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西方养生之比较关爱健康,珍惜生命。是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永恒主题。养生体育是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体育运动。中西方在其历史发展的历程中,由于各自的人文,地理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其中有关体育养生的思想也各具特色,因此采用养生延年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同。在养生观,养生方法以及所追求的目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各有所长,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西方体育养生思想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哲学两大体育指导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共性与不同点,认识两种养生观念的差异,从二者发展的异同中寻找某些带有规律性的内容,形成较完整的养生理论体系,在继古人养生理论和方法,指导现代人们的养生观念,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受的目的。在中国,由于有大量文献记载和文物资料,所以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养生的发展历史。春秋战国时代,养生思想和养生理论已经很丰富。出现了儒家,道家和医家等不同的养生学说,《黄帝内经》明确提出精神调摄,起居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导引按跷等方法;提出了养生的原则:适应自然,顺应四时,调摄精神,保养正气,节制饮食,固护脾胃,劳逸适度,不妄作牢,四时和序,起居有时,形神共养,协调阴阳,谨慎起居,调养脏腑,畅通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1]。对生命的关注和保养,是人类诞生以来的一种本能,也是各个不同民族共同的主题。西方虽没有一个与中国的“养生”可以完全对译的词语,但西方人同样从古代开始就有保养身体的方法和对待生命的观念。从《希波克拉底文集》到基督教《圣经》,从古代希腊哲学家到现代西方百姓,都有丰富的对人体生命的论述和保身体的方法。对有关文献进行整理,其中福建农林大学的陈忠认为,我国传统养生体育的原则主要有:“动静结合的养生原则;保养精神的养生原则;适应四时的养生原则。”[2]任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的刘玉增认为:“西方养生学的目的是延缓衰老;东方养生的目的是祛病延年。”[3]比较中西方养生观念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探讨形成中西方养生观念异同的历史文化原因。一、中西方体育养生思想(一)中方体育养生思想起源及发展体育养生源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劳动经验和早期的医疗实践,始于商周时期,成于秦汉。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导引、五禽戏等养生功法。“养生”一词源自《老子》“摄,养也”,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一文。其意为保养自己的身体,使其延年益寿。”[3]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对养生体育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学说中的修身养心,养生延年,演练六艺,调养性情等产生了“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养生理论;道家的无为和朴素思想产生了自然养生、内丹修炼、使气血、经脉通畅的体育养生理论,其实质是调整人体内分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以达身心气血平衡的目的。(二)、西方体育养生思想起源及发展西方体育养生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体育养生思想强调通过身体运动,达到锻炼肌肉,增强体质和健康的目的。古希腊的体育养生思想经过了中世纪经验主义的限制,于文艺复兴时期成为了体育养生的主流思想。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与实验,重新开始提倡古希腊的体育养生思想。这一变革带来了西方社会的大进步,同时其体育养生思想一度成为了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也正因为此原因,近代西方国家承袭了古希腊奥林匹克思想,并促进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空前的发展,奥林匹克的精神也成为了主导全球体育养生的方向的思想。二、中西方体育养生的差异性(一)中西方体育养生的方法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方法不胜枚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为气功。气功因其锻炼形式简单、锻炼内容丰富、锻炼效果良好而一直为我国人民体育锻炼和养生的主要方法。气功的关键是通过设计动作,调整人体内“气”的通畅度,运用意念使体内的“气”处于最佳功能状态。整个锻炼过程要求机体尽量放松,使用最小的力量完成动作或保持某种姿势。从锻炼的形式来看,大多是以静为主,甚至有些功法根本就没有外在的肢体动作,或即使有动作,但最后还要归于静态,这种特殊的锻炼方法极少增加机体的负担,是一种“储能”过程[4]。锻炼之后没有疲劳感,而相反则有“轻快、舒适、愉悦”之快感,这就是所谓气功的特殊功能所带来的结果。西方的体育健身运用的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带动肌体产生运动,一般单项的健身方式所锻炼的肌肉也有限,因此,针对全身的肌肉设计大量的动作和运动项目。在运动时很少考虑呼吸,更没有意念的配合,只要准确到位地完成动作,就达到了健身锻炼的目的。即使有些运动项目的动作需要呼吸配合,那也是呼吸配合动作,这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法里的动作配合呼吸是相反的。因为西方健身锻炼的重点是外在的动作,内在的呼吸配合外在的动作,并控制呼吸是为了动作的完成;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重视的是机体内在功能状态,锻炼时是外在的动作配合内在的呼吸,采用外在动作是为了调整呼吸。西方健身由于强调的是动作,所追求的目标是“更快、更高、更远”,因此,锻炼的结果是肌肉(物质)的强壮,以及整个锻炼过程中心搏和呼吸的增加和大量的出汗,运动后产生疲劳感,需要通过补充水份和休息,机体才能恢复常态,所以是一种“耗能”的过程。(三)、中西方体育养生的追求目标中国体育养生的理念是“天人合一”,它所追求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其方法上是通过人体内在的和谐统一。达到进一步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在调整人体内在环境时追求的“精、气、神”的统一。通过“精”的调整使得物质结构处于正常,通过“气”的调整使得各脏腑功能协调平衡,通过“神”的调整使得大脑以及心理保持平静。也就是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健康新模式:心理—生理—社会,只有这三者都处于健康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西方体育养生的概念以及范围相对比较狭窄,它是一种保持机体,特别是使躯体处于强健状态的方法,追求的目标是“更快、更高、更远”。