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共73张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历史第1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导入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历史那么,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呢?由此导入新课。历史导入2油画《国殇》这场历史大悲剧给我们国家的民主法制带来怎样的巨大破坏?新时期我们为防止类似的历史悲剧重演,在民主、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由此导入新课。历史知识内容标准要求学法建议素养达成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历史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了解阅读课本,查阅资料;自我梳理,认识“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独学、对学)★★★★历史的伟大转折分析归纳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研学、展学等)★★★★历史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分析归纳、综合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罗列信息,总结归纳;历史对比,问题探究;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建设的重要成就;运用史料,联系现实,探究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研学、展学、点拨等)★★★★★历史重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难点:理解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必由之路。历史历史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1.中共八大的探索(1)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①”“有法必依”。历史(2)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2.“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重大挫折(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中央出现了②,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2)导火线:1965年11月,上海《③》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3)发动标志: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④》。历史(4)“文革”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破坏:1967年1月,由张春桥、姚文元等策划,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造反派组织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领导大权。到1968年9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建立起新的权力机关——⑤,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5)危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历史二、历史的伟大转折1.背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时间里,党和国家的工作一直在徘徊中前进。2.主要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⑥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会议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历史3.意义: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⑦》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2.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史3.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历史【答案】①有法可依②修正主义③文汇报④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⑤革命委员会⑥实事求是⑦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⑧依法治国历史①“文化大革命”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使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造成动乱局面。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和国家政治发展中具有转折性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逐步制度化、法律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基本形成。历史1.“文革”时期,“民主”的主要方式是“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串连”。以下关于“文革”时期“民主”的判断,正确的是....()。A.它歪曲了民主的含义B.它符合民主的程序性原则C.它是直接民主的体现D.它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探索历史【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民主的含义被歪曲,故A项正确。B、C、D三项说法不正确,排除。【答案】A历史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更加注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新时期创建的“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基层民主选举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政治协商制度历史【解析】根据材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创建的“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故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1954年已经建立,不属于新时期创建的,故A项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建立,故C、D两项排除。【答案】B历史3.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道:“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作‘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作‘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邓小平的讲话意在强调()。A.克服领导干部专制作风B.避免有法不依的现象C.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D.建立并完善法律体系历史【解析】题干的关键信息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所以把领导人的讲话当作“法”,原因是没有相应的“法”。因此邓小平的讲话意在强调建立并完善法律体系。【答案】D历史历史互动探究一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材料中国共产党历届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词汇出现次数统计(单位:次)历史历史——摘编自村田忠禧《通过对字词使用的计量分析研究中共党史》历史【学会读史】[注释]①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中共八大的中心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注释]②反映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说明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从中共九大到十一大“社会主义革命”词汇出现的频率高,是因为正值“文革”时期“左”倾错误下“以阶级斗争为纲”。[注释]③⑤“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走上正常轨道。历史[注释]④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社会主义革命”一词不再出现。(1)“社会主义革命”一词出现频率最高是在什么时期?该时期民主政治建设呈现什么状况?(2)阅读上表,划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的阶段并说明理由。历史【思路引领】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分析即可;第②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转折点,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1956~1977年党的工作重心在阶级斗争上,1978~1997年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探索经济体制改革,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历史【参考答案】(1)中共九大到十一大,即“文革”时期。状况:民主法制建设遭到践踏。(2)第一阶段:1956~1977年,以阶级斗争为工作中心。第二阶段:1978~1997年,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探索经济体制改革,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历史【归纳总结】“文革”时期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的原因(1)中共成立后,多年以来存在着“左”倾错误,后来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是导致“文革”发生的直接原因。(2)与中国的历史有着很深的联系:经济上,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影响极深;政治思想上,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民主和法制的观念。(3)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的法制还不健全,公民的合法权益暂时得不到保障,以至于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现象普遍存在,使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历史核心素养契合本题契合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互动探究二新时期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措施及成就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时指出:“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深入不下去。”为此,国家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的新尝试是()。甲方:恢复完善政治协商制度乙方:加强立法,完善国家法律体系丙方: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丁方:平反冤假错案,重塑法律尊严历史戊方:更加重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己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历史【思路引领】注意对“新尝试”这一信息的理解。甲方中的“恢复”、乙方中的“完善”、丁方中的“重塑”、戊方中的“更加重视”等内容都与“新尝试”的要求不符,错误。1998年,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实行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这是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大亮点和尝试。故丙方说法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己方属于经济方面的改革,错误。历史【参考答案】丙方历史【概念辨析】“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德治和法治各有其不同的作用范畴。德治强调的是个人的义务,而法治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德治强调的是对人的内心信念教化,法治强调的是法律的强制作用;德治强调的是对人的治理,而法治强调的是对各种关系的平衡等。无论是德治还是法治,都无法彼此替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维护人民各项权利的重要保障;“以德治国”是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和法律意识,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二者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历史核心素养契合本题契合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1.法制与法治相同吗?历史【答案】不相同。“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是依法治国的简称,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其他领域都有法可依。一字之差表明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历史2.中国基层民主组织是公民参政议政的组织吗?历史【答案】不是。中国基层民主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不受国家行政机关的直接领导,基层民主组织依法行使自治权,它是基层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但不是公民参政议政的组织。历史历史历史历史1.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指的是()。A.要注重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解析】“文革”所反映出的最大的历史教训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答案】A历史2.“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法律文件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行政诉讼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历史【解析】体现村民当家做主的应该是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故选D项。【答案】D历史3.(选做)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1 / 7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