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魂的蓝-萦梦的诗——从仓央嘉措的诗作浅悟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化的浸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牵魂的蓝,萦梦的诗——从仓央嘉措的诗作浅悟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化的浸润(刘静地环学院10级地科(2)班201075010220)摘要雪域高原之上弥漫着万丈不食人间烟火的蓝,这牵魂绕梦的蓝,蓝的悠扬,蓝的霸气,蓝的清新,蓝的活力四射,点点滴滴滋养着藏区的神山圣水,浸润着这里的每一寸空气。在美丽而神秘的藏区,圣洁无暇的蓝让尘俗的心灵瞬间净化,潇洒地踏上不负如来不负卿的逐梦旅程。正如圣洁的蓝是藏区天空的魂一样,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也是藏族文化的魂。自7世纪传入中华大地,历经好几个世纪的周折终于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之后,佛教,藏传佛教便注进藏民族的血液,滋润着世世代代藏族人信仰的生命力,维系着这个粗狂热情,豪放桀骜的民族的凝聚力。藏民族是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藏族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深深烙上了宗教的印记,六世活佛仓央嘉措的诗作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是“道”诗还是“情”诗姑且搁置不论,在他的文字里我们确确实实可以看到佛教的思想和情怀,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守信仰,践行宗教的义理,追寻灵魂的解脱之路。本文将从无常观,宿命观,世界观“三观”方面找寻仓央嘉措一些诗作中的宗教渊源,以此映射出藏传佛教对藏族文化的浸润和影响。关键字:仓央嘉措;藏族文化;藏传佛教;信仰一,浅悟仓央嘉措诗作中的无常观“去年种下的幼苗,今已成禾束;青年老后的体躯,比南方的弓还要弯”;“写成的黑色字迹,已被水和雨滴消灭,未曾写出的心迹,虽要拭去也无从。所谓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明明白白的道出了佛教的无常观。在佛教看来,没有什么是永恒存在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人世间的很多烦恼有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凡俗的生命个体无法认识到这种无常,死死地抓着本来就不存在或者已经消失、即将消失的事物不放手,甚至伤心难过,这完全就是庸人自扰。仓央嘉措用去年的幼苗已经成为禾束,青年的身躯已经渐渐老去的比喻来告诉我们,一切都在变,来时的路已经不在,以后的路还在岁月里延伸,并且终将沧桑的承接我们远去的背影。当然从去年到今年,从青年到老年,这么一个时间段地变化似乎谁都看得到,谁都能够接受,也都做好了接受这种无常的心理准备,因为世世代代的生命个体都是这么一路走来,铺展成人类文明的历史的,但是对于发生在这一刻和下一刻之间的变化,我们就无从感知,也无法轻易理解了,而用心参透佛理的六世达赖却用他隽永的文字诉说着这无常的真理。写成的字迹已经被风雨冲刷,但是那些不曾留下痕迹的心灵轨迹,岁月想要磨灭却无从下手。这是什么原因呢,他到底又在表达怎样的情怀呢?很显然,这是佛教思想烙在他心灵上的,刻在藏族文化上的印痕。人世间充满着“苦,集,灭,道”四谛,但是说到底这一切都是假有,而只有“空”才是万法真谛。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所作的,所说的都是空的,而空却是无,空是一种磅礴大气的情怀,是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势,更是一种不言自喻的教化。一切皆空,包括生命本身。六道轮回,不生不灭,不灭不生,我们一直在变,却一直转不出欲望和执着的城池,参不透世事无常的真理,所以释迦摩尼诞生之时才会顶天立地地发下宏愿: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我当安之。佛教追求的脱俗空灵,涅槃寂静的境界,当我们不再眷恋尘世花花绿绿的身外之物,不再在乎自己的肉体,真正明白此刻的我们包括此刻的心情都仅仅是尘世的过客时,生与死就不再站在此岸和彼岸隔江相望了,因为原来生就是死,死也是生。诸行无常,放下贪执,才能此刻成佛。二,浅悟仓央嘉措诗作的宿命观“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缘起即灭,缘生已空”;“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缘起性空论,业力因果论,是最为核心的佛教理论。因缘轮回,因果报应是藏族精神文化的支撑点。