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贫困学生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华中科技大学贫困学生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公文2008-05-27华中科技大学贫困学生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为了进一步做好学校资助工作,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学生)经济问题的同时,帮助学生克服经济问题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最终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毕业,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特制定本实施方案。第一章贫困学生教育工作现状近年来,国家、社会和学校对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力度逐步加大,我校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学校对社会的“决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已经完全实现。但是对于贫困学生教育、培养和发展问题,还存在关注不够、力度不够、模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1、学生负面问题较多(1)人生观、价值观模糊因贫困学生对贫困原因的理解偏差,以及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加之绝大部分普遍敏感而不成熟,性格单纯、厚道,导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彷徨、困惑、内心充满不解和矛盾,对学习感到失望,对学校感到厌烦,不思上进,吃喝玩乐,缺乏远大思想,对各种不良思想缺乏防御机制,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衡感”,导致人生观、价值观模糊,更有甚者对自己前途悲观失望,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2)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较差高校贫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在实际生活中讲求实惠,追求物质利益。在个人发展上务实意识增强,由关心国家、社会和集体逐步转变到关心个人发展和眼前利益。大多以个人功利2和实用主义的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不注重社会利益和集体力量,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关系上,以个人利益得失为转移,在行为上由很强的非社会性和非他人性,从而造成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困难。导致部分贫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较差。(3)依赖、消极思想严重和诚信意识淡薄部分贫困学生认为学校必须对学生贫困负责,解决其经济困难,“等、靠、要”的思想比较普遍。部分学生悲观情绪和消极思想严重,面对困难手足无措,甚至失去学习、生活的信心,悲观厌世,进而心态和行为举止失常。有的将家长辛辛苦苦积攒的学费不交,挪作他用,获得国家助学贷款,不及时还贷,诚信意识淡薄。(4)自尊心强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脆弱面对贫困,部分贫困学生没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使之失去信心和勇气,甚至会失去理智或精神失常。有的贫困学生为了顾全“自尊”及“虚荣”,从不省穿,就是不吃也要打扮自己,不想让人觉察到他们的贫困。也有的经济困难的学生明知经济拮据,又不愿面对现实,鼓起勇气去克服困难,没有胆量去从事勤工助学活动,怕掉身价、失面子,自命清高。(5)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大首先是学习方面的压力,因为参加勤工助学,学习时间没有保障,学业上感到困难和吃力。没有充足的费用添置学习资料和设备,整天处于焦虑之中;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的差异使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状况存在不良现象,对贫困学生学习能力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再加上贫困学生个性心理方面的特点,使得贫困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其次是就业方面的压力。一方面,一些贫困学生因各方面原因在外形、风度、气质、言语等方面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又没有可依赖的家庭背景,使他们产生压力。另一方面,找工作也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是贫困学生难以支付的。与其他毕业生相比,他们也就少了许多就业机会。3(6)心理素质欠佳,心理问题严重贫困学生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以致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一,自卑心理。许多贫困学生在与人交往中显得底气不足,缺乏信心,总背着沉重的心理重负而处于谨小慎微的状态。而寒酸的外表也常常使他们自惭形秽,担心别人看不起,或是由于以前曾经有过一些因贫困而遭受他人耻笑的经历而导致心理挫折,失去了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出现了强烈的自卑心理。精神上处于一种无奈与苦闷、羡慕与嫉妒、自尊与自轻的矛盾中。其二、自我封闭心理。高校贫困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偏僻农村,他们从小生活于相对封闭的生活状态中,容易产生羞于交往、缺乏尝试勇气的“恐惧”心理。大学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导致在中学阶段原本靠成绩优异维持自尊的农村贫困学生,优势逐步减弱,因而部分贫困学生采取自我封闭的方式来面对现实,这样在心理上处于严重的自我封闭状态。其三、冷漠心理。生活困难对贫困学生心理造成了重大挫折,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表现为对外界的任何刺激都无动于衷。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其四,自责和内疚心理。高昂的费用,使得贫困学生心里负担加重,常常因为他们己成人却不能为积劳成疾的父母分忧解愁,反而给父母增加负担,内心沉重无比,他们总希望能够挣钱减轻父母的负担,这恰恰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学业和勤工助学的冲突。2、各类问题年级分布不同贫困学生的各类问题,呈现显著的年级分布特点,且呈现逐步积累的态势。刚入学的贫困学生,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和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上面,其重要问题在于经济压力较大、人际交往困难乃至不能很快适应大学生活。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进入二年级的4贫困学生开始逐步感觉到贫困给他带来的心里压力,逐步封闭自我,对他人和社会冷漠,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改善个人生活条件和提高个人能力上面,两极分化严重,部分学生学习压力增大、心理状态失衡,开始逐步向双困生转变。这些问题的逐步发展,就导致部分学生心理问题逐步加重,学习和工作压力开始显现,导致学生无法顺利毕业,甚至出现严重问题,或走上犯罪的道路。3、个性与共性共存因贫困带来的各类问题,有普遍性。贫困学生因家庭教育、实际经济压力导致各类问题,具有明显的共性,贫困学生绝大部分都有很强的自尊心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和写作精神较差,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但是部分贫困学生能够通过个人的不断学习、或者周围良好的环境氛围,不断的自我完善,逐步摆脱贫困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有部分学生因性格或者周围环境影响,逐步自我封闭,自责和内疚心理逐步加大,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产生。