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块V字形木板,两侧与地面的夹角都是θ。一根密度均匀的绳子放在木板上,绳子与木板之间的摩擦系数为1。整个系统左右对称。没挨着木板的那段绳子所占的比例最大是多少?此时θ是多少度?用一些非常初等的方法可以得到,答案是(√2-1)2≈0.172,此时θ=22.5°。具体解答可以见。一个长、宽、高分别为a、b、c的长方体物块,斜靠在一个墙角。由于墙壁和地面都是完全光滑的,因此物块将会开始下滑。什么时候,物块会脱离墙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把物块和地面的夹角记作θ,物块下滑过程中的各种物理量都可以用θ来表示。然后,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当物块脱离墙壁时,物块向右的加速度就消失了,这个临界点就由等量关系dvx/dθ=0给出。不过,由此产生的方程非常复杂,我们只能用数值的方式去解它。有一个半圆柱体横放在水平桌面上,截面的半径为R。我们在半圆柱体上放一块木板,试图让它在半圆上保持平衡。假如这块木板非常薄,那么这块木板很容易放稳,即使有些小动静,木板也会自动恢复平衡。但考虑另外一个极端,假如这是一块非常厚非常厚的木板(甚至是大楼一般的形状),它显然不能稳放在这个半圆上。那么,这中间一定会有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在哪里?换句话说,这个半圆上最多能放稳一块多厚的木板?把半圆的半径记作R,把木板的厚度记作t。如果把木板平放在半圆上,其重心的高度就是R+t/2。假如这块木板倾斜了一个微小的角度θ,那么图中M'T的长度等于弧MT的长度,即2πR·(θ/2π)=R·θ。此时,木板的重心G'的高度变为了(t/2)cosθ+(R·θ)sinθ+R·cosθ。为了让木板保持平衡,不会自动往下滑,我们需要让新的重心高度大于原来的重心高度,即(t/2)cosθ+(R·θ)sinθ+R·cosθR+t/2。解出不等式,再令θ→0,即可得到t2R。也就是说,一旦木板的厚度超过半圆的直径,木板就无法放稳了。假如你面向东边,站在冰面上,鞋底与冰面完全没有摩擦。你能否做出一系列动作,使得自己最后能面向西边站立?可以。只需要重复“伸臂-挥臂-屈臂”的动作,你的身体便会向反方向转动一点。期待实验党。用过多年的插座(尤其是插过大功率电器的插座),右边的孔(火线)往往会有过热的迹象。如果是劣质插座,加上经常插拔插头的话,右边的孔甚至会有烧黑了的痕迹。明明是通过相同大小的电流,为什么右边的孔会被烧得更厉害呢?目前,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当然,这个现象本身是否存在也是存疑的。大家不妨来说说自己家里插座的情况。呼拉圈是怎么转起来的?人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运动?呼拉圈的转动频率是由什么决定的?和人的体形、运动速度、运动方式有关系吗?是否存在一个最优的频率?⋯⋯我有几件事情死活搞不明白,吹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小舌颤音是怎么发出来的,骑车不动把手是怎么实现拐弯的⋯⋯当然,还有呼拉圈是怎么转起来的。和呼拉圈有关的问题似乎永远也列举不完。如果你真的把它当成一回事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这不是一般的困难。2004年,BiologicalCybernetics上发表了一篇长达15页的论文,论文题目是CoordinationModesintheMulti-SegmentalDynamicsofHula-Hooping。这篇论文终于不负众望,成功地摘得了诺贝尔奖——当然,是搞笑版的。投一枚硬币,如果是正面,我就去打球,如果是反面,我就去打游戏,如果立起来,我就去学习。不知道大家第一次看到这个笑话时,有没有想过,如果一枚硬币真的有1/3的概率正面朝上,有1/3的概率反面朝上,有1/3的概率立起来,那么这个硬币的半径与厚度满足什么样的关系?这枚硬币必须满足,把它立起来后,即使倾斜30度仍然不倒。这样,硬币直立的“势力范围”才会达到120度。因此,硬币的直径应该是厚度的√3倍。考虑某颗星球,它由某种密度均匀的物质组成,其质量为M,体积为V。