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详细规划原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城市详细规划原理课程性质•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理论的主干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配合设计课程加深理解。以听讲为主,需要大量课外资料的学习。•以考试取得学习成绩。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城市规划工作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部分。因此,城市详细规划原理是城市规划原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教学计划,城市规划原理也分为总体和详细两个部分。•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为----居住区规划。•居住用地是城市的主要用地和所占比例最大的用地。因此,“城市居住区详细规划”,是详细规划原理的主要学习内容。建筑单体与建筑组合•建筑单体•建筑组合建筑单体平面1建筑单体平面2建筑单体平面3建筑单体平面4建筑单体平面5建筑单体拼接建筑组合1建筑组合2建筑组合3建筑空间组合—广义建筑学—规划问题?•规划应该考虑的因素?(满足人的需求)•规划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如何实现?)第一章居住区规划的演进与前瞻第一节概述——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里坊——街坊——邻里单位——居住小区——综合居住区奴隶社会:出现最早的居住形式,如:周代的“里”和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坊”,特点是规模小,功能单一。封建社会:早期如秦汉的“闾里”,曹魏邺城的“里”,唐长安的“坊”。其规模比奴隶社会时大,功能较单一。晚期出现了“街坊”的形式。功能上较之以前杂。资本主义社会:”里弄“、”邻里单位“以及”扩大街坊“的组织形式。图1-1北京百万庄扩大街坊规划平面图1-办公楼2-商场3-小学4-托幼5-集中绿地6-锅炉房7-联立式任宅图1-2佩里的邻里单位模式示意图1-邻里中心2-商业和公寓3-商店或教堂4-绿地(占1/10的用地)5-大街6一半径1/2英里(0.8045km)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如河流等)划分,并不为城市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内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其规模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的上限。综合居住区——是指将居住和工作环境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规划组织形式,以居住用地为主体,附设不同类型的工作地段。第二节建国50年居住区规划建设回顾一、50年代居住区建设改造与稳步发展时期特点1、理论上学习借鉴国外理论和经验,引进了邻里单位、居住街坊和居住小区理论。2、规划建设指导原则为“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地、少占农田”。3、建设体制实行“统一投资、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建没、统一管理”的统建制,推进了成街成片、成组成团并配有完备设施的新型居住区的形成。50年代中期--------周边式街坊形式典型例子有北京百万庄小区,酒仙桥居住区(图4).其主要特点是布局严谨、强调轴线构图,追求形式完美;住宅沿道路周边布置可形成整齐完整的街景,并围合内向院落,有利于邻里关系的形成,但住宅拐角过多,采光通风不良,东两向住宅比例较大,朝向差;街坊用地规模一般为5~6公顷,注重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公建和公园一般设在街坊的中心,服务半径均匀,使用方便,但规模较小,项目不够齐全。50年代后期--------居住小区理论设有套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组团为基本生活单位,用地一般为2~3公顷,组团间以道路、绿化或公建分隔,利于分期建设;住宅以行列式为主,适当配以东西向住宅,重视沿街规划建设,以形成城市面貌;典型实例见图5。酒仙桥居住区(图4)图5北京和平里七区规划平面图北京垂杨柳小区(图6)二、60~70年代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其一:60年代初,从理论上探讨了如何创造安静、优美、生活方便的居住区,并且在提高建筑密度,继承传统方面也有不少见解,对当时的居住区规划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如北京垂杨柳小区(图6)其二:60年代中期以后,受到“先生产、后生活“思想的影响,住宅内外装修简陋;公共配套设施稀;建筑艺术被否定,住宅布置均采用简单的行列式,单纯从方便简化施工出发,居住环境质量低下。其三:70年代后期,住宅及居住区规划建设有所复苏,建设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如多层高密度、点条穿插的住宅群体组合,利用地形改变空间环境等多种尝试。三、80~90年代居住建设振兴发展时期特点是:其一:经济体制的改革,住宅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走向社会;住宅|从注意数量的粗放型转变为注重质量的小康型,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选择。其二:居住区规划向多样化迈进,改变了千篇一律的创作手法。其三:居住区结构组织向多元化发展,不拘泥于分级的模式,更重视人的生活活动规律和空间环境的塑造。其四:小区功能布局观念的更新。商业服务设施由服务型走向经营型,小区级商业服务网点由内向型,转化为外向型,既方便居民又利于经营。其五:规划设计思想理论增强了“以人为核心”的环境意识,对社会、文化、心理、生态等深层次环境领域引起了注视。•·第三节跨世纪的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前瞻·集约化趋向土地与空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在有限的土地与空间内可最大限度满居民的各种需求。将居住、商务、文教卫生、休闲娱乐、综合服务以及行政管理等各种功能综合在一起,可节约设备管线和能耗,并可为居住区智能化实施、封闭式防卫、综合化物业管理提供有利条件。·社区化趋向生活上将主要依靠社区,居住社区便成为社会结构中最稳定的基本单元。因而居住区将不仅需进一步完善其物质生活支撑系统,更需建立具有凝聚力的精神生活空间场所,并体现其社区精神与认同感。生态化趋向正确运用技术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关键性问题。颐养化趋向无障碍设计将成为居住区的项基本规划设计要求;居住区还将增设老人公寓、老人俱乐部、老人看护照料中心、老人医疗保健中心以及老人室外活动休憩场所等老人颐养型设施,并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老人颐养服务系统。·有机化趋向限用和禁用粘土砖作墙体材料,护耕地节约土地。智能化趋向应用“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智能住宅迅速发展,住区范围的防盗、防灾报警也将置于计算机网络的监控之下,人们还将会借助于情报终端设施在远离工作单位的家中工作即办公站,以减少城市交通负担达到快节奏、高效率。