施的,如定期选举和政党政治之外,还需要相应的、而且常常是矛盾的公民角色:政府责任的实现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而政府权力的实现则要求公民的服从。对于民主制度的有效运作来说,一定程度的公民“消极”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环节。•公民文化是一种混合物,“公民”也是参与者取向、臣民取向和村民取向的特殊混合。这是在这一意义上,公民文化的混合性发挥种维持民主政体中权力与职责平衡的功能政治文化在不同层次中的体现•系统层次:系统文化。包括政治合法性、国家认同与体制的权威•过程层次:过程文化。包括公民的自我能力感及公民彼

1 / 10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