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考押题专练滩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属于土地,又是海域的组成部分。滩涂是中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面积大、分布集中、区位条件好、农牧渔业综合开发潜力大等特点。右图示意江苏沿海局部海岸滩涂面积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1~3题。1.图示区域滩涂面积不断增大的原因,主要是()A.气候变暖,地壳抬升B.泥沙沉积,海水顶托C.河流改道,洋流侵蚀D.围海垦殖,地壳下沉2.滩涂改造成的耕地,土地质量一般不高,主要原因是()A.使用频率较高B.海水污染严重C.有机质含量低D.盐碱化程度高3.围垦滩涂对当地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是()A.生物多样性增加B.淡水供应增多C.河口泄洪不畅D.海岸防潮能力增强【答案】1.B2.D3.C【解析】第1题,图示区域滩涂面积在8年间发生了较大变化,时间较短,与气候变暖及地壳抬升关系不大;江苏沿海为淤泥质海岸,主要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海水的顶托作用下沉积形成的;洋流侵蚀作用及地壳下沉作用会使滩涂面积缩小。选B。第2题,滩涂改造成的耕地,形成耕地的时间较短,使用频率不高;有可能存在海水污染,但并非主因;土地本身有机质含量低;临海,地势低,土地盐碱化严重。选D。第3题,围垦滩涂在获得耕地的同时,致使湿地减少,造成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海岸防潮能力降低,A、D错;围垦滩涂需消耗大量淡水进行洗盐,同时新增耕地扩大后,也需大量淡水灌溉,致使淡水资源供应不足,B错;围垦滩涂,会改变地表径流方向,造成河口泄洪不畅,C对。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干旱指数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4.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A.西部B.东部C.南部D.北部5.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B.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C.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D.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答案】4.C5.A【解析】第4题,图示地区南部干旱指数最小,说明水分条件最好,植被覆盖率最高。第5题,图示地区由东南向西北干旱指数越来越大,即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植被可能由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变化。鄂尔多斯高原在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地带,高原上有许多绿色斑驳的小沙堆,让原本平坦的荒漠逐渐变得波澜起伏、充满生机。油蒿和羊柴为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的共生优势物种,某研究小组将玻璃房中的油蒿和羊柴混合种植在花盆中,根据当地的降雨量变化,设置低水、中水和高水三个水分处理组合,低水和高水分别相当于当地的低降雨量和高降雨量,得出了油蒿和羊柴的相对竞争系数(如图所示),系数越低,竞争力越强。据此完成6~8题。6.鄂尔多斯高原上荒漠“波澜起伏”的原因是()A.高原高低起伏,地表不平B.风力侵蚀作用形成连绵的洼地C.固沙植被令风沙减速后沉积D.人类过度放牧,破坏地表7.据材料可知()A.羊柴竞争力始终比油蒿强B.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C.中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D.高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8.实验在玻璃房内进行的主要原因是()A.避开天然降水干扰B.减弱气温变化C.防止风沙掩埋D.控制光照强度【答案】6.C7.B8.A【解析】第6题,由材料中“原本平坦的荒漠”排除A项;由“绿色斑驳的小沙堆”排除B项;由“荒漠逐渐变得波澜起伏、充满生机”可推知生态环境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排除D项;由材料可推知绿色斑驳的小沙堆是固沙植被令风沙减速后沉积的结果。第7题,据图可知,低水条件下,羊柴的竞争系数较低,由材料“系数越低,竞争力越强”可知,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较强。第8题,人为设置了低水、中水和高水三个水分处理组合观测不同水分条件下,油蒿和羊柴的相对竞争系数,故在玻璃房内进行实验的主要原因是避开天然降水的干扰。