如果这颗星球是一个球体,那么它的半径R=((3V)/(4π))1/3,星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则为g=GM/R2=GM((4π)/(3V))2/3,其中G是万有引力常数。考虑这颗星球所有可能的形状,怎样的形状才会让星球表面的某一点重力加速度达到最大?最大值是多少?下图就是让表面某处的重力加速度达到最大的星球形状。这个图形是一个稍微有些变形的球体,整个图形是一个以z方向为轴的旋转体,顶端的m点即是重力加速度最大的点,它的重力加速度为g=(4/5)(15/4)1/3π2/3M/V2/3,只比球形星体的重力加速度大2.6%。这是又一个经典的例子——圆形似乎并不是那么完美。这个问题的解法非常漂亮。首先,假设我们想要让星体表面上的某个点m的重力加速度最大,并且所受重力方向在z轴上,那么这个星体必然是沿z轴方向对称的。否则,取出不对称的一层,把多的部分填进少的部分让它变成一个完全对称的圆盘,这将会让m点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变大。不断这样做直到这个图形沿z轴完全对称,显然就得到了一个更优的形状。接下来的步骤就真的神了。现在,在星体上取一个非常细的圆环,假设它的质量是dM。那么,这个圆环所贡献的重力加速度大小就是G·dM·cosθ/r2。如果把这个圆环从星体中挖掉,放到其它的位置上,那么新的圆环将会有新的r值和θ值。当整个形状达到最优时,这个形状将位于“极值点”的位置,也就是说它的“微分”为0,任何微小的变动都不会改变m的加速度。这就意味着,cosθ/r2是一个常数。这个条件就确定出整个星体的形状。Fermat光程最短原理指出,光从A点到B点,总是沿着最快的路径传播。这一神奇的定律一下子就把直线传播定律、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统一在了一起。不过,后来我们知道了,更一般的描述应该是,光总是沿着光程处于驻点的路径传播。为什么会加上这一条?有没有光程极大的例子呢?这里有一个例子。考虑椭圆内的两个焦点A、B,和椭圆上的一点M。显然,不管M取在哪儿,AM+BM都是相同的。现在,在椭圆内部画一条曲线,这条曲线与椭圆相切于M点。然后,擦掉原来的椭圆,把这条曲线视作镜面。显然,AMB仍然是一条反射光线,但从其它地方反射,光程都会小于AMB。AMB是一个光程极大的路径。物理量的单位总是由基本单位(质量、长度、时间等)的幂相乘得来的。比如,能量的单位就是1J=kg·m2·s-2。为什么没有什么物理量,它是由基本单位通过更复杂的形式导出的?比如说,为何没有什么物理量,它的单位是sin(kg)·log(m)?这是一个非常有趣,无疑也是非常深刻的问题。它让我们开始认真思考一个看上去很不像问题的问题:什么是物理量?什么是物理单位?我们需要去挖掘物理量和物理单位的最基本、最本质的性质。网站上的标准答案是,只有这种形式的导出单位才能保证,在不同的单位制下,得到的导出单位是等价的。具体地说,物理单位的作用就是用来描述,当各个基本单位的尺度变化以后,这个物理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比如说,密度单位是质量除以长度的三次方,就表明如果质量扩大到原来的2倍(或者说单位量变成了原来的1/2),长度扩大到原来的4倍(或者说单位量变成了原来的1/4),那么这个物理量将会变成原来的2/43=1/32。现在,假设某个物理量的单位是质量的正弦乘以长度的对数。按照国际标准单位制,这个单位是sin(kg)·log(m)。假如单位换成了sin(g)·log(cm),那么这个物理量将会变成原来的sin(1000)·log(100)≈3.80792。再继续换算成sin(mg)·log(mm),物理量应该继续变成原来的sin(1000)·log(10)≈1.90396。但是,如果从sin(kg)·log(m)直接变到sin(mg)·log(mm),物理量应该变成原来的sin(1000000)·log(1000)≈-2.41767,这就和前面的结果矛盾了。利用一些微积分知识可以证明,如果一个合成物理单位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它必然是基本单位的幂的乘积的形式。不过,这个解释并不能让我十分满意。大家怎么看呢?有一个无穷大的正方形网格,每条小线段都是1Ω的电阻丝。求相邻两点间的等效电阻阻值。