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竞争优势战略的理论综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竞争优势战略的理论综述[摘要]企业如何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一直是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从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关于竞争优势来源的研究一般分成两种观点:一种是强调企业外部市场力的产业分析理论,一种是强调企业内源因素的企业能力理论。前者是以哈佛商学院的近克尔-波特所提出的产业分析的一般模式为代表,影响也最为深远;后者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能力基础理论”两个学派。文章对这些竞争优势战略理论进行综述,并作比较分析。[关键词]竞争优势;资源;能力;核心能力[作者简介]朱文峰,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竞争、营销管理,浙江杭州,310018[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8)11-0019-0003竞争优势(competitiveadvantage)使组织别具一格和与众不同(罗宾斯和库尔特,2003,P.215)。企业如何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一直是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从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关于竞争优势来源的研究一般分成两种观点:一种是强调企业外部市场力的产业分析理论,一种是强调企业内源因素的企业能力理论。一、产业分析理论这一理论以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产业分析的一般模式为代表,影响也最为深远(史煜筠,2000)。波特在其影响广泛的三部著作――《竞争战略:产业与竞争者分析技巧》(1980)、《竞争优势:创造与维持高绩效》(1985)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中对企业战略相关的内外竞争环境,从企业内部活动成本、外部产业结构、地域产业集群等不同层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剖,构建了产业结构分析的战略框架。波特理解竞争战略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产业,一种产业是生产产品或服务的竞争者的群体,它们彼此间直接竞争(周晓东和项保华,2003)。有些相关产业尽管它们服务的消费者是相同的,但生产的产品不同,它们各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或者说不同企业业绩差异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显示竞争的激烈程度与维持持久赢利的机会,表明产业吸引力,说明跨行业的业绩差异;另一个是企业定位,决定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也决定了企业的赢利能力是高于还是低于产业的平均水平。在产业结构并不理想、产业的平均赢利能力并不高的情况下,定位合适的企业仍然可能获得很高的投资收益率,这取决于企业的竞争优势战略。波特认为企业拥有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低成本或差异性,这两种竞争优势的基本形式与企业寻求获取这种优势的活动范围相结合,就形成了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中。集中战略有两种变形,即成本集中和差异化集中,如图1所示:每一种基本战略都涉及通向竞争优势的迥然不同的途径以及为建立竞争优势采用战略目标范围来框定竞争类型的选择。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在多个产业细分的广阔范围内寻求优势,而集中战略在一个狭窄的单个细分中寻求成本优势(成本集中)或差异化(差异化集中)。基本战略概念的深层含义是竞争优势为任何战略的核心所在,而创造竞争优势要求企业作出选择――如果企业要获取竞争优势,它必须选择它所要获取的竞争优势的类型以及活动于其中的范围。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将影响与决定行业结构与企业战略的因素归结为企业价值创造活动,认为这是竞争优势的基本单元,并进一步认为价值创造活动受初始条件与管理决策的影响,而初始条件与管理决策又受到企业环境的影响。宝贡敏(2004,P.132)认为:“企业价值链分析的核心思想是确认企业的优势与劣势的确切位置,通过进行价值链调整,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克服企业的竞争劣势。”企业要素状况、企业战略、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竞争者、需求状况、相关产业、政府、偶然事件等都能影响企业竞争的环境,推动竞争优势的创造。其中生产要素决定了在产业中竞争的必要投入,像劳动力、可耕种的土地、自然资源、资本和基础设施等都属于生产要素。不同要素在产业竞争中具有不同作用,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过于通用而不能在一些战略产业承担竞争优势的要素的作用。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是提升竞争优势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有竞争优势的要素能否发挥作用还取决于能否有效率地使用这些要素。仅仅是要素的可得性并不足以解释竞争的成功,拥有某些优势要素并不必然意味着具有竞争优势。很多先进和新兴产业在基础设施方面具有要素比较优势,有些产业具有高素质的劳动工人,全球化的企业还能通过在当地或其他国家购买优势要素而获得竞争优势。所以,有效率地调动要素的能力才是竞争优势的关键。波特的观点实质上是以经典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为基础来研究企业的竞争优势。他认为企业的市场绩效是所处的产业结构的函数,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再影响企业的市场绩效。战略的本质是选择,选择的结果形成相对位势,相对位势又带来超额回报。虽然波特的产业分析过于强调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产业结构和市场力量,而忽略了企业的特质,从而难以解释诸如“为什么同样处于有吸引力的产业,有的企业赢利而有的企业却亏损甚至破产?”等问题,但其竞争作用力框架对于系统考察竞争力如何在产业层次方面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决定不同产业的获利情况等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五种竞争力模型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指导框架,三种基本战略的分析也为企业在产业竞争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战略,从而确立竞争优势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二、企业能力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的出现缘于波特产业分析理论的局限和不足。根据波特的产业分析理论,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盈利率差异要小于产业之间的盈利率的差异。但事实上,许多经验研究表明,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盈利率差异要比不同产业之间的盈利率差异大得多。企业竞争优势除了来源于外部市场,在更大程度上还源于企业内部因素。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企业能力理论产生并迅速发展。这主要包括“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能力基础理论”两个学派。(一)企业资源基础理论Wernerfelt(1984)发表《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第一次应用“资源”的概念来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是企业战略资源基础理论最具影响力的经典论文。