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然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也使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了质的飞跃。第二单元更衣记老北京的四合院姑苏菜艺学习目标1、深入探究张爱玲散文“在热闹中冷讽,在悲凉中打趣”的艺术特色。2、使学生对“衣食住行”这方面的民俗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理解民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3、学习文章中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单元概述本单元以“衣食住行”为主题,编排了《更衣记》、《老北京的四合院》、《姑苏菜艺》三篇文章和语文综合活动。由衣的变更透视时代侧影,由食的艺术体验乡土风情,由居的风格省查审美追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切地体会时代的变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们对未来充满憧憬。《更衣记》:作者从衣着的款式、时尚,来透视历史、时代。进而从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与变化来揭示当时的生活观念、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老北京的四合院》: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北京四合院的独特魅力,突显中国民居这一文化内涵。在描写老北京四合院里春夏秋冬变化的同时,也在描写人们生活的环境及内心的变化。《姑苏菜艺》:作者通过称赞苏州菜来反映苏州的风土和人情,表现苏州人的性格和生活情趣。在展示苏州独具匠心的同时也传递出中国饮食文化的信息。课文精讲《更衣记》1、为什么说张爱玲谈的不是服饰而是时代的变迁?文章并不是对衣着进行琐碎描述,而是从衣着服饰的变迁中寻出它流变的渊源。张爱玲笔下的衣服,不再简单是人们生活的日用品或装饰品,而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和缩影。2、分析一下《更衣记》的语言特色。《更衣记》的语言充满了智慧,平淡却显得超俗,在取喻和用词上具有灵动性和准确性,文字神采飞扬,在字里行间透漏出无限的欢悦之情。更能体现出张爱玲散文“在热闹中冷讽,在悲凉中打趣”的艺术特色。《更衣记》《老北京的四合院》1、作者在写老北京四合院里的春夏秋冬四时变化的同时,也描写出四合院里人们的心境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重点揭示的是什么?四合院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相对应。重点突出在四合院中的人们在不同季节里内心情感的变化,进而强调人们的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的发展规律相统一,重点揭示了“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老北京的四合院》2、举例说明作者如何用诗化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四合院的诗情画意之景。午梦初回,闲情似水,这便是一首夏之歌了。这一部四合院消夏乐章也可以抵得上“香格里拉”了。这都是开在夏尾,盛在秋初,点缀着陋巷人家,秋色如画了。在暖暖和和的房中,听着雪花洒在纸窗上的声音,是特殊的乐章。《姑苏菜艺》1、苏州菜有什么特点,反映出苏州人怎样的性格特点?苏州菜有三大特点:精细、新鲜、变化。反映出苏州人温和、不急不火、办事精细等性格特点。《姑苏菜艺》苏菜刀工精致典雅:根根要短,丝丝不乱,厚薄均匀,排叠整齐。民俗文化简介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表现出不同特色,并构成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各民族服饰苗族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苗族的女性文化,也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配饰以银饰为主。侗族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款式各异,各有其特色。可主要分为三种:紧束型裙装、宽松行裙装、裤装。头饰和银饰是侗族妇女最讲究的饰品,配在传统服饰上,古朴雅致。傣族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与印度以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藏族藏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服饰的基本结构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脱一袖”的装束是藏族服饰特有的风格。藏族服饰配色十分大胆,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鄂伦春族鄂伦春人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中,创造了适于森林游猎的皮袍文化。由于天气寒冷,鄂伦春人服饰主要以袍式为主。维吾尔族新疆的维吾尔族是一个能够创造出美的民族。花帽、袷袢和连衣裙是维吾尔族的典型服装。鲜艳夺目,色彩绚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各地区民居北京四合院安徽古民居福建土家楼江南水乡山西黄土高原窑洞各地区饮食川菜特点:选料认真、刀功精细川菜注重一个“辣”字鲁菜特点:颜色鲜亮、口味浓香鲁菜主要以“酱”为主苏菜特点:选料严谨、精细典雅苏菜主要注重一个“精”字粤菜特点:配料多巧、装饰美艳粤菜主要以“鲜”为主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一种袖珍戏剧——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张爱玲资料链接张爱玲,原名张煐,曾用笔名梁京,原籍河北丰润。我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小团圆》、《传奇》、《金琐记》等。张爱玲与胡兰可张爱玲作品北京四合院的结构:北京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以中轴布局,四面盖有房屋,中为庭院,宅门开在全院的东南角,所有窗户均朝向院内。四合院的规模不同,大小相差悬殊。但无论大小,都是由四面房屋固合成的庭院为单位组合而成。其基本元素有:宅门、倒座儿、正房、厢房、围墙,由这些元素按一定的规则合成纵向或横向的多重院落。邓云乡,学名邓云骧,山西省灵丘东河南镇人,上海红学界元老。因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具有深厚文史功底。主要作品有:《红楼风俗谭》、《鲁迅与北京风土》、《文化古城旧事》等。邓云乡的作品陆文夫,江苏泰兴人,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姑苏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品格。主要作品有:《小巷深处》、《献身》、《美食家》、《围墙》等。陆文夫作品拓展阅读古代的服饰“裳”在《说文》中是”常“的异体字,在古时指长裙。指贵族王子带的普通帽子,是身份的象征。古代的帽子又称元服。“冠”指发髻,用来把冠固定在头发上的细长的签子。“笄”是上衣,有长短之分,“长襦”称褂,“短襦”又叫腰襦。“襦”也是一种上衣,类似于今天的背心、马甲,只是肩部稍宽。“裆”是指宽大,没有袖端的衣服,“春衫”是指平日穿的衣服,“青衫”是指官服。“衫”古代的住居“府”:旧指大官、贵族的住宅,今指国家元首办公或居住的地方“殿”:特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的高大房屋。“宅”:指普通百姓居住的屋子。“阙”:宫庙、墓门前记官爵功绩和装饰用的双柱楼观。“刹”:佛塔和佛寺的统称,即佛教的寺庙。“堡”:读“补”音,是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中国酒文化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酒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中国古人将酒的作用归纳为三类:酒以治病,酒以养老,酒以成礼。饮酒陶潜故人赏我趣,挈酒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把酒问月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请欣赏《将进酒》唐诗朗读梳理探究参考答案一、研究服饰文化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衣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远古时代的人类用树叶兽皮遮羞保暖,到当今社会讲究时尚、潮流,人类的服饰,是与社会、时代、审美心理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参考题目:提示:《从穿着的变化看时代的变化》《从服饰看人的心理》《从每年服装的流行色谈起》50年代特色服饰“布拉吉”是50年代最流行的女性服饰之一。60年代特色服饰60年代的衣服颜色主要以蓝、黄、灰为主。70年代特色服饰70年代的“知青服”80年代特色服饰80年代服装种类繁多,颜色鲜艳。二、梳理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饮食文化的发展既与自然环境有关,也与文化环境有关。提示1:参考题目:《谁不说俺家乡菜好》提示2:在我国饮食文化中,酒文化最具特色。我国古代文学家大都与酒结下不解之缘。在与酒有关的古代诗词中不难发现,诗人对酒的态度往往透视出其生活态度和人生情怀。参考作品:陶潜——《和郭主簿》杜甫——《独酌成诗》庾信——《对酒诗》高适——《营州歌》三、考察民居文化中华大地五千年的灿烂史,造就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民居独有的特色蕴涵着先民对居室实用的、精神的追求。考察民居的特色及文化内涵,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此项活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