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结构质量通病与防治专项施工方案第1页目录1、编制说明.............................................................21.1编制目的............................................................21.2编制依据............................................................22、工程概况.............................................................33、主体结构质量通病与防治...............................................33.1模板工程............................................................33.2钢筋工程............................................................63.3混凝土工程..........................................................84、质量管理目标及保证措施..............................................164.1施工质量承诺.......................................................164.2质量目标...........................................................164.3质量保证体系:.....................................................16主体结构质量通病与防治专项施工方案第2页主体结构质量通病与防治专项施工方案1、编制说明1.1编制目的由于房屋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通病是房屋建筑工程中极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且现阶段施工已逐步进入冬季施工,加上业主春节前所有主体结构全面结顶的节点要求,通病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病防治工作牵涉设计、业主、监理、施工等有关各方及各施工阶段,为了更好地解决好质量通病问题,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有效的进行质量控制,克服质量通病,顺利完成业主节点工期要求,特编制此方案。1.2编制依据序号内容备注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3《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104-20114《冬期施工手册》5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6《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8《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9中铁十五局集团遵义国际商贸城一期施工组织设计SZ-02主体结构质量通病与防治专项施工方案第3页2、工程概况3、主体结构质量通病与防治根据业主节点工期要求,现阶段施工主要围绕主体结构的施工,由于工期相对较紧且施工环境、气候等原因,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质量通病,影响结构的安全又影响美观,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质量,本措施将从现象到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3.1模板工程3.1.1柱模板缺陷【现象】(1)模板位移。(2)倾斜、扭曲。(3)胀模、鼓肚、漏浆。【原因分析】(1)柱支模不跟线、不规方。(2)模板重复使用前未经修整,两侧模板组装松紧不一。(3)模板刚度不够,拼缝不严,拉结、固定不牢。柱箍不紧固,或提前拆模。【防治措施】(1)钢筋安装前提前将各轴线引至各施工楼层,支模前根据已放样的轴线和施工图纸先进行钢筋位置的校正,弹线时对成排柱子的位置应找中、规方。支模时应先立两端柱模,经校直、复核后,拉通柱顶基准线,依线按序立各个柱模。在柱模底部沿柱四个角每个角相邻两面设垫块,以保证柱底位置准确和柱保护层厚度。主体结构质量通病与防治专项施工方案第4页(2)柱模妥善堆放,堆平整,使用前进行检查、修整,根据部位需要直接利用或分解利用。分段支模连接紧固各面,以防止柱模竖向倾斜、扭曲。(3)根据柱子断面的大小及高度设置柱箍间距,模板由现场制作,后背80*30mm方木,利用钢管扣件进行紧箍,并加强阳角部位。(4)所有柱模安装完成后各工区测量人员必须严格复查,并报项目经理部测量主管工程师进一步复测,确认无误后向监理工程师报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且在砼施工过程中必须实行旁站,各值班人员严格值班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上报上级领导。3.1.2墙模板缺陷主要为地下室及连接通道位置处的剪力墙【现象】(1)模板倾斜、胀模。(2)模板底部和阴角部位不易拆除,墙根外侧挂浆,内侧“烂根”。【原因分析】(1)墙模板的横竖背肋间距过大,止水螺栓规格过小或未收紧。(2)模板顶部未设或少设置拉杆,底部无导墙或导墙块,桁架支撑设置不合理。(3)找平砂浆不平整,使之与模板间的缝隙过大。(4)阴角部位模板拼缝不严,造成渗浆使角模嵌入混凝土内。(5)未按顺序拆模或拆模时间太迟而影响拆模。【防治措施】(1)墙模板按结构施工图进行配板和组装,横竖背肋间距按模板设计布置,止水螺栓规格一般为φ12~φ16。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螺栓是否收紧,采用不易被挤压振碎的套主体结构质量通病与防治专项施工方案第5页管,墙模顶部应设置上拉杆,以保证墙体厚度一致。木模背肋设置在板面拼缝处。(2)找平砂浆应平整,派专人进行管理。(3)阴角模板的角不应呈锐角,严格执行拆模申请报告,按审批拆模时间和顺序拆模。3.1.3楼梯模板缺陷【现象】(1)楼梯底部不平整,楼梯梁板歪斜,轴线位移。(2)侧向模板松动、胀模。【原因分析】(1)楼梯底板模平整度偏差过大,支撑不牢靠,操作人员在模板上走动。(2)侧向模板接头处刚度不一致,拼缝不严密。【防治措施】(1)楼梯底板模拼装要平整,支撑应牢靠。