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环境保护综述1.1环境的概念1.1.1广义的概念: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1.1.2狭义的概念:中心事物是人类,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种在环境科学领域,环境的含义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我国的“环境”概念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给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也就是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中心:人层次:普通人群: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生活环境(衣食住行有关)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物质基础2.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素的总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并按自己固有的规律发生和发展,被利用和改造。2.3地球环境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地球的独特性:地球环境丰富多样存在大气、陆地和海洋有一个保护生命不受损害的臭氧层温度适中,有利于生物的生长,表面覆盖着一层土壤,为植物提供营养和生长的基地,地壳厚薄适中。人类对土壤圈的影响: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水涝。2009年12月7-18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上发言时说,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1、什么是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2、环境问题的分类根据环境问题的来源,可分为两类。1、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2、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其中,环境污染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和环境干扰(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磁干扰等)。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生态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生物多样性减少困扰我国的环境问题(十个)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什么是全球六大环境问题?(1)人口增长或人口膨胀问题;(2)全球性气候变迁问题;(3)大气污染问题;(4)遗传学方面的变化,有些动物物种灭绝;(5)土地贫瘠化问题;(6)生态平衡问题。1.气候在悄悄地变暖–––温室效应的恶果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在地球外面的大气层中能吸收红外辐射并对大气有加热作用的气体称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对流层臭氧(O3)和氯氟烃(CFCS)等。这些气体组成一道无形的玻璃墙,对大气的保温作用如同玻璃温室一样,故称温室效应。2.天空的塌陷–––南极出现臭氧洞3.空中的死神--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雨称为酸雨。4.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5水资源短缺水是生命之本,是地球上最丰富、具有多种功能的不可缺少的资源。它覆盖地球表面的71%,但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仅占全球水量的0.003%。6土地荒漠化意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从而造成贫瘠化。人类以生存的土地资源本不富足,土地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它关系到个人、国家和区域的安全,最终影响到全球的稳定,对政治、社会的安定造成威胁。沙漠化现象包括:因水蚀、风蚀、过垦过牧、环境污染等造成的土地退化,如水土壤贫瘠化、光秃化,沙漠化、盐渍化、酸化和土壤污染。什么是土地资源?答:土地资源是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人类利用的那一部分土地。它是地球表层的陆地、内陆水域和海涂的总称。是以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各种自然因素为基础,包括人类活动等因素的作用所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资源的内涵既有质和量的规定性,又具有动态性、可变性的特征。什么是土地资源的质量?答:所谓土地的质量,从农业利用的角度来看,包括土地的地理分布,土层厚薄,肥力高低,水源远近,潜水埋深和地势高低,坡度大小等。从工矿和城乡的建设用地的角度,还要考虑地基的稳定性,承压性能和受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威胁的程度等。另外还包括土地的通达性,指土地离现有居民点的远近,以及道路和交通情况等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劳动力与机械到达该土地所消耗的时间和能量。土地资源具有哪些属性?答:土地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立地基础,又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是人类从事一切社会实践的基地,它除了具有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外,还具有以下属性(1)位置固定。土地都是具有特定的空间位置以及一定的形态特征。土地利用都有限于固定地点,不像其它物品一样进行移动。土地只能就地利用,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可利用性有很大差异。(2)数量的有限性。不考虑漫长的地质过程,土地面积不会明显增减。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不可能再生产和复制。其数量是由地球表面的大小及其形状决定,数量相对固定而不能扩延也不能消灭。(3)不可替代性。土地无论作为环境条件还是作为生产资料都是不能用其他任何东西所代替。(4)土地利用的永续性。土地的永续性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土地作为自然产物,它与地球共存亡,相对于地球来说永不消灭。其二是指土地作为人类的活动场所和生产资料,在使用过程中只要利用合理,其生产力能够得到保持或不断提高,可以年复一年地使用下去。五、困扰我国的环境问题:(1)大气污染问题(2)水环境污染问题(3)垃圾处理问题(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5)水土流失问题(6)旱灾和水灾问题(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8)WTO与环境问题(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潜在的环境问题潜在的环境问题是指目前尚没有从总体上认识,但在一定的时期后会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环境问题:环境诱变、物种入侵、转基因生物的风险、环境诱变剂20世纪最大的药物灾难——反应停事件反应停的影响:调查显示,孕妇怀孕时末次月经后第34到50天是反应停作用的敏感期,在此时间段以外服用反应停,一般不会导致胎儿的出生缺陷。