4、贫困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1)社会因素的影响第一,市场分配机制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部分人对改革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损失心怀不满,这种情绪或多或少影响到孩子。还有部分家庭因改革的各种原因导致自己贫困,对社会制度保有怨恨之情,对社会抱有敌意,加之当前道德的滑坡、腐败现象的滋生、社会诚信度降低等对贫困学生思想产生不良影响,很多贫困学生将贫困归咎于社会原因,归咎于改革开放,归咎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从而敌视社会,对学校不满,与学校管理相背,对国家的改革制度产生怀疑,对同学之间的感情产生不信任,甚至有人认为国家应对自己的贫困进行补偿,这些思想问题表现在行动上,产生严重后果。这势必造成贫困学生理想信念模糊。第二,在讲究经济效益、偏重事物功利价值,追求财富的价值观支配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5文化氛围中,贫困学生在社会上由于“寒酸”经常受到歧视、奚落、嘲笑。但他们又有作为大学生的自尊与自傲。因而“对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表现了一种藐视到敌视的态度,这种社会现实与他们主观意识的冲突也加剧了贫困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负性改变,从而使他们价值取向扭曲。(2)家庭环境的影响贫困学生所存在的思想与心理问题与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关系十分密切。其一,贫困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来自家庭提供的条件和机遇较少,个人需要顶住很大的来自精神上的压力,同时因为贫困,在人际交往上可能遇到挫折,这些都在考验贫困学生的忍耐力和意志力。对抱定奋斗目标、敢于正视困境,不怕挫折,不为误解、嘲讽的贫困学生而言,反而能增强其斗志。但是对贫困缺乏积极心态的学生,都会使其思想和心理产生种种不适,甚至扭曲产生病态,出现诸多心理及思想问题。其二,因为家境贫寒,贫困学生的家庭一般很难对子女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较多的投入,贫困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相对偏低,个体素质和能力培养上与非贫困学生有一定的差距,使他们自卑、自责、自怨等心理障碍不断加剧。这也是贫困学生产生思想与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诱因。其三,贫困家庭的环境氛围和对社会认识的偏激,对他人的不信任和不满,会影响贫困学生,是他们对任何人都冷漠无情,缺乏爱心。很多家长对孩子期望很大,不考虑家庭实力满足子女要求,助长了孩子恶性膨胀的虚荣心。很多孩子在刻苦学习的同时,常常苦于自己的状况和他人差距太大,增强了其愤世嫉俗的心理,对现实的不满与实现理想的矛盾,又使其实现理想的欲望收到冲击,产生思想与心理问题。加上部分家庭采取粗暴简单的家长制手段,容易使子女形成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心理品质。而部分懂事的学生,又对家庭状况怀有强烈的内疚感,自身在能力方面也有不足之处,面临的思想压力更6大。(3)贫困文化的社会遗传贫困学生由于来自当前的贫困阶层和就业困难人群,带有贫困文化中的某些负面因素,表现为价值观、行为方式、语言、衣着以及与个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符号,从而形成一种贫困文化的所谓“社会遗传”。使贫困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出现问题,其中最容易表现出来的就是自卑感。自卑感一般会导致心理上的自我封闭,成为不良思想心理的深层次原因。思想上过于敏感,行为上表现出不合群,内心深处有很强的孤独感,从而造成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的困难,有的贫困学生也因过度的自卑而形成:过度敏感的自尊,以致对接受学校和他人的资助感到羞耻。(4)高校自身的原因由于过分强调对贫困学生物质的资助,忽视了对思想上的引导,导致学生细想没有及时转变,产生负面效应。有的认为接受援助是应该的,产生思想上的依赖性,丧失自立、自强的斗志。有的则将别人的帮助视为施舍,产生逆反心理及抵触情绪。其次,校园组织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是贫困学生思想与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拜金主义、攀比主义导致贫困学生因经济困窘而找不到归属感,导致心理失衡,把同学交往中的一些正常行为加以误解,或是把一些小的误会加以放大,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第二章贫困学生教育工作原则做好贫困学生教育工作,首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贫困学生状况,熟悉贫困学生各类问题,认识到不同年级、不同性格学生教育工作的特点,在做好共性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关注个性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贫困学生教育工作。1、切实做好贫困学生经济资助工作高校贫困学生的最大思想压力来自于经济的压力,因此,解决高校贫困学生的思想问题,首7先必须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并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资助体系以确保各项资助有实效的落实,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贫困同学的实际困难,使他们能尽快地甩掉压在他们心理上的包袱,衣食无虞,轻装上阵,将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中。2、精心打造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应充分利用和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为贫困学生营造出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健康和谐,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富有强烈亲和力的校园环境,创造好学上进、追求真理的文化学术氛围,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要关注与关心他们,都要善于积极挖掘他们身上的优长之处,并及时地加以表扬和激励,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处处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围绕贫困学生这一特殊主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和动员他们积极参与,为这些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干搭建平台。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的心灵也能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得到净化,集体主义价值不断得到强化并表现为自觉的行动,从而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形成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在各种活动中,指导学生认识到到生活的真谛,认识到生活的价值以及自身在生活中的位置,从而学会正确地面对生活、驾驭生活。帮助贫困学生开阔视野、启迪心灵。3、开展形式多样、具有实效性及针对性的贫困学生教育工作(1)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当前,高校学生中普遍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这在高校贫困学生群体中又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必须澄清他们思想上所存在的误区,将正确的理想信念建立起来。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8对于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具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