因此,两者从理念到方法上都有着根本的不同。三、中西方养生观特征比较(一)、中国重整体调养;西方重局部锻炼我国传统的养生观注重整体,认为“法于天地才可以寿与天齐”,注重形神统一。[5]另外,人身体各个部分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所以,养生的对象是包括内脏经络筋骨皮肤的。从另一个角度讲,人的各种日常行为之间也是有联系的,生命是一个整体,所以,无论你学习、工作、睡眠、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活动无不包括在生命活动中,顺者为养生逆者为伤生罢了。所以,养生包括调呼吸、调睡眠、调饮食、调行住坐卧,总归为了调心。西方在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其养生观注重局部分析还原,多以局部锻炼的方式达到养生目的。西方养生术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构建其养生观,以力学理论构建了系统、规范的养生方法,运用肢体外部运动,刺激机体,通过“超量恢复”达到“适应性反映”,从而达到增强体质,达到养生的目的。(二)、中国动静结合,以静为主;西方以动为主静与动同样是一对相对概念。中国养生观强调动能养身、静能养神,只有动静结合才是利于养生的最佳方法,人只有在内练精神,外练形体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由动入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动静结合”的养生目的。[6]静功相当于古代的静坐,吐纳,调息,服气法等。其中的练意(又称调心),即是调理精神状态,以达到神气入静的作用。故《黄帝内经》言:“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可见,静功是以静神和调气为主要目的的一种锻炼方法,而精神又是气功锻炼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常练静功有清净神气的作用[7]。西方人特别注重运动养生。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强健的身体和精神,只有有强健的身体和精神,人才能去完成他所需要做的事情。因此,由于懒惰和放纵而造成身体的衰弱,那应该是一个犯罪。他强调,运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能增强食欲,改善睡眠,是良好的养生之道。西方鼎鼎有名的奥林匹克运动,是西方运动观的体现,但项目虽多,无外四肢的不同体操而已,其目的在于令人健壮或者是人掌握某种技巧。而其过于强调成绩与竞争的观念,[8]正使此大型运动会不知走向何方……现代西方运动方式以动为主,缺乏静养,故而容易过用过劳,有许多专业运动员是拖着残病之躯步入中老年的,有的早衰早亡。有人曾分析,跑的过快,张口呼吸,消耗肺气,临床亦可见睥肺气嘘的跑步选手。美国运动生理学家莫尔皓斯也曾强调:“运动应当在顺乎自然和圆形平面的方式下进行。”西方的体育锻炼偏于动,有时过动过劳。(三)、中国养生与养德相结合;西方偏向于单纯的身体锻炼养生在我国是与伦理道德想结合再一起的。养生如果有损于人,就失去了意义。儒家一贯注重道德的修养。孔子认为:“德润身”(《大学》),“大德必得其寿”(《中庸》),“仁者寿”(《论语·雍也篇第六》)。可见,圣人是拿生命追求道,而非追求一个好身体而已。孟子提出“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他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与练气功一样,有益于人体健康。老子主张“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才能养生。一个人在物质享受上贪心不足,心理负担过重就会损害健康。世界之大,身外之物何其多,物欲影院无法满足。在获得与失去之间,人世间唯有感情这无形的精灵。才是人们共同拥有和以依赖的。用温暖善良的新贴近朋友,用慈爱纯真的目光注视世界,才能真正地享受人生。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的名言“追求好的生活,远好于生活。”经过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影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占了主导,伦理道德与身体健康逐渐分离,在现代西方人养生观念中已经很少有人把伦理道德修养与养生联系在一起。通过对美国的养生调查可见,美国人把养生主要看成是运动锻炼和饮食营养,很少有人联想到精神,更没有什么人联想到伦理道德。[9]通过对中西方养生观念和实践的调查,以及对中西方传统养生文献的梳理,可以从中认识到中西方在养生方面所表现的共同之处,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而不同之处,则表明科学的发展总要受到本民族各自文化传统,民族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制约,正如列宁所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的形式和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中西方对养生的认识,正是在这具有共性原则和个性特征的矛盾统一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在研究和探讨养生的意义时,不可忽视先人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对后人的影响。珍惜生命,关注健康,已是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在继承古人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用科学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指导现代人们的养生观念,达到强身键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参考文献[1]陈中.我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理论研究[A].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5)43-45[2]吴正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哲学基础及其独特的风格[A].体育科学研究,2001,5(1)19-22[3]刘玉增.对西方养生论的探讨[A].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5)26-28[4]彭彦琴崔莹杨鑫辉.中国传统养生心理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研[A].南通大学学报,2006,22(1)53-55[5]张治国王楠.诌议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观及其现实意义[A].搏击·武术科学,2006,3(6)68-76[6]刘小华蔡艺.《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窥探[A].宜春学院学报,2006,28(2)130-131[7]黄世钧张庆武.中西方古代养生比较[A].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4)5-7[8]詹中华张进.论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机理[A].搏击·武术科学,2006,3(11)67-69[9]张涛.西方竞技体育思想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哲学的对比研究[A].辽宁体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