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曹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五年(200),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整体感知•①说说诗歌的大意•②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③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想像的?•④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如何写景实景虚景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运行动态静态动态王湾唐听读要求:1、把握这首诗的朗读节奏,找出这首诗的韵脚和所压的韵;2、说说诗歌的大意及四联之间的联系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an淡淡的乡愁自然的理趣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所在所见所思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探究(答案仅供参考)之所以提到“客路”,一是与“行舟”构成对应,暗示了诗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一是表明尽管眼前是青山与绿水,但仍然掩盖不住自己旅途忧郁的情怀,同时,这也为尾联设置了伏笔。探究(答案仅供参考)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描绘出这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吗?并请说说“阔”和“悬”字的妙处。这是诗人在涨潮时、行舟中所见到的景象。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齐平了,静静的水面上,春风和顺,波平浪静,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桅杆上高高垂悬。一个“阔”字表现出“潮平”,“悬”字在高高直直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帆儿高悬。“阔”字和“悬”字传神地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探究(答案仅供参考)4.颈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全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当残夜未全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新生的美好的事物,必将代替旧的不好的事物。5、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呢。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整体感知•①说说诗歌的大意•②诗中哪些词语表明了作者的行踪?•③诗歌描写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根据?•④诗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通过对早莺、新燕的动态描写,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1、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出的画面。2、“争”和“啄”字好在哪里?研读赏析马致远A释题这是一首曲。曲,代表着元朝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这是一首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曲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提示:注意节奏读一读:研读赏析•A、用自己的话讲述本曲所描绘的情景•B、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什么显著的特点?•C、诗人所写的景有何特点?•D、你知道为什么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吗?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情景描绘布局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的正面描写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侧面烘托小桥流水人家所写景物描写方法曲文鉴赏(品读)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