下图示意《管子·地员篇》中描述的某山地植物分布。据此完成9~10题。9.根据图示植物类型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A.东南地区B.华北地区C.西南地区D.青藏地区10.“复吕”“泉英”海拔段植物种类多、长势好,林木更高大,主要是因为()A.光照强B.热量丰富C.土层深厚D.水分充足【答案】9.B10.D【解析】第9题,榆树为落叶阔叶树种,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华北平原属于北方地区,B正确。第10题,“复吕”“泉英”海拔段生长有柳树,它是喜湿、耐寒树种,光照、热量、土壤对其生长影响相对较小,水分充足对其生长影响大,所以该地段植物种类多、长势好,林木更高大的原因是水分充足。D正确。杞麓湖位于滇中高原,为封闭型断层陷落湖,无明显地表径流出口。沿湖平原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下图为杞麓湖某采样点部分时段沉积物中值粒径、有机碳及碳酸盐含量的变化曲线图。该湖泊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大体上与湖泊水位呈负相关。据此回答11~13题。11.杞麓湖为淡水湖,其原因最可能是该湖区()A.气温低,蒸发弱B.降水量多于蒸发量C.有泄水暗河D.多冰雪融水12.Ⅰ时期,湖区气候相对()A.冷湿B.冷干C.湿热D.干热13.研究发现,Ⅲ时期降水丰富,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却波动上升,原因最可能是()A.气温显著下降B.入湖泥沙减少C.农业引湖水灌溉D.径流汇入增加【答案】11.C12.A13.C【解析】第11题,杞麓湖虽然“无明显地表径流出口”,但位于滇中高原,有喀斯特地貌发育,地下多暗河供湖泊泄水,C对。滇中高原纬度较低,气温较高,A错;杞麓湖是否为淡水湖,与其所在流域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密切相关,与杞麓湖湖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关系较小,B错;滇中高原缺少高山,杞麓湖不可能多冰雪融水汇入,D错。第12题,Ⅰ时期杞麓湖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是三个阶段中最低的,结合“该湖泊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大体上与湖泊水位呈负相关”可知,Ⅰ时期湖泊水位较高,湖泊所在流域内降水偏多,气候比较湿润,B、D错;Ⅰ时期杞麓湖有机碳含量总体偏低,说明有机碳生产力低,说明当时气温较低,A对、C错。第13题,Ⅲ时期,降水丰富,湖泊水位应该上升,根据“该湖泊沉积物的碳酸盐含量大体上与湖泊水位呈负相关”分析,碳酸盐含量应该减少,但受农业引湖水灌溉的影响,湖泊水位下降,碳酸盐含量波动上升,C对。Ⅲ时期杞麓湖有机碳含量较高,说明有机碳生产力高,气候较暖,A错;入湖泥沙减少和径流汇入增加不会引起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波动上升,B、D错。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东缘过渡的地带,山体南北延伸,山前平原海拔551m,山顶海拔3099m。下图示意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在峨眉山5个垂直植被带内的物种数量和所占比例。据此回答14~16题。14.下列海拔植被带内,草本植物物种所占比最大的是()A.600~1099mB.1100~1899mC.1900~2800mD.2800m15.海拔600m植被带内的植被物种数量偏少,原因最可能为()A.气候干旱B.地形陡峭C.土壤贫瘠D.人类活动16.海拔1100~1899m植被带内的植被物种数量最多,推测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降水B.气温C.土壤D.地形【答案】14.D15.D16.A【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海拔600~1099m植被带内总物种数量大约为1200个,其中草本植物物种大约600个,草本植物物种在该植被带内占比约为50%;海拔1900~2800m植被带内总物种数量大约为800个,其中草本植物物种大约为400个,草本植物物种在该植被带内占比约为50%;海拔1100~1899m植被带内物种数量大约为1200个,其中草本植物物种大约为500个,草本植物物种在该植被带内占比约为42%;海拔2800m植被带内总物种数量大约为400个,其中草本植物物种大约为300个,草本植物物种在该植被带内占比约为75%。所以海拔2800m植被带内草本植物物种占比最大,D选项正确。第15题,海拔600m植被带,由于海拔较低,受人类活动影响大,人类毁林开荒,破坏植被,植被物种较少,D选项正确。海拔600m植被带,乔木物种占比较大,且峨眉山山麓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并不干旱,A选项错误;海拔600m植被带为山麓地带,地形坡度较缓,B选项错误;由于坡度较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容易沉积,形成肥沃的土壤,C选项错误。