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音乐(公元581-960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隋唐五代音乐(公元581~960年)概述•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结束了自西晋后两个半世纪的分裂局面,隋朝的统治只维持了37年。618年,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最强盛的时代。五代十国的半个多世纪,中国陷于短暂的藩镇割据局面。•隋唐三百余年间,音乐文化的发展达到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宫廷音乐•隋朝用国名和地名作为宫廷燕乐乐部的名称。•隋“七部乐”:国伎(即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即礼毕)•隋“九部乐”:增加康国伎、疏勒伎•唐初沿袭隋代旧制•唐“九部乐”: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废除礼毕,将“讌乐”列为诸部之首。•唐“十部乐”:贞观十六年,增加“高昌伎”。•隋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保留了各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的传统歌舞特色。坐部伎和立部伎•坐、立部伎多为唐朝的创作歌舞。“分乐为二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新唐书·音乐志》)以乐队的演奏形式为分部标准。•坐部伎人数少,注重个人技巧;立部伎人数较多,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音乐机构•大乐署与鼓吹署隶属于太常寺。•大乐署主管对音乐艺人的训练和考核。•鼓吹署主管卤簿与军乐。卤簿即皇帝、皇后、太子、亲王出行时的仪仗队。鼓吹署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是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梨园是专习法曲、专搞器乐的组织。梨园集中了全国一流的器乐人才,又称“皇帝梨园弟子”。燕乐大曲•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的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歌舞音乐。•唐大曲的结构主要有三部分:散序: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中序:歌唱为主,器乐伴奏。破:又称舞遍,节奏几次改变,以舞蹈为主。《霓裳羽衣曲》•唐朝最为著名的大曲作品。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在根据西凉都督杨敬述进献的印度佛曲《婆罗门曲》基础上创作改编而成。•舞者的服饰,上衣缀绣着洁白羽毛,下身穿着彩云般裙裾,犹如上界仙女下凡一般,充满了浪漫主义情调色彩。•宋代姜夔于1186年在湖南长沙乐工的故书堆中发现了商调《霓裳曲》十八阕,他为“中序一阕”填了辞,流传至今。法曲•唐代大型丝竹乐的演奏形式,因用于佛教法会得名。可能是一种纯器乐演奏形式。同一作品,如《霓裳羽衣曲》有“大曲”和“法曲”不同形式之区分。“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新唐书·礼乐志》)“法曲”是我国器乐合奏艺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产物。《阳关三叠》•歌曲《阳关三叠》•《阳关三叠》又名《送元二使安西》,因诗中有地名“渭城”、“阳关”,又被称为《渭城曲》《阳关曲》,因将其中某些诗句再三叠唱,又称《阳关三叠》。•目前所见《阳关三叠》是以琴歌的形式保留下来的变文•唐代佛教寺院中用于宗教宣传的说唱形式,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和唱经的方式进行宣传,叫做“俗讲”或“讲经文”。“变文”则是“俗讲”之话本。•变文的内容除了讲说佛经故事,宣扬因果报应、轮回思想,如《目莲变文》、《地狱变文》等之外,还有以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世俗性变文,如《孟姜女变文》、《董永变文》等等。多为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说唱方式。古琴音乐•唐代涌现出一批古琴名师如:赵耶利、董庭兰、薛易简等。•唐代的斲琴名手雷氏,乃造琴世家,出现了雷俨、雷霄等世代相传的名家,至今有“九霄环佩”、“春雷”等价值连城的“唐琴”传世。•曹柔创造革新的“减字谱”也促进了唐代古琴音乐的发展。•唐代出现了《梅花三弄》、《离骚》、《风雷引》、《渔歌调》等著名琴曲《梅花三弄》•《梅花三弄》,最早是一首笛曲,相传为东晋时桓伊所作。一般认为是唐代琴人颜师古将之改编为琴曲。•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同一主题在不同段落中重复出现三次,也是乐曲标题“三弄”之由来。乐曲的第二部分运用一系列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的乐音,表现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气氛,塑造了梅花在风雪中傲然屹立的音乐形象。《离骚》•晚唐琴人陈康士所作。据《崇文总目》载:“依《离骚》以次声。”可见是根据屈原同名抒情长诗而创作的琴曲,最早载于《神奇秘谱》。•《琴学初津》后记称“《离骚》曲意,始则抑郁,继则豪爽,用音自然。”表现了诗人屈原一心在楚国实行政治改革,但远大的抱负无法实现的痛苦心情。记谱法•减字谱:唐代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革新创造的一种古琴记谱法。即用减笔字划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以及弹奏手法的标记,又称“音位谱”或“手法谱”。•管色谱:属于唐代燕乐半字谱体系,是一种用于笛子、筚篥、笙等吹管乐器的记谱法。但是唐代的“管色谱”国内未见曲谱实例。一般认为,它是宋代俗字谱的前身。记谱法•弦索谱:属于唐代燕乐半字谱体系,是一种用于琵琶、五弦琵琶、筝等弹弦乐器的记谱法。用20个谱字记写曲项琵琶的20个音位。五弦琵琶则有26个音位,用26个谱字记写,它属于音位谱系统。•律吕字谱:用十二律律名记写乐音音高的记谱法,谱字注在歌词右边。宫调理论•六十调: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宫调理论体系。《淮南子》载:“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礼运》亦载:“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这是我国古代关于五音十二律“旋相为宫”可得六十调的最初记载。•五旦七调: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传入的龟兹宫调理论。一般解释,“五旦七声”即在五种不同调高(旦)上,各按七声音阶构成七种调式。每旦七调,“五旦”共得三十五调(调式)。宫调理论•八十四调:隋代音乐家郑译、万宝常在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传入的龟兹宫调理论“五旦七调”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十四调”的主张。在十二个调高中,每个调高可以有七种调式,是十二律和七声“旋相为宫”。它以七声音阶中的任何一音为主构成不同调式和十二律旋相为宫时,在理论上可以获得八十四调。•二十八调:又名“俗乐二十八调”或“燕乐二十八调”。对二十八调的实质认识,历来存在歧见。简单地说,有着“七宫四调”和“四宫七调”两种不同的解释。音乐理论著作•《乐书要录》:武则天敕撰,由元万顷著作郎等编撰。是一部有关乐律宫调理论的通俗读物。•《教坊记》:唐代崔令钦著。这本书记述了教坊的起源、制度及佚闻。•《羯鼓录》:唐代南卓著。这是一部关于羯鼓的专门性著录,记载了羯鼓的由来、羯鼓名手以及有关轶事。•《乐府杂录》:唐代段安节著。内容涉及音乐、歌舞、杂技诸多方面。•《太乐令壁记》:唐代刘贶著。是一部记叙太乐令官秩创置变化沿革的著作,包括有关朝廷音乐活动的事项。•《通典·乐典》:唐代杜佑著,《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历史典章制度的通史。共二百卷,其中七卷为《乐典》。内容较为系统,涉及历代音乐制度、律学、乐学、乐器学、歌舞、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外来音乐、乐舞奏议等方面,保存了大量的珍贵资料。音乐家•隋唐时期是音乐人材辈出的时代,载入史册的音乐家名字达数百人之多,反映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繁荣的景象。•音乐理论家、作曲家:万宝常、祖孝孙、张文收。•作曲家、演奏家:李隆基。•歌手:永新、念奴、张红红。•琵琶演奏家:段善本、雷海青。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