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妙的解法。假设一个大小为1A的电流从红点处流入,从各个无穷远处流出。由对称性,有(1/4)A的电流将会流过红蓝两点之间的线段。现在,再假设一个大小为1A的电流从各个无穷远处流入,从蓝色点流出。由对称性,红蓝两点之间的线段仍然有(1/4)A的电流。现在,把两种情况叠加在一起看,大小为1A的电流从红点进去从蓝点出来,那么,红蓝两点间的线段就有(1/2)A的电流。因而,两点间的电压就是(1/2)A·1Ω=(1/2)V。因而两点间的等效电阻就是(1/2)V/1A=(1/2)Ω。说到无穷网格电阻的问题,我们有说不完的话题。这个问题本身的扩展非常之多。例如,我们可以把问题扩展到N维的情形:N维无限电阻网格中,相邻两点的等效电阻是多少?利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答案就是1/N。回到二维情形,如果我们换一个扩展方向,改问对角两点间的电阻,上述分析方法就不行了。而这个加强版问题的答案也更加玄妙:两点间的阻值为(π/2)Ω。大家可以在网上很多地方查到这个加强版问题的解法。xkcd有一个经典漫画,形象地描绘出nerd们被数理趣题折磨的感受。当然,这幅画本身也折磨了不少人,网上涌现出大量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还有一种经典的无穷电阻问题:一个向右无穷延伸的梯子形网格,每条线段都是1Ω的电阻,求两点间的等效电阻。问题的解法非常漂亮。假设我们要求的答案是R,则R可以看作是三个1Ω的电阻串联,然后把一个阻值为R的电阻(也就是它本身)与中间那个1Ω电阻并联所得。于是得到等量关系R=1+1/(1+1/R)+1,解得R=1+√3。还有一些经典的求电阻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一个正方体的12条棱上各有一个1Ω的电阻,求距离最远的两个顶点之间的等效电阻。2007年10月份IBMPonderThis的题目则是,分别考虑五种正多面体,如果每条棱上各有一个1Ω的电阻,则相邻两顶点的等效电阻是多少?巧妙地利用对称性,这几个问题都可以迅速被秒杀。假设有一个圆锥形的冰山,冰山表面绝对光滑。你打算把一个绳圈套在山尖上,然后沿着绳索爬上去。考虑两个极端情况:如果冰山特别尖,顶角特别小,这个计划自然不成问题;但若冰山特别“肥”,顶角特别大,向下拉绳子后,绳圈将会滑出山尖。这中间一定有一个临界点,也就是绳圈掉不出来的最大顶角。这个顶角是多大?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问题的本质就是,绳圈在怎样的圆锥面上才存在“被拉紧”的稳定状态。容易想到,绳子被拉紧,意味着绳圈从A点出发,将沿最短路径绕过山尖一周,再回到A点。如果把圆锥的侧面展开成扇形,绳圈其实就像下面这样(图中的A点和A'点在圆锥上是同一个点)。显然,当这个扇形的顶角小于180度时,这样的绳圈才可能存在;而当这个扇形的顶角大于180度时,拉紧的绳圈就会滑到山尖外面去。据此不难推出,所求的临界情况就是,圆锥的高与母线的夹角为30度。n块相同的木板重叠,最多能够伸出桌面多远?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传统的答案是,把第一块木板的重心放在第二块木板的右边缘,把这两块木板的重心放在第三块木板的右边缘,把这三块木板的重心放在第四块木板的右边缘⋯⋯利用杠杆原理可以推出,如果每块木板都是单位长,那么n块木板可以伸出桌面(1+1/2+1/3+…+1/n)/2个单位的长度。由调和级数的性质,我们立即可以得知,只要木板数量足够多,木块伸出桌面的长度是没有上界的,想伸出去多长就能伸出去多长。但同时,这个增长速度也非常缓慢⋯⋯20块木板只能伸出大约1.79887个单位的长度,1000块木板也只能伸出大约4.8938个单位的长度。不过,采用一些其它的方案(比如拿几块木板在后方作为“配重”),我们可以让木板伸出的长度更远。下面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论文,总结了目前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结果:。上楼时,人克服重力做功,需要耗费很多能量。但是,在平地上行走时,人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