前世,今生,来世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死转换,善恶相抵系统,藏族人信佛,其实是在信自己,信自己所作的和所得的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其实这也就是佛所期望的结果,“看破,放下,自在”,信佛就是信人生苦难深重但只能自救。在仓央嘉措的诗句里我们总能发现藏族文化的身影,总能发掘出佛教的深刻思想。宏伟肃穆的经殿,煨桑炉里袅袅的香雾,神秘的六字真言,精致的转经筒,高耸入云的佛塔以及虔诚的信徒们深情亲吻大地的仪式-----长头……牵魂萦梦的诗句在我们眼前绘出一幅超脱的画卷,这里有藏区沁人心脾的蓝天,感人肺腑的苍茫,启人心智的玛尼石。今生的路在前世就已铺就,痴心的活佛闭目听经,摇转经筒,磕长头千里觐见,转山转水转佛塔,为的就是继续自己的佛缘,他与佛之间的默契,与佛之间的约定,让他走上一条传奇的解脱之路,这条路上的脚印印证的不仅仅是一个遵守五戒十善的僧人的艰辛,更载覆着普天之下芸芸众生的幸福与解脱。一份缘就是一颗晶莹的露,几世修来的千百万份缘就串成一圈佛性天成的念珠,藏在这念珠里的东西就叫宿命。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在人生旅程中我们在按照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无奈的继续的同时又在创造,创造另一股神秘的力量,让它开启下一个生之门。一句话,我们在宿命中创造着宿命,这种创造需要的就是仓央嘉措“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的勇气和智慧。三,浅悟仓央嘉措诗作的世界观“请求洁白仙鹤,凌空双翼借我,我不远走高飞,就到理塘那边”;“在那阴曹地府,阎王有面业镜,人间是非不清,镜中善恶分明”;普渡众生的心才是菩提心,清净心,是成佛的心。佛教教人出世,追求涅槃,追求空灵不凡,但是大乘佛教更核心的是教我们渡己的同时要渡人。首先要修炼一颗红尘之外的清净心,然后再回到红尘之中教化芸芸众生,使得所有的生灵脱离苦海,永得福乐。是佛教的这种世界观,或者可以说一种博大的宇宙观塑造了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延寿荐亡,乐善好施,修德禳灾,法会祝愿等都给藏民族文化打上深深的佛教烙印,注重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追求生命的真谛便成了藏文化的显著特色。事实上,这种渡人渡己的精神可以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来概括,而仓央嘉措在他的诗歌中也融合了这种思想。借来白鹤的翅膀,只是为了去理塘那边,净化了自己,然后并不绝尘而去,而是发下“不远走高飞”的宏愿,再度回到尘世中来,度化还未开启解脱智慧的芸芸众生。对于人世间的善恶,他也有自己的理解,人世已被俗尘污染的面目全非,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似乎已经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标准,但是有些人不必惊慌,有些人也不必暗自窃喜,因为公道自在举头三尺之处,“阎王有面业镜”可以照清一切的善恶是非,宇宙深处总是有一种公道的监控系统,就看你愿不愿意相信。茫茫尘世,有几颗明智清净的心懂得坦然的接纳苦难,愿意为了整个生命界的和谐安康贡献自己生生世世的力量。须弥山上的未来佛笑傲今世,平静的观看着凡俗之人为不灭的欲望劳苦奔波,这个人世间就像是一锅水在慢慢地,慢慢地沸腾,面对阻止不了的燥热与心焦,挣扎与无奈,你是否看到一个穿长袍,骑骏马,点酥油灯,敬神山水的民族的身影依旧伫立在茫茫草原上;你是否明白一种“三界皆苦,我当安之”的承诺饱含着怎样的勇气和决心;你是否听见净蓝净蓝的天宇间传出一阵阵悠扬的诵经声,这是人世的福音,是淡泊坚定的信仰之音,你懂的了吗,懂得了这个民族和宗教间缠绵悱恻的过去与未来吗?四,总结仓央嘉措诗作中藏传佛教的思想从上面的分析和论述,我们不难看出作为藏文化的一部分,仓央嘉措的诗作受到藏传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具体来讲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显现出佛学的大境界——空灵脱俗,涅槃寂静;(2)将民族文化与佛法相融合,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学风格;(3)以世俗谛来反映真谛,用最最普通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佛教的理解和对信仰的虔诚。(4)透显出一种宇宙情怀,将普渡众生的大乘佛教精神贯穿于文字之间。参考文献:1,王艳茹.仓央嘉措诗作的佛学思想及承传浅析.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04)2,刘俊哲.藏传佛教缘起思想及其宇宙生成论意义.民族学刊.2010(01)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