(2)侧向拼缝应严密,钢木混合模板的配板刚度应一致,细长比过大的支撑应增设剪刀撑。(3)应对模板、支撑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浇筑混凝土。3.1.4梁模板缺陷【现象】(1)梁模板底板下挠,侧向胀模。圈梁上口宽度不足。(2)底模端部嵌入梁柱间混凝土内,不易拆除。(3)梁柱模板接头处跑模漏浆。【原因分析】(1)梁的侧模刚度差,对拉螺栓设置不合理,斜撑角度大于60°,致使梁上口模板歪主体结构质量通病与防治专项施工方案第6页斜。(2)梁底模板刚度差或中间未起拱,顶撑未撑牢,浇筑混凝土时荷载增加,支撑下沉变形,导致梁模板中部下挠。(3)木模下口夹木未钉牢,围檩未夹紧。(4)支模时梁底模端头与柱模间未留空隙,木模在浇筑混凝土后吸水膨胀,造成拆模困难。(5)钢木混合模板材质不同,接头固定不紧,拼缝不严。【防治措施】(1)圈梁木模的上口必须设临时撑头,以保证梁上口宽度。(2)斜撑应与上口横档钉牢,并拉通长直线,保持圈梁上口平直。(3)梁底模应按规定起拱。支撑在泥土地面时,应夯实并铺放通长垫木,以确保支撑不沉陷。梁底支撑间距应保证在钢筋混凝土自重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当梁高超过600mm,侧模应加设钢管围檩。3.2钢筋工程3.2.1钢筋错位【现象】柱、梁、板、墙主筋位置及保护层偏差超标。【原因分析】(1)钢筋未严格按设计尺寸制作与安装。(2)浇捣混凝土:过程中钢筋被机具碰歪撞斜,没有及时校正,或被操作人员踩踏、砸压或振捣混凝土时直接顶撬钢筋,造成钢筋位移。【防治措施】主体结构质量通病与防治专项施工方案第7页(1)由于钢筋安装难免存在误差,钢筋制作时应在规范允许范围内适当小于设计尺寸,且钢筋绑扎或焊接时必须牢固,固定钢筋措施可靠有效。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垫块要沿主筋方向摆放,位置、数量准确。对柱头外伸主筋部分要附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纸位置绑扎好,然后用φ8~φ10钢筋焊成的井字形铁卡固定。对墙板钢筋应设置可靠的钢筋定位卡。(2)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尽量不碰撞钢筋,严禁砸压、踩踏钢筋和直接顶撬钢筋。浇捣过程中要有专人随时检查钢筋位置,及时校正。3.2.2焊接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现象】(1)接头处轴线弯折或轴线偏心过大,并有烧伤及裂纹。(2)焊接接头处于受力区,且焊接质量不能很好的保证。【原因分析】(1)钢筋端部下料弯曲过大,清理不干净或端面不平;钢筋安装不正,轴线偏移,机具损坏,卡具安装不紧,造成钢筋晃动和位移;焊接完成后,接头未经充分冷却。(2)焊接工艺方法应用不当,焊接参数选择不合适,操作技术不过关。(3)钢筋下料计算未充分考虑接头位置。【防治措施】(1)焊接前应矫正或切除钢筋端部过于弯折或扭曲的部分,并予以清除干净,钢筋端面应磨平。(2)钢筋加工安装应由持证焊工进行,安装钢筋时要注意钢筋或夹具轴线是否在同一直线上,钢筋是否安装牢固,过长的钢筋安装时应有置于同一水平面的延长架,如机具损坏,特别是焊接夹具垫块损坏应及时修理或更换,经验收合格后方准焊接。主体结构质量通病与防治专项施工方案第8页(3)根据《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CJ18—98)合理选择焊接参数,正确掌握操作方法。焊接完成后,应视情况保持冷却1~2min后,待接头有足够的强度时再拆除机具或移动。(4)焊工必须持有上岗证。钢筋焊接前,必须根据施工条件进行试焊,合格后方可施焊。(5)焊接完成后必须坚持自检。对接头弯折和偏心超过标准的及未焊透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或采取补强焊接措施;对脆性断裂的接头应按规定进行复验,不合格的接头应切除热影响区后重新焊接。3.3混凝土工程3.3.1混凝土坍落度差【现象】混凝土坍落度太小,不能满足泵送、振捣成形等施工要求。【原因分析】(1)预拌混凝土设计坍落度偏小,运输途中坍落度损失过大。(2)现场搅拌混凝土设计坍落度偏小。(3)原材料的颗料级配、砂率不合理。【防治措施】(1)正确进行配合比设计,保证合理的坍落度指标,充分考虑因气候、运输距离、泵送的垂直和水平距离等因素造成的坍落度损失。(2)混凝土搅拌完毕后,运输至浇筑地点时,由各工区及项目经理部共同见证,及时在浇筑地点取样检测其坍落度值,有问题时及时由搅拌站进行调整,严禁在浇筑时随意加水。(3)所用原材料如砂、石的颗粒级配必须满足设计要求。项目经理部定期安排人员至主体结构质量通病与防治专项施工方案第9页商品混凝土中心,对混凝土原材进行抽样检查,泵送混凝土碎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泵管内径的1/3。细骨料通过0.35mm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15%,通过0.16mm筛孔的组分应不少于5%。(4)外加剂掺量及其对水泥的适应性应通过试验确定,并经监理工程师审批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3.3.2混凝土离析【现象】混凝土入模前后产生离析或运输时产生离析。【原因分析】(1)运输过程中产生离析主要原因是混凝土罐车运输距离过远,因振动产生浆料分离,骨料沉底。(2)浇捣时因入模落料高度过大或入模方式不妥而造成离析。(3)混凝土自身的均匀性、和易性不好,有离析和泌水现象。【防治措施】(1)通过对混凝土拌和物中砂浆稠度和粗骨料含量的检测,及时掌握并调整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易性。(2)使用搅拌式罐车运输并控制运输罐车的运送距离,运输过程中使罐车均匀转动,卸料时应拌匀后方可入模。(3)浇捣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先在底部浇50~100mm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竖向落料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m,超过时应采用串筒、溜管落料或在构筑物结构高度中间开一个进料口,保证混凝土下落高度在允许范围内。(4)正确选用振捣器和控制振捣时间,避免过振。主体结构质量通病与防治专项施工方案第10页3.3.3混凝土凝结时间过长【现象】混凝土初终凝时间过长,使得表面压光及养护工作无法及时进行。【原因分析】(1)混凝土水灰比过大,或现场浇筑混凝土时随意加水。(2)外加剂使用不当,外加剂使用种类与水泥不适应或掺量过大。【防治措施】(1)正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