格兰特(R.M.Gromt)、杰伊?巴尼(J.B.Barney)等学者的进一步研究促成了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的产生,这一理论的战略管理思想建立在彭罗丝(E.Penrose)1959年提出的企业内在成长理论基础上(陈耀,2002)。按科利斯等(1998)的观点,企业资源分成三类:有形资源(如厂房、设备等)、无形资源(如商标专利权、积累性学识和经验等)和组织资源(在企业投入一产出过程中对人、财、物的复杂组合)(转引自史煜筠,2000)。资源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建立强有力的资源优势远胜于拥有突出的市场位势,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它所具备的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使用效率,企业自身的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尽管资源的开发过程倾向于使企业灵活性降低,资源基础理论仍然认为开发过程产生的独特资源乃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在源泉,并使企业收益达到较高水平;由于各个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状况也就不可能完全一样,从而导致它们运作效率和盈利率的高低和差别。企业资源能够决定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因此,资源成为企业战略的实质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本质。企业并不是所有资源都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资源中很多是企业生存必需的、能够在市场上购得的普通资源。Barney(1991)把资源定义为企业的资产、知识、信息、能力、特点和组织程序,把它们划分为财务、实物、人事和组织资源几个种类。Barney(1991)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如果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三个特性,那么它们对于竞争优势的创造与保持就显得十分重要:资源的价值是由可以得到的开发资源的机会决定的,这些机会有时会变化,使资源从有价值到无价值;关系到竞争的重要资源具有稀缺性,如果竞争者也具备了相同或相似的资源与能力,该企业就失去了竞争优势;竞争性重要资源的另一个标准是难以模仿。Barney(1991)认为,许多实物资源容易模仿,而基于团队工作、文化和组织程序的资源和能力则难以模仿。这些资源通常是由一段时间内企业自身复杂的历史和难以计数的小决策造成的,它们对特有能力的发展作出贡献。(二)企业能力基础理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再是企业产品与市场结构,而是其行为能力;战略的目标在于识别和开发异质性能力,这种能力是消费者将一个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企业能力基础论强调企业的管理实践重点应该由企业的外部条件转向企业的内部条件,认为“核心能力”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与源泉,而核心能力的实质在于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独特性的智力资本。企业能力基础理论学派认为能力是企业有效使用资源,并使其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新的能力与资源的能力,其本质是组织在某一方面的知识,是确定资源组合的生产力;企业能力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能力分工,认为企业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确保企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有效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能力基础理论包括核心能力理论、基础能力理论、动力能力理论以及基于流程的能力理论等。这里主要概述一下核心能力理论。战略管理中最普遍的核心能力定义由Prahal-ad和Harne(1990)提出:“就短期而言,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领域技术的能力(杜慕群,2003)。核心能力理论认为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具有价值性(能增加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减少威胁)、异质性(企业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不可模仿性(其他企业无法获得的)和难以替代性(没有战略性等价物)四个标准时,它们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安景玲等(2003)在对两种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基础上,比较了两者的异同,认为企业资源理论与能力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相同,都假设企业是异质的,企业是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都从企业内部和内在发展出发来分析企业和市场。“持续竞争优势是两派的共同研究主题”。两派都认为企业资源和组织能力的建立是一种动态性机制。但两者研究的重点略有不同,在资源和能力对于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上,“资源学派强调有价值、稀缺、不可完全模仿、不可完全替代的战略资源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而能力学派则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资源学派将核心能力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而能力学派则强调对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能力是核心能力的一部分”。在资源、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关系上,堪培尔(AndrewCampbell)等(1995)认为,能力(capability)的概念比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e)的概念更广阔些,它包括整个价值链(核心能力只体现在价值链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转引自夏清华,2002)。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力对消费者来说更可见,而核心能力对消费者来说是很少看得见的。因此,堪培尔等(1995)认为,最好的母公司应该比它的各个战略经营单位在面对竞争者方面能创造更多的价值(转引自夏清华,2002)。张延锋和李垣(2002)认为“资源构成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能力来源并附着于资源之上。”“有形与无形资产的相互作用产生能力,资源与能力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组织的核心能力。”李海舰和聂辉华(2002)在综合产业分析理论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景气一战略群组―核心能力”的一般分析范式,运用企业的“竞争优势空间”模型分析了不同的企业在不同情形下如何制定有效的竞争战略。从上述关于竞争优势战略的理论研究来看,波特将产业组织经济学理论引入战略管理领域,强调了企业竞争的外部环境――产业(下转第18页)结构和市场力量的作用,利用产业结构和企业的市场位势来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指出成本领先、差异化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