除了可以导致畸胎,长期服用反应停可能还会引起外周周围神经炎。物种入侵:由于外来物种的存在而使本地物种的生存安全受到威胁的现象称之为“物种入侵”或“生物入侵”什么是热岛效应?答:由于城市尤其是中心区的建筑物、人口密集,工业、车辆、居民生活排放热量较高,使城市中心区温度明显高于郊区农村,形成高温城市处在低温郊区包围中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请举出热岛效应的影响。答:热岛效应的影响有:城区冬季缩短,霜雪减少,夏季高温天气加剧;带来城区暴雨、飓风、云雾等异常天气现象;加剧城市能耗,增大用水量,而消耗能源产生的废热又进一步加剧热岛效应,导致恶性循环;形成城市热岛环流,不利于大气污染物质的扩散,加剧城市的空气污染。请举出城市热岛效应的防治方法。答:城市热岛效应的防治方法包括:改善热能利用技术,提高热能利用率;提高降温技术水平,减少废热排放;积极开展废热综合利用;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大力开展城市绿化,增加自然下垫面。六、环境问题的实质1、从性质上,环境问题不可以根除2、环境问题范围广泛3、环境问题对人类具有反馈作用,人类会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变化,引起新的环境问题4、环境问题是经济、社会问题和人类文明问题的综合问题七、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1、控制人口;2、增强环境保护意识3、增加环保资金投入;4、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发展。5、提高全球人民素质生态环境:“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马世骏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孤立的生物,也不是孤立的研究环境,而是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按照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划分:、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共同特性是什么?答:生态系统的共同特性包括: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是一种动态系统。什么是生态平衡?答: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平衡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这种状态即为生态平衡。(一)生命成分1、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其次是指光能合成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生产者又称为自养生物。2、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的异养生物。消费者按食物链关系可以分成以下几级:3、分解者是具有分解有机物能力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和一些小型动物。分解者多为异养生物。作用:以动植物残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环境,供生产者重新利用。(二)无生命成分1.无生命成分包括能源一一太阳能;生物的生存环境-一一水、氧、岩石、土壤等;生物的代谢物质-----二氧化碳、无机盐、水。2.无生命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为各种生物提供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四、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网)生物之间以食物为纽带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叉联结所形成的网状食物关系称为“食物网”。(二)生态系统的功能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从绿色植物开始,通过食物链的营养级逐级向前传递的,最后以做功或散热的形式消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点:(1)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很低,一般为1%左右。(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3)流动中能量急剧减少,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都有大量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掉。(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也不高,为10%左右。(5)生态系统中,当其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保持一定的相对平衡时,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动态平衡。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物质流)是生态系统中构成生命体的各种物质以及一些非生命体构成的必要物质的传递和转化的动态过程。五种物质的循环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硫循环(1)营养信息:通过营养交换的形式,把信息从一个种群传递到另一个种群,或从一个个体传递到另一个个体,食物链(网)即是一个营养信息系统。(2)化学信息:生物分解出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这些分泌物在生物的个体或种群之间起着各种信息的传递作用。(3)物理信息:鸟鸣、兽吼、颜色、光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4)行为信息:有些动物可以通过自己的各种行为方式向同伴发出识别、威吓、求偶和挑战等信息。五、生态平衡的概念1.定义:生态平衡指的是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2.特点: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平衡。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六、生态平衡的机制(一)环境具有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经过自然条件下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的作用,使污染物质在空间扩散、稀释、降解,其浓度下降,使受污染的环境恢复。(二)自动调节作用当生态系统的某一部分出现了机能异常时,就可能被其它部分的调节所抵消。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组成与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例如:草原生态系统)(三)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七、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一)自然原因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的有害因素。(二)人为因素指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