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测:(2009广东湛江模拟)2009年3月9日,某市市委书记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虽然金融危机给该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影响不大。该市在2008年仍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实现了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等“四大突破”。•该市要借助经济危机这个“弯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推进钢铁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引领该市大发展,实现“弯道超车”。经济形势好时.大家都跑得很快,落后地区、发展中地区想超过去不容易;遇到困难了,就得看过弯技术,有胆识、技术好的就有可能超过去。弯道超车,不能盲目求快,必须把准“科学发展”这个方向盘,搞清楚.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这些基本道理,否则迟早要“翻车”。•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说明该市应如何实现“弯道超车”。(12分)•参考答案:•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虽然金融危机给该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该市仍取得宇不俗的成绩,实现了“四大突破”。只有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才能实现“弯道超车”(3分)•②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该市必须直面当前的种种困难与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要“有胆识、技术好”,又要“把准方向盘”,才能实现“弯道超车”。(3分)•③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市必须“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充分发挥优势,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办事”,才能实现“弯道超车”。(3分)•④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该市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把准‘科学发展’这个方向盘,搞清楚发展为了谁的基本道理,否则迟早要‘翻车夕”。(3分)•(注:若用矛盾观的其他道理回答,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考点预览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考点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考点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考点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考点5: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考点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考点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重点把握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科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评选结果如下:(1)9.11(7)出线(2)本.拉登(8)QQ(3)申奥成功(9)反恐(4)入世(10)FLASH(5)WTO(6)翠花上酸菜2011年十大流行语公布:一、亲六、卖萌二、伤不起七、吐槽三、Hold住八、气场四、我反正信了九、悲催五、坑爹十、忐忑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重要提示: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2、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那种认为社会存在一变化,社会意识就必定立刻发生变化的观点是错误的。【例1】:(09山东)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综合类)”有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改革开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扩大内需、粮食安全。这些词语在2008年的流行表明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④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前提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解析】2008年的十大流行词语属于意识或主观认识范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故选B;③④没有体现。【例2】:近年来,洋节西风东渐,情人节、圣诞节等等,正将它们所负载的价值密码和生活情趣推而广之。社会正被这些新颖、另类的文化所感染、浸润。这表明()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不同的社会意识具有不同的性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例3】: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产品如何分配三要素三个内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铁制工具蒸汽机电力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社会化大生产石器青铜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态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各自的含义(略)(2)辩证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个基本规律。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易错提示: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注意:上层建筑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看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是否先进。改正: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4、总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方法论】:(1)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1、内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特点:但这一矛盾已不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不需要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方式来解决,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3、正确认识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考点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例3】:(09安徽)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②.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②④有误,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改变社会性质,④应该为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考点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是指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考点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时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反对】: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反对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例4】:(09福建)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解析】小岗村农民拉开农村改革的序幕,表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C项正确。【例5】:(09江苏)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解析】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再次证明了生产关系的调整、社会制度的变革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作用。B、D两个选项不符合社会变革的角度;C项错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英雄人物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引导者,排除。【例6】: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演变的历程: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突破个体农户经营的局限,先后实行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1978年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