第16题,海拔1100~1899m植被带主要位于峨眉山的山腰处,山地迎风坡形成地形雨,且一般山腰处降水最多,降水增多,形成复杂的自然带谱,所以该植被带物种丰富,A选项正确。气温、土壤、地形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所以B、C、D选项错误。目前,科研人员通过实地考察,并利用遥感技术可全面地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下图为科研人员在评价我国某山地自然保护区时,所绘制的1995—2015年该地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图,并分1995—2007年与2008—2015年两个时段,求取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的均值。读图回答17~18题。17.通过分析图示信息可推断,1995—2015年该山地自然保护区()A.土壤中含水量增加B.森林火险等级增加C.地表径流逐年增加D.基岩裸地不断增加18.该山地自然保护区中生长的成片阔叶树可能为()A.桦树林B.胡杨林C.樟树林D.桑树林【答案】17.A18.A【解析】第17题,读图可知,1995—2015年,气温均值降低,而降水量均值增加,可推断蒸发量减少,土壤中含水量增加,A对。降水量均值增加,气温均值降低,森林火险等级降低,B错;虽然降水量均值有所增加,但是年降水量是波动上升的,所以地表径流不会逐年增加,C错;由于降水量均值增加,气温均值降低,土壤水分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植被覆盖率上升,基岩裸地不断减少,D错。第18题,读图可知,该地年降水量为400~800mm,应位于我国北方半湿润地区,其代表植物为桦树,A对。胡杨林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B错。樟树及桑树一般分布在湿润地区,C、D错。伊勒呼里山(如下图)以北林区的群落结构可分为乔木、灌木(根深)、草本(根浅)和苔藓(无根)四个层次,土壤呈酸性。该林区曾多次发生火灾。据此回答19~20题。19.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典型的自然植被是()A.常绿硬叶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20.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发生火灾后,短期内林下植被生长条件受到的影响是()A.光照条件改善B.养分短时骤减C.土壤酸性增强D.地表夏温降低【解析】第19题,根据经纬度可知,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位于我国大兴安岭北端,处于寒温带,气温低,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D对;常绿硬叶林属于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A错;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的典型植被,B错;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典型植被,C错。第20题,林区发生火灾后,林木枝叶多被火烧毁,遮挡光照的枝叶减少,短期内林下植被生长的光照条件改善,地表夏温相应升高,A对,D错;草木燃烧产生的灰烬堆积在地表,养分短时会上升,B错;草木灰烬多呈碱性,因而土壤酸性会减弱,C错。【答案】19.D20.A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森林小气候特征研究是揭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森林对环境影响和实行森林生态恢复的重要基础。科研人员对长白山某地针阔混交林与附近空旷地空气和土壤的温度、湿度等要素差异性进行研究后发现:林地与林外空旷地的光照、气温等气象要素均有明显不同。间伐是在未成熟的森林中,定期重复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其生长发育。间伐是长白山林区实行森林资源开发与森林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图甲示意林地与空旷地7月日平均气温比较,图乙示意林地与空旷地月平均土壤温度比较。(1)比较林地与空旷地7月日平均气温差异并分析其原因。(2)比较冬季林地与空旷地月平均土壤温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3)试说明间伐对改善林木生长环境的地理意义。(4)请给当地森林资源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1)差异:7月林地日平均气温较空旷地低。原因:7月份森林生长繁茂,枝叶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多;林地热容量较空旷地大,增温慢。(从空旷地的角度作答,合理亦可)(2)差异:冬