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特色分析080511243应婷婷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班摘要: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新城市应该强调德国民族性,强调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新城市的建筑应具有现代风格”。关键字:青岛德式建筑设计特色1、青岛地理位置青岛地处山东半岛南部,黄海之滨,位于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与西面的亚速尔群岛、直布罗陀、马耳他岛,东面日本东京、美国西部旧金山的纬度大致相当。东北与山东省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全市总面积为10654平方公里,市内七区,所辖五市,总人口为720.68万人,其中,市区面积为1102平方公里,人口246.77万人。青岛东依崂山、西伴胶州湾、南面黄海。其地势东高西低,有山地、丘陵和平原。青岛海域辽阔,海产资源丰富,胶州湾不淤不冻,港湾岛屿星罗棋布。四季变化明显,但夏无酷暑,冬无严冬,春长、秋爽。市内到底起伏,几座高60至130米的丘陵不仅将城区分为数个区域,而且还给与城市个性。2、青岛的德式建筑设计特色青岛自1891年建置至今天不过百余年的历史,是一个年轻的城市,1949年前,近代青岛老城区里的大规模城市建筑是随着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开始的。德国占领青岛的时期是城市的形成期,是青岛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2.1青岛德式建筑的设计风格20世纪开始,青岛城市的建筑风格渐趋一致。早期采用的青砖灰瓦被红砖红瓦取代,建筑外墙均以灰浆抹面后涂以明快的黄色。由于建筑法规禁止用瓦楞铁皮作屋顶材料,红瓦屋顶变成了青岛独有的特色。花岗岩石在青岛一代储量丰富、价格低廉,价值当时在德国国内也流行以花岗石作建筑外墙装饰,所以,在青岛“花岗石”便成为典型的建筑材料,被广为使用。“新城市应该强调德国民族性,强调与中国城市的差异,新城市的建筑应具有现代风格”,这是当时殖民者对青岛新城建筑形式的规定。所谓“新风格”是指当时德国国内流行的建筑复古主义思潮—“新文艺复兴”和“新罗马风”式样。这明确反应了德国人在青岛城市建设中的建筑理念,也不可避免的使许多德国建筑的元素移植到了青岛。由于建筑材料来源不足,使用前期的建筑材料多为中国式的青砖灰瓦,建筑装饰上也较为简陋,石雕刻装饰也较少,外形较规整。“新文艺复兴”的建筑在青岛盛行,如:青岛火车站、警察署都具有陡坡屋顶、尖塔等特点。同时并行的流行样式还有德国“新罗马风”建筑,许多建筑喜用粗花岗岩为主要建筑材料,大量采用浮雕装饰,建筑又呈现出罗马风的流风遗韵。青岛的德国总督官邸就具有皇宫雄伟的气势。新艺术运动在德国称之为“青年风格派”,当时的青岛优秀或美观的建筑都参杂着新罗马风式样与青年风格派的装饰语法,总督官邸、医药商店、基督教堂等都具有青年风格派的特点。2.2青岛德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融合在青岛,中国人居住的建筑主要集中在大鲍岛、台东、台西和小港码头北部一带,以住宅和小商店为主。除鲍岛区外,殖民当局对建筑图样不加限制,所以建造质量以鲍岛区稍好,其他较差。楼高2-3层,砖木结构,迎门有影壁,内部有天井和回廊,立柱上有透雕雀替,临街立山多模仿德式建筑的式样,主入口两侧做壁柱,上部高起山花,形成了青岛特有的民居建筑—里院。在青岛的德式建筑完全不同于中国建筑,风格和式样是异域的,是全新的,但在建筑局部上,中式青瓦和琉璃瓦常被用作建筑主体的主要材料,如安治泰主教公寓的清水墙和火车站的琉璃瓦屋面,中国的传统龙纹纹样和狮形图案被用在建筑内部梁柱的装饰上,如格尔皮克-科尼希别墅门厅里的龙雕石柱、伯恩尼克住宅中近6米的龙纹木梁和要塞工程局内部楼梯上的狮龙栏柱。中国式的传统四合院与欧洲的公寓式建筑在这里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在这里得以相互借鉴与自然交融。2.3青岛德式建筑结构设计1898—1914年间,德国在青岛的建筑主要为砖石木钢混合结构。