第二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第一节居住区规模分级一、居住区规模分级居住区的规模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其中以人口规模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按不同的人口规模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居住组团”三级,见“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表2--1),其中包括独立居住小区和独立居住组团。实态中还有邻里、街坊、里弄等居住形式,它们都可泛指为居住区。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表2--1居住区的用地规模主要与居住人口数、建筑气候区划,以及规划所确定的住宅层数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所在城市规模越大或选用住宅层数越高,在同等的人口规模下,其用地规模越小,见“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表略)。此外,影响居住区规模的因素还有:城市道路交通的格局、配置经济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所需的人口规模支撑、社区管理体制与方法以及基地条件等。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信息化通讯事业的推进,居住区的规模结构与构成均会相应发生变化。居住区小区组团户数(户)10000~160003000~5000300~1000人口(人)30000~5000010000~150001000~3000第二节居住区用地构成一、居住区用地项目构成“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两类,即“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1、居住区用地是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项用地的总称。其中各用地的构成为:(1)住宅用地包括住宅建筑的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旁绿地、宅间小路、家务院)。(2)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专用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回车场等。(3)道路用地指宅间小路和公建专用道路以外的各级车行道路、广场、停车场、回车场等。(4)公共绿地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应安排游憩活动场地的居民共享的绿地,包括居住公园、居住小区的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2.其他用地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用地及不可建设的土地等。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表2—2•二、实例分析第二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与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目标是“以人为核心”,谋求居住区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居住生活环境达到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要求,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1、方便——人的需要在时间、空间上的分配水平与质量具体可表现在:用地布局合理;道路顺捷、交通方便、车行人行互不干扰,并有充足方便的停车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完善、布点合理、使用方便;为居民社会活动、人际交往以及闲暇时间利用提供场所;同时考虑为残疾人、老幼等特殊人群提供生活和社会活动的方便条件。充分考虑居民生活行为模式与特征、地方习俗以及新生活需求。2、舒适——健康环境与居民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选址首先要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居住环境有良好日照、采光、通风条件,无噪声干扰;有较高的环境绿化水平、良好的小气候。利用太阳能、风能雨水等自然资源,并对生活有机废弃物再生能源进行再循环利用,提高居住区自然平衡能力,使之具有健康舒适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3、安全——居住社会环境与居民社会生活的协调与安定,以及居住区各功能系统正常运转的保障居住区的社会安全应周密考虑安全防卫、物业管理、交通安全、社会秩序、人权保障、邻里关系等。居住区各功能系统要配套完善,保证正常运转及防灾抗灾的能力。规划还需满足领域与归属、私密与交往、认同与识别等生理与心理需求。4、优美——人与视觉环境的情境沟通与交融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赏心悦目,建筑形式与环境协调并具特色;空间丰于层次和变化、绿化和建筑交织、色调和谐协调;整个居住环境统一完整,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使居民尤其是少年儿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潜移默化,培养品格,陶冶情操。第三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成果1、分析图•基地现状及区位关系图:包括人工地物、植被、毗邻关系、区位条件等。•基地地形分析图:包括地面高程、坡度、坡向、排水等分析•规划设计分析图:包括规划结构与布局、道路系统、公建系统、绿化系统、空间环境等分析。2、规划设计编制方案图•居住区规划总平面图:包括各项用地界线确定及布置、住宅建筑群体空间布置、公建设施布点及社区中心布置、道路结构走向、停车设施以及绿化布置等。•建筑选型设计方案图:包括住宅各类型平、在面图、主要公建平、立面图等。3、工程规划设汁图•·竖向规划设计图:包括道路竖向、室内外地坪标高、建筑定位、室外挡土工程、地面排水以及土石方量平衡等。•·管线综合工程规划设计图:包括给水、污水、雨水和电力等基本管线的布置,在采暖区还应增设供热管线。同时还需考虑燃气、通风、电视公用天线、闭路电视电缆等管线的设置或预留埋设位。4、形态意向规划设计图或模型•·全区鸟瞰或轴测•·主要街景立面图•··社区中心、重要地段以及主要空间结点平、立、透视图。5、规划设计说明及技术经济指标•·规划设计说明:设计依据、任务要求、基地现状、自然地理、地质、人文。•·技术经济指标:用地平衡表;面积、密度、层数等综合指标;公建配套设施项目指标;住宅配置平衡以及造价估算等指标。第四节居住区规划设计基础资料一、政策法规性资料项目包括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以及本居住区规划设计任务书等,它们具有法规与法律性效力,是居住区规划设计重要指导与依据。二、自然及人文地理资料项目1、地形图(1)区域位置地形图:比例尺15000或l10000。(2)建设基地地形图:比例尺1500或11000。2、气象(1)风象:年、季节风向、风速、风玫瑰图。(2)气温:绝对最高、最低和最热月、最玲月的平均气温。(3)降水:年平均降雨量、最大降雨量、积雪最大厚度、土壤冻结最大深度。(4)云雾及日照:日照百分率、年雾日数。(5)空气湿度、气压、雷击、空气污染度、地区小气候等。

1 / 1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