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的问题设计在科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及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学设计就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因此,问题设计的基础是了解学生。课堂教学实现的是从“问题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如何完成该教学过程。1、问题设计要能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认识主体,知识只是在它与认识主体在建构活动中的行为相冲突或者相顺应时才被建构起来的,主客体(即学生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认知活动本质之所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方式不但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还要适应他们的认知结构(即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和建构活动(即学生怎样学习知识,怎样将知识组织起来,有何缺陷)。问题不要太浅,也不要太深,应在“现在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也就是俗话所说的“跳一跳,够果子”。问题太难,学生没法入手;太容易,学生学不到新东西,没兴趣。既要寻找知识“固着点”,更应关注知识的“增长点”,这样学生便于将新知识同化,也使思维得以深化,同时,还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如《了解空气》一课,以“空气”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存在,第一个环节“我们想办法找空气”,几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到了空气;第二个环节是以问题形式展开,一群孩子边实验边讨论;第三个环节仍是以问题形式展开,几个孩子想出了用不同方法得知瓶子里有没有空气。还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卡通画提出“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里吗?”第四个环节“谁赶走了杯中的水?”通过问题引领去让学生想办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问题设计应具有弹性,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新教材的内容大都有丰富的背景,且是学生熟悉并能理解的,又能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知识,现代生活气息较浓厚,强调学生在“做”中学科学,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和推理交流是学生体验和学习科学的主要手段。在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性、建构性的学习特征应得到充分的关注与发掘。新课程教材中不少问题的设计,没有条条框框,本身就是开放性的。学生都可以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行同化,让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作答,教师只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其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做到最后的升华。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尽可能安排多层次、有梯度地做到一题多问,讲课时步步为营、诱导深入。3、问题设计最好是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我们说问题要具有真实性,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出问题,既可以使学生好奇,又感到科学知识就在他们身边,不再抽象。如,要想让肥皂快点溶解,学生都会想到把肥皂放进热水里,用手搅动,或把它切成小块,可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中的科学道理是什么呢?这样的科学实例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再加以提炼,让学生学得更有趣,学得更有效,让学生感悟到科学原来可以离我们这么近;影子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现象,学生的学习从研究阳光下的影子开始,他们会感到非常亲切、自然,同时也意识到原来研究关于太阳的秘密并不复杂。教师引领学生从这一司空见惯的生活经验入手,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并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有阳光才会有影子?太阳、物体和影子三者的位置关系怎样?同一时间,不同物体的影子有什么相同?不同时间,同一物体的影子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影子的变化?这种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善于发现问题的品质为学生展开进一步的科学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始终处于主动、热情、自主的学习探索氛围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激励和培养,学习风气和热情都有很大的改善,教学效果也就朝良性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启动同学们的日常见闻和旧有的认知,借以引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和探究问题的兴趣,鼓励同学们密切关注身边每天发生的事件、养成积极地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那么提高学习效率和整体素质就成为可能。4、问题设计时的情景应在活动中创设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新奇事物的刺激会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的特点,教师借助活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形象和富有感情性的教学环境氛围,促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所学的新知识,进入学习角色。情景的创设,可以根据科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把科学知识还原到生活原型、活动情景和矛盾冲突中去。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对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进行设计和组织,将书本上的内容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科学问题,创造一个宜于学生进行建构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自觉进入角色,在科学课堂教学的舞台上全身心地投入,以完成所预想的科学建构活动。当然,科学新课程的实施还应该达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学习的成绩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其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智力可能发挥的程度.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科学学习中的作用,不仅在活用教材上下功夫,更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爱好上做足文章.努力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