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的文献综述--研究题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的文献综述研究题目: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作者所在专业和班级:09经济学作者:段晓霞2009150116,刘艳丽2009150133覃苏珍2009150120,祁子园2009150148付小华2009150104,毛立婉2009150108指导教师:廖晶晶完成时间:2012-5-6内容摘要:国内农业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因素,并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有着直接影响。合理、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成功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建议;对经济影响;城乡收入。前言部分:(一)定义争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五花八门,百家争鸣,这说明该课题吸引了人们的关注,有待深入研究。可是,除非能够定量地确认边界,否则我们只能采取统一的定义。目前,经济学界倾向于一种定义:用边际劳动力产出(MPL)等于零作为剩余劳动力的边界。(二)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现非常的不合理现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严重。(三)影响原因1.影响我过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造成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以及预期收入差距(李荐、张广文,2010)。2.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通过回归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第一位因素是地区间人均工资水平的差异,第二位的因素是私营企业户数(2002)。3.人力资本和制度方面的原因。4.政策及其他因素。(四)特征1.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具有明显的回流特征,并且大都流向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区域上主要是中部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2.从存量来看剩余劳动力,待转移数量庞大。3.从城乡收入差距看,转移潜力巨大正文部分: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背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转型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农村及农业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隐性失业”问题日益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1999年提高1.79%。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的趋势明显。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影响的分析在2003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开始出现“民工荒”现象。随后,这一现象扩大到长江三角洲地区,2009年,我们看到了“返乡潮”,2010年年初,我们又经历“技工荒”,“招工难”的现象。面对这些情况的出现,李梦、黄敬宝认为“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转折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他们通过调研(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存在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没有“进城”而是选择从事非农业劳动或是本地打工,还有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出去;阻碍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主要有自身知识技能不足的束缚;社会中缺乏相应的中介机构,信息不充分,社会保障缺乏,子女上学问题难以解决等(李梦、黄敬宝,2010)。Knight(2007)在WIDERvorkshop的论文中从收入的角度也提出还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已经到了劳动力稀缺阶段。尽管农村和城市人均收入都有大幅度的提高,甚至是相当迅速的,但是整体依然落后于人均GDP的增长(8.7%)。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国外学者对非农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出了不少经典的理论。其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最为系统、最富有应用价值的是经济理论即“二元经济结构理论”①,刘易斯(LewisWA)创立了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结构模型,费景汉(FeW、拉尼斯(RanisG)和乔根森(JorgensonD)对二元结构模型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后来托达罗(TodaroMP)又补充了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完善了二元经济配置的理论。许多发展理论认为,劳动力流动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种重要机制。蔡昉(2005)通过研究认为迁移或劳动力流动并不必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甚至可能扩大这种差距。劳动力流动扩大与收入差距缩小保持理论上同步关系的需要四个条件,即:劳动力转移必须反映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这种结构变化;必须以接受地的拉力为主;劳动生产率以及每个劳动力拥有的产值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从不均等趋于均等;迁移是不受制度约束的自由流动行为及其长期结果。林毅夫等通过估计迁移者对收入差距的反应弹性,认为迁移是一种减少收入差距的机制,但他们也注意到户籍制度的存在和沿海地区的过快发展速度,目前的迁移规模不足以缩小收入差距(蔡昉,2009)(三)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存在的各类问题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3.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4.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四)、对策建议根据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转移中存在的问题,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其次是建立统一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要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至今还在起着束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诸如人口、土地、就业、社会保障等体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以改革和完善。大量农民工子女涌入城市,造成城市教育资源紧张;大城市的积聚效应可能会形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只有实现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一体化管理,才能降低劳动力的流转成本,克服自发性、盲目性,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再次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据测算,到21世纪中叶实现城镇化之时,我国城镇人口将在目前基础上净增加7-8亿。其中不足20%来自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80%以上将来自于农村人口进城。未来10-20年内估计这种异地城镇化进程仍将成为一道风景线。最后是开辟多渠道的转移路径。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增强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扩大国际劳务输出,用农村人力资源换国外土地、能源等资源。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景预测而观之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劳动力总体上仍然供大于求。“民工荒”实际上折射出的是社会对农民工身份和权益的歧视,以及受劳动力市场不健全及培训机制不完善所导致,它并不能掩盖中国目前的二元经济结构社会的劳动力供给具有无限性这一特征。可以预测,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这一现象仍将继续存在。总结部分:一、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从推动工业化入手,因为工业化是经济现代化的主体内容,是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二、民工潮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对此应充分肯定,积极引导;三、不宜在长时期内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离土不离乡式的就地转移模式,而应将加快城乡体制改革、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推进城市化、实行离土不离乡'的异地转移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同时对原有的就地转移进行改造,鼓励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扩大重点小城镇规模;四、要将改革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城乡分割劳动制度作为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条件;五、将推进农业产业化或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城镇化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同时要注意这三个方面的协调推进。我们自身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课题研究,重点揭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和特点,指出现存的挖掘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和特征,并论证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深度挖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行途径,通过国内远近状况比较,预测了未来劳动力转移的任务和前景。农业是中国的一项大型产业,我们需通过各方的努力才能实现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目标。【参考文献】[1]《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2]惠宁、霍丽,《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3]蔡昉.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J].《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0期[5]张樨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问题初探——结合中国实际对刘易斯模型的新探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6]刘春岭.中国乡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测算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7]蔡昉.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收入差距[J].《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8期[8]李荐.张广文,从托达罗模型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解决方案[J].商业经济2010年,第九期[9]蔡访.《三农、民生与经济增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10]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量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11]李梦.黄敬宝.刘易斯模型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消费导刊2010年,第3期[12]钟德友.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13]边保全农业经济2010年[14]李慧勇,孟祥娟.劳动力成本上涨将改变企业利润格局——劳动力成本与通胀、企业利润的比较研究[Z].2010年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