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形成学科能力的源头。本栏目内容在高考时虽不直接考查,但考题无不由此而生。感觉简单未必掌握,认为掌握未必精准。化主干梳理为问题式梳理,变知识再现为能力提升。问题式梳理,创新记忆模式,提升复习效果!高考成败,根基在此,不可小觑!考试大纲考点搜索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①孔子与老子的思想②百家争鸣③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儒学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③阶级关系上:____的活跃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上:出现__________,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士私人讲学思想解放2.儒家思想的形成代表人物思想地位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要__________;主张“克己复礼”;首创私人讲学,主张“_________”创立了儒家学派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主张实行“_____”;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伦理观上主张“_______”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主张施政用“_____”和“王道”,以德服人;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伦理观上,提出“__________”以德治民有教无类仁政性本善仁义人之性恶【误区警示】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3.其他思想流派流派代表人物地位思想道家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提出了“_________”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_____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_____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君主要_________,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无为而治相对精神以法治国道二、汉代儒学1.背景:汉初“_________”的思想到汉武帝时已不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形势,_________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2.思想来源:把道家、_____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3.主要内容(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____________”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__________”学说。(3)建立封建伦理道德体系,提出了“__________”的道德标准。无为而治积极有为法家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汉代政治指导思想的演变汉初“无为而治”中央集权董仲舒新儒学汉武帝统治不适应维护加强【知识导图】4.※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和影响(1)措施。①起用________参与国家大政。②_________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兴办_____,儒学地位大大提高。④初步建立了_____________,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家儒家经典太学地方教育系统【史论要旨】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考点的解读与透析是决胜高考的必由之路。本栏目以经典背景材料为依托,通过问题链的方式、小切口层层突破,化整为零。在探究中归纳,在归纳中掌握。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点在握,才能高考无忧!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阅读以下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材料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汉书·艺文志》1.结合材料指出儒学的要义,并分析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提示:(1)要义:重教化,重仁义。(2)比较①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孔子以维护奴隶主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为了缓和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②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③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④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特别是孟子的“性本善”和荀子的“性恶论”有明显的分歧。【拓展延伸】材料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解读:材料反映了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社会道德观: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根据下图阐释孔子思想体系各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提示:仁德治礼中庸有教无类由上图可以看出如下几点:(1)孔子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仁”“礼”“中庸”“有教无类”和“德治”的思想,其中“仁”的思想是其核心。(2)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是其“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3)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人人有受教育的资格,这是“仁”在教育方面的体现。(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的实施。(5)孔子主张“中庸之道”,通过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保持“仁”的常态化。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提示:(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师生互动】儒学思想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探究:材料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提示:(1)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2)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3)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了政治上怎样的变化?提示:(1)实质:思想专制。(2)变化:国家分裂到国家实现统一。3.如何正确理解“天人感应”思想?提示:(1)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2)董仲舒认为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3)这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4.董仲舒新儒学形成的意义。提示:(1)有利于国家统一。(2)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3)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4)限制君主的权力,使君主实行“仁政”。(5)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拓展延伸】先秦儒学与董仲舒新儒学有何不同?提示:项目主题功能内容地位先秦儒学董仲舒新儒学讨论现实问题讨论神学问题是对“真理”的追求为现实政治服务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对高频考点及经典考题的研读是把握高考脉搏的有效途径。本栏目通过对高频考题的巧妙分析,指明备考方向,明确解题思路,规范解答模式,突破答题障碍。聚焦关键,从容应对,赢定高考,尽在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三年10考高考指数:★★★★★【例1】(2011·广东文综·T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试做:______【命题思路】本题以课程标准“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依据,挖掘“孟子的思想”这一知识点来命题。【思维路径】审题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排查分析A项轻徭薄赋意思是减少对人民的剥削,实行宽松的政策,材料没体现排除B项均贫富与材料不符合排除C项根据材料,孟子的主要观点是: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从而分析出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正确D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观点,但材料没反映排除【高频预测】(1)近年来各地高考题目大多考查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以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的思想。(2)近三年江苏高考没有命制题目,但并不代表不重要,今后复习备考的角度有: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意义。(3)复习备考时,要重点把握诸子百家的主张,注意从和谐社会的角度进行理解,认识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理解儒家的民本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年4考高考指数:★★★【例2】(2010·天津文综·T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试做:______【命题思路】本题涉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围绕“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这一课程标准命题。【思维路径】审题题干公孙弘因为精通《春秋》(儒家经典)而位列三公排查分析A项“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指的是“天下学士”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家经典,而不是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排除B项“天下学士”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家经典,材料没有体现平民将相大量涌现排除C项孔子春秋时期创立儒学,在汉武帝之前儒学已经在民间兴起排除D项公孙弘因《春秋》这一儒家经典而获高位,起到了社会示范作用,这突出地表明儒学地位有了显著提高正确【高频预测】(1)近年来各地高考题目大多考查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和影响。(2)近三年江苏高考没有考题出现,今后复习时的角度有: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汉武帝采取的独尊儒学的措施及影响。(3)复习备考时应把董仲舒的新儒学放在儒家发展的整个线索中来认识其突出地位,认识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1.(2011·上海单科·T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

1 / 6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