以砖石墙承重,采用木、钢梁楼板结构、木衍架屋顶结构,虽然没有完整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出现,但在建筑的局部出现了新技术、新材料的结构类型。德占时期的建筑大量使用了钢材,房屋地下室楼板采用了工字钢梁和混凝土结构。1910年建成的基督教堂采用了钢衍架屋面结构,1907年建成的总督官邸其室内暖房采用钢架玻璃建造。3、青岛代表性德式建筑3.1总督官邸旧址原德国胶澳总督官邸,于1905年10月在信号山南麓正式动工,1907年10月建成。建筑高30余米,建筑面积4083平方米。主体高2层,局部4层,外立面由花岗石砌筑,在用米黄色波浪纹装饰的外墙上开劵式和矩形窗洞,外廊的双体石柱柱头上雕刻橡树叶纹样装饰,顶部采用半木构式装饰。折坡式屋顶,西南角建有塔楼,特别烧制的砖瓦来自大鲍岛捷成洋行窑厂。西侧山墙和檐口上有诺曼龙龙头装饰的山墙犹如一艘船。主入口位于西侧,楼内是一间双层大厅,大厅二楼北墙上方设有一处外挑式内廊,二楼是总督及家眷的住房,三楼为客房可仆人的住房,厨房设在底层。各房间内的原装灯具样式各不相同。建筑钢材是克虏伯钢铁公司生产的,暖房的设计一改往日石头建筑的粗大笨重风格,钢和玻璃的构筑使人联想到英国的“水晶宫”。某些室内设施,至今仍可使用。该建筑是德国威廉时期“新罗马风”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的结合作品,其装饰奢华精致,为历任德国驻胶澳总督的住宅。3.2福音教堂位于江苏路15号,青岛基督教堂为砖石混合结构,钢木屋顶,建筑面积为1167.18平方米,平面为不规则矩形。36.47米的中世纪塞堡式绿色盔状塔楼,高耸在建筑的西侧,是整个建筑的中心,塔楼上方为钟楼,悬挂三口铜钟,下部安装一座时钟,只在四棱曲线钟楼的南、北、西三面上安装有钟表盘,塔楼下部转角上高大的花岗石圆锥形扶壁,起到了平衡建筑整体和稳定塔楼的作用,为纪念教堂的落成在塔楼入口内南侧墙面上设与偶一块石碑。该建筑主体高度17.28米,屋面为红色牛舌瓦,其最具特色的使花岗石在这里的应用,墙面底部的大小不等的花岗石蘑菇石极其夸张的凸出墙面,却又有着严谨规整的深凹嵌缝,檐口和局部转角也使用了粗糙的花岗岩条石和石块。花岗石以外为米黄色波纹状墙面。礼拜堂入口位于南侧,有巨大的圆拱吊顶的礼拜堂高11米,面积为429平方米。这座外观雄壮,内堂宽敞的教堂建筑为德国青年风格派风格,是德占青岛时期建筑精品。3.3总督官署旧址早在1898年9月公布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方案中,总督山南麓这片山势平缓的坡地,就已经被预留用于建造政府的办公大楼。官署大楼与1904年7月开工,1906年1月落成投入使用,这幢宏伟的建筑建成伊始便于相隔的两个小街区、滨海区以及今青岛路组成了直通大海的连续景观。大楼的建筑平面中轴对称,成“凹”字形,东西长80米,南北长约40米,主体高四层,约20米,底层为半地下形式。主立面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段式,以砖石木结构为主,局部为钢梁混凝土。外墙为花岗石砌筑。底层和顶层为每开间三扇的小窗,二、三层为连通式拱形大窗和劵柱式外廊及爱奥尼方壁柱、屋顶为梯形折坡状并覆以半圆式红陶瓦和弧形屋面窗。主入口位于南侧,顶部安装时钟,35级台阶之上是二层门庭和敞开式大厅及圆拱顶。内部的木制门窗用了不易变形的柚木制作并安装铜把手。该建筑借助了地势与位置,显示着高大与庄重。4、小结“碧海、蓝天、绿树、红瓦、黄墙”这是青岛这座城市所具有的独特的五种色彩,德式建筑的审美价值大大提高了人们对青岛城市形象美的认识。当代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建筑都没有自己的特色,千遍一律,钢筋混凝土的世界如此相似,而100年前的青岛就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世界。参考文献:[1]袁宾久.青岛德式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于广明,庞峰,吴艳霞,李霖飞,周易.青岛德式建筑可持续利用研究[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0:39-44[3]王福云,梁冰.回眸百年的华丽与经典[J].装饰,2010:96-98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