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知识襄樊市襄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内容●疫情概况●手足口病基础知识●下一步防控工作●预防全国发病概况截至2010年7月11日,全国累计报告1189485例,发病率89.57/十万,重症病例18843例,死亡640例;死亡病例主要为散居儿童,尤以农村儿童为主。在重症和死亡病例中,绝大多数为EV71病毒感染引发。出现快速死亡病例的原因是手足口病导致脑干脑炎。湖北省疫情截止7月11日,共报告49894例,死亡15例湖北省报告发病在全国排第八位:河南、山东、江苏、广西、安徽、广东、河北、湖北、湖南和浙江省全区发病概况截止2010年7月14日,共报告652例,同期上升43.16%,其中重症3、死亡2例。时间分布:1月44例、2月25例、3月61例、4月166例、5月149例、6月122例,7月1-14日85例。地区分布:张湾149例、张集86例、东津72例、古驿71例、程河60例、双沟53例,最少石桥13例人群分布:年龄最大28岁、最小3个月,3岁以下占88.19%;性别比为1.83:1手足口病防治面临的形势目前,我区手足口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手足口病的基础知识手足口病概念(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病程一般7天,预后良好。手足口病的基础知识病原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肠道病毒71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EV71型最为常见。手足口病的基础知识潜伏期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手足口病的基础知识传染源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比例大手足口病的基础知识传播方式: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手足口病的基础知识易感人群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也就是说:受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但可以复发或者再感染。手足口病的基础知识临床特征: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手足口病的基础知识1、出疹部位的特异性(掌面、足底等)2、“四不”特征,不疼、不痒、不结痂、不结疤(除口腔外)手足口病的基础知识诊断诊断标准(一)临床诊断病例。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基础知识(二)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1.肠道病毒(CoxA16、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手足口病的基础知识(三)临床分类。1.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2.重症病例:(1)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2)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①频繁抽搐、昏迷、脑疝。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手足口病的基础知识重症病例早期识别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一)持续高热不退。(二)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三)呼吸、心率增快。(四)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五)高血压。(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七)高血糖。手足口病的基础知识处置流程门诊医师在接诊中要仔细询问病史,着重询问周边有无类似病例以及接触史、治疗经过;体检时注意皮疹、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及肺部体征。(一)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丙类传染病要求进行报告。(二)普通病例可门诊治疗,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在病情变化时随诊。3岁以下患儿,持续发热、精神差、呕吐,病程在5天以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三)重症病例应住院治疗。危重病例及时收入重症医学科(ICU)救治。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各地对防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对临床医生和村医进行相关业务培训不到位三是发热疱疹门诊设置不规范四是村医对3岁以下发热皮疹患者管理和手足口病例跟踪随访工作落实力度不够五是疫情报告工作有待加强六是卫生局要求的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0-6岁儿童手足口病摸底排查工作存在闭门造册和报告数据不实现象。下一步防控工作1、继续加强对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的宣传2、医疗单位继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内容以《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乡村卫生人员手足口病防治手册》为主。3、各医疗机构要加强预检分诊工作,并做好门诊登记,做到“五早”4、各镇卫生院要督促村医对0-3岁儿童进行摸底排查,发现发热、或/和出疹病例要及时报告卫生院,不得私自收治。下一步防控工作5、加大责任追究制,按《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传染病疫情不报、迟报、瞒报行为进行处罚,对拒不落实襄阳区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有关防治工作措施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相应行政处分。预防--个人预防措施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预防--学校预防措施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预防--医疗机构预防措施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小结关注重症:早期识别,防止死亡病例。关注聚集性病例,防止社区暴发、流行。强调第一,当前疫情形势严峻,要引起高度重视。第二,要认真落实0-6岁儿童摸底排查、0-3岁儿童追踪观察工作,实行日报制度。第三,切实落实登记、报告、转诊的有关规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